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孤独?
独处=孤独?
2016-09-03 乃嘎嘎 乃嘎嘎
“我喜欢独处。”
“孤独的相处?”
关于“独处”的话题,对我来说得到的回应就像那个关于“静静”的问题。
“我想静静。”
“静静是谁?”
很多人对“独处”的概念很模糊,但对孤独的概念都深有体会,因为长得很像,所以总是会把独处误认为是导致孤独的前提条件——因为独处所以感觉孤独。
独处=孤独,真是这样吗?
就像《单身社会》书里所讲的“对人来说,孤独是不好的。”一样,大部分人都体会过这孤独的感受;
你感到无依无靠,精神压抑、没有精神寄托。
想倾诉却看着手机想不出要打给谁、也没有人打进来。
微信上腾讯新闻的提示音成了证明你没有屏蔽所有人的存在,你和Siri 成了好朋友。
你独自一人躲在人群中的小角落尴尬的不知所措。
你把自己关进小黑屋里,就像《天使爱美丽》里的爱美丽一样细思极恐地想象着自己如果英年早逝,谁会来敲起那扇布满灰尘的门…等等。
因为孤独常常会发生在一些失眠的夜里,尤其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所以人们往往会认为独处就是导致孤独的元凶,殊不知元凶另有其因。
我们都知道人生来孤独,孤独无处不在,那不单单是在你独自一人的时候,
你会在喧闹的人群中一眼认出那一张张最孤独的脸。
你会在欢快的聚会中发现那一个个表情尴尬的孤独患者。
你会在甜蜜的恋爱后总能找出一具具空洞寂寞的灵魂。
诸如此类,孤独的方式千万种,但孤独的症状却总是不经相同。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害怕孤独,总是会选择避免孤独的最原始的方法——群居演变的群聚。正如生物进化学家所指出的一样,群居生活为早期的人类提供了安全与保护、获得食物、以及繁衍后代的机会。而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待群居的需求虽不再以获得食物和繁衍后代为主,但获得安全与保护的需求还是普遍存在的。
当群居变成群聚,当安全与保护转换成安全感的时候,人往往因为害怕孤独,需求安全感而选择群聚;
在友情里,人们害怕被孤立而去合群。去社交、去一起笑、一起哭、一起疯、一起闹,日复一日。
在爱情里,人们害怕孤独而去谈恋爱。急切地去建立一种亲密关系,去试图变成谁的谁。
但我们真的摆脱孤独了吗?
没有,我们变得更孤独。
无谓的合群越来越频繁,
吹牛的本事越来越高超,
吸烟的姿势越来越熟练,
调侃的段子越来越低下,
无用的社交越来越多,但我们离自我社交越来越远。
当我们拨开烟雾缭绕的红灯酒绿,摘下微笑成型的人皮面具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双眼早已布满血丝,心房早已被那孤独的蛊吃掉了。
同样,
源自寂寞的爱情最终会走向一种假性亲密关系;
你们抱得越来越近,心却离得越来越远。
你们叫得越来越甜,爱却变得越来越苦。
在孤独中,我们总希望借助另一个人将生活拼凑成一个完整的圆,再眼睁睁看着它磨去属于自我的一切。我们在感情里孤单,当我们躲过爱情的糖衣炮弹,除去肉体的欲望,再回首翘望这段感情时我们才会发现,原来在那灯火阑珊处等你的,早已不是那甜蜜如初的爱情,而是你那委屈太久的灵魂。
发现了吗?
在这里你的孤独源自你不完整的内心、贫乏的个人世界、短浅的视角与欲望,而非源自无人陪伴。所以群聚向来不是解决孤独的方法论。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解决孤独?有别的方法吗?”
答:不要害怕它,正视你的孤独。
也就是说请正视你不完整的内心、贫乏的个人世界、短浅的视角与欲望。当然正视孤独这件事儿往往不是随时随地就能完成的,
第一,你需要安静,去聆听你内心。
第二,你需要思考,去付诸行动。
所以说你需要独处,安静的独处从而发掘独处的力量,然后付诸行动。这,就是解决孤独的方法论。
试想一下,当你独处时你会正视你的内心,安静的独处时光会让你听见你内心的呐喊。你会听见你的心在跟你对话,它想成为怎样的一颗心。善良的?勇敢的?丰富的?
当你听完你心的呐喊后你才会知道你该怎么做;
想要善良,你会开始信仰。
想要勇敢,你会开始发声。
想要丰富,你会开始学习。
同样,当你独处时你的大脑也会给你传递,它想变成怎样的大脑。智慧的?独特的?
当你收到你大脑的诉求后,你也会知道你该怎么做;
想要智慧,你会学习。
想要独特,你会思考。
当你这样付诸行动时,你会惊奇地发现你的内心不再空虚,你的思想不再短浅,你会收回凝胶在他人身上的目光,开始致力于如何养成一个完整而独立的自我。这时你会发现,对于孤独感你离得越来越遥远,而对于独处你却越来越享受。
所以说,独处不是形成孤独的前提条件。
就是说:独处不等于孤独。
而是说,独处是解决孤独的方法之一。
就是说:独处等于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