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圈抄袭、借鉴、致敬的界限在哪里?
前段时间各种老牌奢侈品与街头潮牌的联名合作层出不穷,产生了极高的话题性。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些高冷的奢侈品开始低下头区寻求与他们之前根本看不上的潮牌进行合作。
“为了赚更多的钱?”没错,但不完全对。
其实很简单,他们在寻求新的出路。他们的市场份额正在不断被快时尚品牌所蚕食,这两年尤甚!如果不转型,那么极有可能被快时尚吃干抹尽。至于为什么会被打得节节败退,答案都在下面。



你也可以先做个测试,我相信大家可以很简单的找到以下这些 “灵感来源” 。



还有如下无穷尽的 MA-1、环状杠条束腿裤 和格纹衬衫...



而这些快时尚品牌除了一直盯着大牌,偶尔也会瞄上大热潮牌。

Thrasher 借势近期的滑板街头潮流全面崛起,让这个亚文化先锋潮牌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与上身。而 Thrasher 那 Banco 字体也成为一种新的文化象征。


与 Supreme 的联名更是让 Thrasher 火焰字体被各种品牌所垂涎。

于是 Forever 21 率先行动,用 Banco 字体加上火焰的经典 Logo ,并将文字替换成了 “HAPPINESS” 字样。

显然这件售价仅 $78 美元的产品让 Thrasher 一点也不「Happy」,对于混迹街头的他们来说最好的表达就是在其官方 Instagram 回应一句充满情感的-「FUCK OFF」。

当然,这件事情还没完结,对于隔壁 H&M 的抄袭,Thrasher 也开始了行动。

面对这种情况,Thrasher 这次毫不手软,直接就发律师函。但没想到 H&M 显然是身经百战,见得多了,西方哪个牌子没抄过,开始传授人生经验。
回应的大概内容就是 “这个 ‘TRIPPIN’ 只是一个衣服上的装饰,一点也不像”。Thrasher 方面也是拿他们没辙,只能以 “FxxK OFF” 再次表达心中的气愤。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快销品牌依靠抄袭起家,甚至以极短的抄袭周期为傲。我们无需考虑他们的品牌风格,因为他们本身就没有任何风格。
而耐人寻味的是,这种现象不止在快时尚品牌中有,大牌也会有!比如当年沸沸扬扬的Saint Laurent 与 Christain Louboutin 的红底之争。

Christain Louboutin 在看到竞争对手 Saint Laurent 在位于曼哈顿的专卖店内销售红底女鞋之后,要求停止使用红色底,但迟迟未得到回应,于是将其告上法庭。而最后也成为无头悬案,不了了之。

不过现在嘛,Christain Louboutin 依旧做着红底系列,而 Saint Laurent 再也没碰过这个元素。
而在鱼龙混杂的街头潮流圈就更加见怪不怪了,我们先看看曾经的原宿龙头 BAPE 是怎么“做”的。

不过BAPE 显然深谙潮流之道。他们除了照搬鞋型之外,在物料与细节方面也做到了升级,并沿用限量的噱头,居然会给人一种诚意满满的感觉。

而某国潮则将抄袭做到了极致。在2016年的秋冬系列中直接命名为TheFake系列。将包括Vetements 、Vans等全都抄了一遍。




另外一方面,杀入高级时装圈的新锐设计师也不断用着所谓 “致敬” 的资源来充当自己的设计灵感。
Vetements 大玩 Tommy Hilfiger、Champion 的同时得到的反响都是叫好又叫座。

而最奇葩的是 Champion 对于 Vetements 的花式玩耍不但不生气,还很开心。
他们的首席设计官 Ned Munroe 的原话是:“看见 Vetements 搞了我们的 Logo,我们觉得很有趣”(服气…)


然后,马上互相勾搭,开启了联名模式,也间接促成了唯特萌18个联名的壮举。


其实我们也不难看出 Champion 同样很看重 Vetements 能把他们带入时尚圈中心的机会。Vetements 如果没有不可忽视的知名度,Champion是绝逼不会乖乖献上 Logo 的。
最后透露一个秘密,大热的设计师 Gosha Rubchinskiy 也 “玩” 过 Thrasher ...

所以,当借鉴、致敬、抄袭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的时候,我也曾疑问:为什么真正的原创越来越少了?
一个没有经过市场验证的东西,充满了各种风险。但是“像什么”往往就比较安全了,因此在竞争激烈的潮流市场,“低配版的YEEZY”、“山寨唯特萌”、“价格仅有1/3”,类似的文字对于普通人来说就很具有吸引力了......
当然如果单品设计的精巧,恶搞或者借鉴尺度把握的恰到好处,那么这件单品本身就是一款很有趣味的好设计。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抄袭不抄袭这种市场行为自己甄别就好,无需上纲上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