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如何面对,如何选择
一
死,是世界上最忌讳的一个字,是人们都害怕提及的一个字,却也是人人必须面对的一件事!古往今来,凡事涉及到这个字的事情都是不吉利的代表。
在节日期间尤其是新春佳节,老一辈总是教导不能说晦气的言语,一旦不慎脱口而出,定会被骂,随后还得加一句“乌鸦嘴”,或者用一个寓意来弥补所说之话,比如,不小心打破物件,得说一句“岁岁平安”,方能缓解气氛,平安过关。
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以及亲身经历,死,总是被赋予黑暗的色彩,人们谈及色变,避之不及。是的,人人都害怕死亡,都不愿意去面对,求生之欲,是人之本能,无可厚非。只是,凡人之躯,总躲不开死之枷锁,这是生命之所向,必经之路!
很可怕不是。寒窗苦读十年,卧薪尝胆,委曲求全,披荆斩棘,踏至巅峰,解甲归田,荣归故里,光宗耀祖,人生数十载,何其绚丽多彩,可终究躲不过身归黄土,化作虚无!
二
死亡,一直困惑,何为死,真的只是躯体的冷却吗?人们常说的灵魂,又是为哪般,真的存在吗?世间真的有因果轮回,投胎转世之说吗?人死后,会去哪里,真的有天堂、地狱之分,有十八层地狱吗?死了,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就真的似“雁过无痕”般,没有任何踪迹可循了吗?
应该是的吧。这么些年,与自己有过交际的一些人,来来去去,生前,惊天动地,逝后,悄无声息。刚离去那会,可能会伤心欲绝,悲痛万分,随后便只是在清明或七月半时,有所祭奠、缅怀。其他时日,可能在某个节点触景生情,有些悲恸外,生活依然照旧,时间不会停留,哪怕仅存的记忆也会随时间而稀释,变淡。
穆迪医生的《生命后的生命》,记录了150位死而复生者在“死亡”期间的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有人这样叙述:“快死之前会有一束光来引领自己,然后进入一个长长的,幽静漆黑的洞,在里面飘啊飘,会感到非常舒服,一切痛苦和苦恼都消失了”。
对于现今崇尚科学理论的人来说,可能无法去接受这种说法,也会有人说,迷信。终究怎样,谁也不知,谁都做不到以身犯险,亲身经历死亡,毕竟世间没有起死回生之术。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确也存在灵异之说,蒲松龄的《聊斋志》应该不全是他的假想臆测所作,多少也有些历史依据所在。古人云: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尽信书,不如无书之道。相信,灵异之说,必然有它存在之理,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事情无法用科学来解释,每个人或多或少也经历过,只要不沉迷于此便可,权当是一种消遣罢了。
三
年少时,对死亡万分好奇,非常害怕,每每听到某个人过世了,心里就莫名恐惧。有时,夜晚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想着死后只是一堆黄土,再也看不到世间万物,再也听不到欢歌笑语,除了父母亲人会悲伤外,其他都不会有丝毫改变。顿时,觉得周身漆黑一片,像一座大山压着自己,喘不过气,挣扎不已,清醒过后,满头大汗。
那段时间,每到夜晚,总会把自己置身于死亡的境地,去感受真正死亡时的那种心境,每每都是惊醒过来。那种感觉,很恐惧,也很奇妙。整个心被恐惧所困扰,似身与灵的拉扯,想挣脱醒来却又深陷其中,一场拉锯战般,醒来后,清明万分。那种害怕、恐惧、挣扎的感觉,言语难以表达,很微妙,却不知是不是真正有体验过死亡。
大学,经历了爷爷的过世,第一次亲身感受亲人的离去,当听到消息时,全身发抖,移墓看最后一眼时,哭的声嘶力竭,还是老爸把自己扶起来的。后来,外公外婆相继离开,对于死亡,倒是看淡了许多。现在,每次看新闻看到年幼小孩或者少男少女无故离去,身为人母,心里着实不好受。我就会想,也许这是上天给他们安排好的,他们的任务只有这些,完成了就离开了。这样想,只是让自己心里好受些,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可是,人有时候需要这种自欺欺人,需要一些善意的谎言,哪怕知道是虚假的,也想有个寄托,尤其是失独的家庭,更是如此。
有次和老公散步闲聊,谈到了这个话题。我说,来世不愿为人,宁可成为一个无生命的事物,都不愿意再为人,太累太苦,承受太多,何苦再来一遭。这一世,自己算是幸运的,下一世又会如何,谁又可知,既然不知,又何苦许来世之诺,不过是一道妄想罢了。也许,有人会觉得冷酷无情,老公也有些不解。我相信,冥冥中自有安排,也信,人生本无来世,既然如此,过好这一世就足矣,就算有来世也未必记得,真能再续前缘?看小说看多了吧!
四
死,有很多种,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无论那般,看淡些总归是好的,至少心里没那么痛,没那么苦。活着的人总得为了其他人继续生活,终日沉浸在悲痛中,也不可取。
如今,大家都谈癌色变,癌症=死亡,很多人平常觉得身体硬朗健康,一出问题,检查,十之八九都绕不开癌症二字。怕吗,肯定怕,搁谁谁不怕呢!大好年华,家庭和睦,谁愿离去!
最近看了篇文章,估计很多人也看过,关于“如何面对死亡”!文中,有医生建议,晚期癌症,不要做化疗,采取保守治疗,用药物控制癌症的扩散,反而维持的时间还能更久些。也建议,在生命余年,去做一些还未做过的事,比如旅游,走走看看,心态好了也有利于病情。余下几年,天天化疗,终日与病床药品为伍,既花了钱也只享受了痛苦,还不如出去体验生活,享受美好,哪怕离开也是幸福的。自己,深表认同!
五
每个人都有选择死亡的权力,毕竟,尊重当事人的意见,不让其徒留遗憾而去,才是最好的方式。但是,任何一种轻易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都是不可取,不值得提倡的。
由赵又廷、高圆圆、姚晨主演的《搜索》,高圆圆饰演一个身患晚期淋巴癌的高级白领,努力奋斗半生,好不容易身居董事长秘书之职,却突患绝症,父死母改嫁,孑然一身,无依无靠,何其悲惨!一开始无法接受,引起很多麻烦事,后来接受面对,但为了不想拖累其他人,以跳楼自杀结束生命。
影片《Me Before You》中,男主人公威尔,原本是一个喜爱冒险,热爱运动,见多识广的上流社会少爷,因为一场车祸,导致全身瘫痪,生活无法自理,大小便失禁,一次小小的感冒便能让他痛不欲生。他失去了生的希望,不愿意这样没有尊严的活着,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女主,教会她勇敢,教会她生活,不要放弃,而自己最终选择了安乐死。
虽然,男主人公的这种做法不甚苟同,但是我支持他的行为。苟延残喘的活着,凡事都得依靠旁人,自己如废人一般,还不如有尊严般的,干净的离去,也是一种救赎。
罹患疾病,再多钱财也无力挽回时,又何苦让家人债台高筑,家徒四壁,只为了那匆匆几年,还不如,趁余下光景,与家人相伴,踏遍万水千山,领略山河秀丽,享受儿孙绕膝的家庭温暖,比起常年待在冰冷病房,满身针眼,药不离口,自己宁愿选择前者。
总不能自己“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让生的人为自己还前世的债,尤其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轻一辈,何苦让他们再次受累,总归活着的人还得继续生活不是。当然,每个人都有权力选择如何生,如何死,自己心中无憾即可。
六
很欣赏文章片尾,一位学者面对死亡的方式,她说,如若她身患疾病,她希望自己:妆容精致,衣着优雅,手握书香,安然离去!
我想我也会选择如此,带着尊严的来,带着尊严的走,走的体面,走的优雅,不留一丝遗憾!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轻轻的来,也轻轻的走……
死,是世界上最忌讳的一个字,是人们都害怕提及的一个字,却也是人人必须面对的一件事!古往今来,凡事涉及到这个字的事情都是不吉利的代表。
在节日期间尤其是新春佳节,老一辈总是教导不能说晦气的言语,一旦不慎脱口而出,定会被骂,随后还得加一句“乌鸦嘴”,或者用一个寓意来弥补所说之话,比如,不小心打破物件,得说一句“岁岁平安”,方能缓解气氛,平安过关。
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以及亲身经历,死,总是被赋予黑暗的色彩,人们谈及色变,避之不及。是的,人人都害怕死亡,都不愿意去面对,求生之欲,是人之本能,无可厚非。只是,凡人之躯,总躲不开死之枷锁,这是生命之所向,必经之路!
很可怕不是。寒窗苦读十年,卧薪尝胆,委曲求全,披荆斩棘,踏至巅峰,解甲归田,荣归故里,光宗耀祖,人生数十载,何其绚丽多彩,可终究躲不过身归黄土,化作虚无!
二
死亡,一直困惑,何为死,真的只是躯体的冷却吗?人们常说的灵魂,又是为哪般,真的存在吗?世间真的有因果轮回,投胎转世之说吗?人死后,会去哪里,真的有天堂、地狱之分,有十八层地狱吗?死了,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就真的似“雁过无痕”般,没有任何踪迹可循了吗?
应该是的吧。这么些年,与自己有过交际的一些人,来来去去,生前,惊天动地,逝后,悄无声息。刚离去那会,可能会伤心欲绝,悲痛万分,随后便只是在清明或七月半时,有所祭奠、缅怀。其他时日,可能在某个节点触景生情,有些悲恸外,生活依然照旧,时间不会停留,哪怕仅存的记忆也会随时间而稀释,变淡。
穆迪医生的《生命后的生命》,记录了150位死而复生者在“死亡”期间的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有人这样叙述:“快死之前会有一束光来引领自己,然后进入一个长长的,幽静漆黑的洞,在里面飘啊飘,会感到非常舒服,一切痛苦和苦恼都消失了”。
对于现今崇尚科学理论的人来说,可能无法去接受这种说法,也会有人说,迷信。终究怎样,谁也不知,谁都做不到以身犯险,亲身经历死亡,毕竟世间没有起死回生之术。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确也存在灵异之说,蒲松龄的《聊斋志》应该不全是他的假想臆测所作,多少也有些历史依据所在。古人云: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尽信书,不如无书之道。相信,灵异之说,必然有它存在之理,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事情无法用科学来解释,每个人或多或少也经历过,只要不沉迷于此便可,权当是一种消遣罢了。
三
年少时,对死亡万分好奇,非常害怕,每每听到某个人过世了,心里就莫名恐惧。有时,夜晚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想着死后只是一堆黄土,再也看不到世间万物,再也听不到欢歌笑语,除了父母亲人会悲伤外,其他都不会有丝毫改变。顿时,觉得周身漆黑一片,像一座大山压着自己,喘不过气,挣扎不已,清醒过后,满头大汗。
那段时间,每到夜晚,总会把自己置身于死亡的境地,去感受真正死亡时的那种心境,每每都是惊醒过来。那种感觉,很恐惧,也很奇妙。整个心被恐惧所困扰,似身与灵的拉扯,想挣脱醒来却又深陷其中,一场拉锯战般,醒来后,清明万分。那种害怕、恐惧、挣扎的感觉,言语难以表达,很微妙,却不知是不是真正有体验过死亡。
大学,经历了爷爷的过世,第一次亲身感受亲人的离去,当听到消息时,全身发抖,移墓看最后一眼时,哭的声嘶力竭,还是老爸把自己扶起来的。后来,外公外婆相继离开,对于死亡,倒是看淡了许多。现在,每次看新闻看到年幼小孩或者少男少女无故离去,身为人母,心里着实不好受。我就会想,也许这是上天给他们安排好的,他们的任务只有这些,完成了就离开了。这样想,只是让自己心里好受些,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可是,人有时候需要这种自欺欺人,需要一些善意的谎言,哪怕知道是虚假的,也想有个寄托,尤其是失独的家庭,更是如此。
有次和老公散步闲聊,谈到了这个话题。我说,来世不愿为人,宁可成为一个无生命的事物,都不愿意再为人,太累太苦,承受太多,何苦再来一遭。这一世,自己算是幸运的,下一世又会如何,谁又可知,既然不知,又何苦许来世之诺,不过是一道妄想罢了。也许,有人会觉得冷酷无情,老公也有些不解。我相信,冥冥中自有安排,也信,人生本无来世,既然如此,过好这一世就足矣,就算有来世也未必记得,真能再续前缘?看小说看多了吧!
四
死,有很多种,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无论那般,看淡些总归是好的,至少心里没那么痛,没那么苦。活着的人总得为了其他人继续生活,终日沉浸在悲痛中,也不可取。
如今,大家都谈癌色变,癌症=死亡,很多人平常觉得身体硬朗健康,一出问题,检查,十之八九都绕不开癌症二字。怕吗,肯定怕,搁谁谁不怕呢!大好年华,家庭和睦,谁愿离去!
最近看了篇文章,估计很多人也看过,关于“如何面对死亡”!文中,有医生建议,晚期癌症,不要做化疗,采取保守治疗,用药物控制癌症的扩散,反而维持的时间还能更久些。也建议,在生命余年,去做一些还未做过的事,比如旅游,走走看看,心态好了也有利于病情。余下几年,天天化疗,终日与病床药品为伍,既花了钱也只享受了痛苦,还不如出去体验生活,享受美好,哪怕离开也是幸福的。自己,深表认同!
五
每个人都有选择死亡的权力,毕竟,尊重当事人的意见,不让其徒留遗憾而去,才是最好的方式。但是,任何一种轻易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都是不可取,不值得提倡的。
由赵又廷、高圆圆、姚晨主演的《搜索》,高圆圆饰演一个身患晚期淋巴癌的高级白领,努力奋斗半生,好不容易身居董事长秘书之职,却突患绝症,父死母改嫁,孑然一身,无依无靠,何其悲惨!一开始无法接受,引起很多麻烦事,后来接受面对,但为了不想拖累其他人,以跳楼自杀结束生命。
影片《Me Before You》中,男主人公威尔,原本是一个喜爱冒险,热爱运动,见多识广的上流社会少爷,因为一场车祸,导致全身瘫痪,生活无法自理,大小便失禁,一次小小的感冒便能让他痛不欲生。他失去了生的希望,不愿意这样没有尊严的活着,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女主,教会她勇敢,教会她生活,不要放弃,而自己最终选择了安乐死。
虽然,男主人公的这种做法不甚苟同,但是我支持他的行为。苟延残喘的活着,凡事都得依靠旁人,自己如废人一般,还不如有尊严般的,干净的离去,也是一种救赎。
罹患疾病,再多钱财也无力挽回时,又何苦让家人债台高筑,家徒四壁,只为了那匆匆几年,还不如,趁余下光景,与家人相伴,踏遍万水千山,领略山河秀丽,享受儿孙绕膝的家庭温暖,比起常年待在冰冷病房,满身针眼,药不离口,自己宁愿选择前者。
总不能自己“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让生的人为自己还前世的债,尤其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轻一辈,何苦让他们再次受累,总归活着的人还得继续生活不是。当然,每个人都有权力选择如何生,如何死,自己心中无憾即可。
六
很欣赏文章片尾,一位学者面对死亡的方式,她说,如若她身患疾病,她希望自己:妆容精致,衣着优雅,手握书香,安然离去!
我想我也会选择如此,带着尊严的来,带着尊严的走,走的体面,走的优雅,不留一丝遗憾!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轻轻的来,也轻轻的走……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