排名在前 1% 的高中生是靠天赋还是靠努力?
按:最近有豆友问关于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正好在知乎看到这个问题,就把回复豆友的豆邮再稍微展开写一下。
知乎有句名言:“以大多数人努力的程度,还轮不到拼天赋的地步。”天赋这个东西,很容易成为自我放弃的借口,实际上不过是自己思维或行为的懒惰罢了。
不过,以我自己的高中和高考经历来看,高考这点事儿,也还轮不到拼努力的地步。在我们走出校门后会发现,应对高考的学习简直就是清风拂山岗,明月照大江,要以努力来形容,实在是对不起工作上劳神费力,身心交瘁的付出。
重要的是方法。
正如题主所说,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看起来投入学习的时间并不多,而很多学习态度踏实的同学却成绩平平。高中时期学习方法上两次质的转变,使我自己切实的感受到方法远比努力重要的多。努力并非不重要,只是在错误的方向上努力,会越走越远;低效率的努力,也很难实现目标。
先点个题。虽然已经记不清当年高考的一些数据,因为就读的学校是重点→重点中学中的→重点中学,整个学校进1%都没有疑问,个人进1%自然不在话下。
当时本地(地区)中考的录取顺序是,档案先由五大重点高中之首的本校录取,之后由五大之中排第二的重点高中录取,剩下的再是普通重点高中录取,再剩下的就是各地普通高中了。
由此可能会给人一种错觉,重点高中的学生底子好,所以高考成绩好。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并非关键所在。前面说过,重要的是方法。

走迷宫的老鼠,一边思考,一边探索,花费了很长的时间,给人很努力的感觉,效率则显然不如走红色路径的老鼠。是不是觉得上图的例子有些夸张呢?把学习比作迷宫还算贴切,可是哪里有显而易见的直通高考的路径呢?希望大家稍微思考一下,再继续向下阅读。
实际上是有的,只是被很多人忽视了——考纲,在散乱的知识点中,通往高考最直,也是最短的路径。
高考过后,很多年就没有再关注过相关方面的事情了。下面的内容,原则和方向上应该没什么问题,细节上同现在可能会有些出入。
当年有个民间传说,说我们学校的老师押(高考)题很准!现在来看,学校的成功在于抓住了应试教育的重点,专注攻其要害,不干一些拖泥带水没用的事。
为什么说以高考这点事儿,也还轮不到拼努力的地步,因为整个高中时代确实没有过努力。除了上午和下午的正常课程,其余时间安排很随心。布置的作业,一般在当堂课的后十几分钟,一边听课一边就写完了——这也是算是本校的“校风”之一吧。
这么简单的搞定作业,果真还是重点中学的学生底子好吧?不是的,日常作业和高考试卷是一个道理,以适当的原则和方法对待,都可以高效率的解决。在随后的数理化学习部分我们会再次提到日常作业。
从入学当天,到高考之前,各科老师们都会反复强调一个东西——考纲:
考纲之内的,要完全掌握;考纲之外的,不用管它。
怎样掌握考纲之内的,每科老师都有自己的具体方法和要求。
数、理、化,熟练掌握课本上每节课的课后题。
我们的数学老师对此有“精辟”的总结:
考卷上题目的解法,一定在考纲之内。
看起来是句废话,当时却如醍醐灌顶,因为学习范围一下就明确了,而且变得有章可循。
尤其是那些百年一见的难题,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排除考纲内明显不相干的知识点后,剩下知识点用“穷举法”硬凑,也能发现解题思路,甚至可能比正常解题流程更节省时间。
其实在高一的时候,数学老师就告诉我们一个完成作业的“秘诀”:
正常布置的作业,考察的必然是本节课的知识点。这一原则对数理化三科的作业尤其有效。
从此之后完成作业,题还没看完,答案就出来80%了。这就是本校校风——课堂写完作业的秘诀!
这个“秘诀”说出来,都会觉得理所当然——当堂作业自然是考查当堂所学了。但如果不把这个理所当然的原则放在桌面上,很多人在完成作业时会忽视这一原则而思路散乱。
之所以提到这一原则,是因为此原则差不多是以考纲为中心的学习方法的一个缩影。如果我们问考纲是干什么的,谁都知道是划定考试范围的。但是很多人在备战高考时,会忽略考纲的存在,不以考纲组织自己的学习,也不以考纲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是导致备战高考学习效率低下最明显的原因。无视考纲,相当于失去了学习的路径和目标,而这个路径和目标,是高考唯一认同的。
英语,能够熟练背诵所有课文。
背到多熟才算熟。以我自己为例,虽然过去很多年了,现在还能不过脑子的背当时的英语课文。比如现在正一边打字,一边背课文。就像嘴里叨叨26个英文字母一样,差不多已经是本能了,不用刻意的去背诵。
为什么要做到这个地步?培养的是语感。用英语老师的原话来说就是:“只要能熟练背诵课文,一边审题一边答案就出来了。语法什么的,不用专门练习。”
有同学问,那默写题(就是专门考背单词的那种题)怎么办?老师说,课文都熟的不行了,单词怎么能记不住。就算真记不住,那点分就不要了(不是5分就是10分,总之不多)。
赤裸裸的功利主义!
不过,挺适合高考这种目的性很强的事情呢。
我们的英语老师,并非学校的老教师,我所在的班是他调入学校后接手(班主任)的第一个班。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位老师可以说是应试教育的典型代表人物!坦言教学目标就是应对高考,上他的英语课绝对不会想歪了,比如英语是现代社会必要的交流工具什么的,课堂中时时刻刻把同学们绑在高考这一目标上。例如,给我们做专门针对高考的英语阅读理解题强化训练——
方法是先看原文下面的题目,按照常识(生活常识+英语常识)把能做的题目做了。之后带着问题阅读原文,检查已做的题目,捎带解决剩下的题目。那几天我们的英语作业全是阅读理解,也是在这几天里遇到了可能是高中时代唯一有超纲内容的题目。英语老师事先告诉我们,原文中有超纲单词出现,是有意为之,为了训练我们在不完全阅读的前提下,对原文进行理解。经过强化训练,第一遍10个题目,我自己能平均到答对6、7个。这种方法对提升英语自身水平可能有限,但对于英语考试来说,极大的提升了解题的效率。
几次的强化训练对我自己来说很有颠覆感。之前一直想当然的认为,要理解一篇文章,需要精读。强化训练的结果表明,略读就足够了,而且对于考试来说,效果可能会更好。
临近高考几天的时候,英语老师在课堂上说,都说咱们学校的老师能押题……同学们纷纷表示没有的事,待了三年,听都没听说过。他说我来押押题吧,然后就押了押选择题可能的考点。完了还嘱咐我们,做选择题的时候数一数,押住了多少。结果是,20道选择题,押住了16道。考后同学们见面都很兴奋,不是因为押题对考试有帮助,而是觉得,哇,太神奇了!
实际上,押住了考点也没什么用,还是会的自然会,不会的还是不会。这次押题更大程度上是活跃考前气氛的一个游戏。
至于语文,这个就帮不了大家了……因为我的语文自幼就是强项,实力碾压考纲,所以就无视了学校的学习方法。现在我自己还记得当年学习数理化和英语时的情形,但这三年语文怎么过来的,完全没印象。这种感觉上“与生俱来”的东西,和从无到有的数、理、化、英语学习不同,不经过刻意的总结,虽然心中有数,也难以形成明确,同时也可借鉴的方法论。希望能有语文大神过来补充一下这一部分。
当然,我们也不是只做课本上的作业,毕竟是寄宿制封闭学校,除了上课就没什么事可干了。所以老师们也偶尔会发一些课本之外的作业,有时候会说:“给你们找点事干。”大家都挺高兴。现在想想当时的心情,大概就是游戏正在Loading......的时间吧。其实也不是像传说中的学霸一样,解题着迷,就是闲着没事找点事干。题目有老师自己出的,有从其它课外题集上选的。重点是,所有的题目都是考纲之内。老师讲解答案的时候,每道题都会明确指出是哪几个考点。
看Papi酱模仿学霸的视频时,还觉得有些艺术夸张。刚刚写到这里的时候,就想起了以前把学习当乐趣的时候。有一天晚自习,我们三个稳坐班里1、2、3名的学生,解一个数学模拟卷的最后一题。题目有点难度,我们正在商量的时候,数学老师从隔壁班就转过来了。然后四个人就开始琢磨,这道题直接把老师和学生的之间差距给抹平了,我们商量了很长时间,以至于其他同学都上来围观。我们刚刚理清思路,还没在纸上整理的时候,稳坐第四的女生说,我解出来了(她一个人解的)。我们拿过来一看,和我们的解题过程不一样。一琢磨,居然还能这么解,于是就各自坐到座位上,按照自己原来的思路继续尝试。数学老师看这个一会儿,看那个一会儿,虽然晚自习已经结束,同学们都离开教室了,数学老师还陪着我们。等我们离开教室时,离晚自习下课已经近两个小时了。
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几乎没有这种团队合作的机会,也少有需要这种探索精神的工作。虽然已经过去很多年了,每当在电视剧中看到几个人合力攻坚一个项目的时候,就会想起这件事,历历在目。
老师们经常嘱咐我们,不要自己买课外题。因为很多课外题都有考纲之外的题目,鱼龙混杂。
总之,我们的三年高中生涯,就是以考纲为中心的三年。
以考纲为中心的学习方法,使学习和高考具有了可控性。有时候觉得学习就是个无底洞,高考充满了不确定性,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应该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了,就像在迷失了方向,也不知道尽头的沙漠中,一切都很茫然。以考纲为中心的学习方法能够将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量化——
1、考纲是学习的边界;
2、熟练掌握所有考点,是学习的目标;
3、一行行的考点,是学习的路径。
4、已经熟练掌握了多少考点,还有多少考点需要进一步学习,是当前的进度。
稍微说点题外话。高中时代是对我自己影响最大的人生阶段,以考纲为中心的学习,形成了我自己凡事先找重点、确立目标、建立行事规则和评估规则的方法论。几乎所有事情或工作,在外围瞎折腾,既耽误工夫,也成不了大事。直指核心,则事半功倍。
事有多半,功有多倍?给大家举个例子。班里有两个垫底级别的同学,都是从高三才开始好好学。一个是从高三上学期的冬天开始,我就注意到他吃完午饭就去教室学习;另一个具体时间时间记不清了,大致上也是进入高三后才开始学习。前者考入了天津大学,后者考入了河海大学。这样的成绩,放眼整个高考,是很厉害的了。
那么,具体应该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呢?现在把上面的内容,系统化的总结一下,使其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以及有效的评估标准。
首先,根据考纲,逐条检查自己对考点的掌握。独立知识点,要做到1+1=2这个级别的熟悉程度。遇到不熟悉的知识点,返回课本中对应的章节,复习,以课后题进行巩固。
考纲并非检查一遍了事。每进行一次新的考纲检查,总能发现知识点上的短板,之后进行巩固。同时,在多次的考纲检查过程中,对考纲也会越来越熟悉。以我自己为例,看到一个题目的时候,脑子里能出现考点在纸质考纲中的具体位置。即使是现在,在写这篇答案的时候,翻看了一下2017年的考纲,其中很多考点,看到时仍然能在脑子里定位考点相关内容在课本上的具体位置。
其次,在完成作业或练习题时,审题的同时检查有哪些考点。这里有几个具体的小建议——
1、把每个题目的考点,标注在题目旁边,比仅在脑子里想想效果更好。
2、养成所有题目都标注考点的习惯,即使是那些一眼就知道答案的简单题目。
3、识别考点使用考纲中的定义,不要自己自由组合知识点。
如果自己现在的学校或老师良莠不分的以题海战术上,我们可以通过识别考点的方法,主动剔除超纲的内容,借力打力,变废为宝,既整理了解题思路,同时又进一步熟悉了考纲。
第三,具体到英语,课文需要全部熟练背诵。练习背诵的时候,把文中涉及到的考点,标注在课本上。检查课文背诵的方法是,一边干着点稍微费点脑子的事,一边背诵。做到像背诵26个英文字母一样的熟练程度。
全部课文背诵完成后,对照考纲逐条检查。每看到一条考点,脑子里至少能定位一处课文中的范例。
第四,课本之外的习题集,如果想做也可以(按照我们上面提到的先检查考点,再完成习题的方法)。前提是,课本自身的内容以及课后题,首先要熟烂于心。抛开课本,直奔课外题,是买椟还珠。
最后,将本文总结成一句话,即使——
以考纲组织自己的学习,以考纲检查学习的成果。无他,唯考纲熟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