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血
最近读了日本作家乙一的《濒死之绿》,又看过一部韩国电影,叫《我们的世界》。分别来自两个不同的国家。巧合的是,都是发生在校园的故事。作者和导演持续细致追踪作为少年正在经历这一特殊时期的人的细腻心理走向及变幻,把这一群体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呈现在成年人的眼前,结果是令人震惊的。我们很有可能忽视,并低估了少年们的心思。
其实校园生活已经离我很远了,尤其是童年时的经历。但是因为作品刻画力道深厚,所以感觉仿佛又重新经历过一次。
两个故事本身很简单,但是看完后感觉似乎心口压了一块重石,那种沉重压抑的感觉持久不散。有些细节仔细回想,确实细思极恐。

乙一善于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一类特定的形象,那就是被歧视,疏离于社会的边缘人。有正在上学的学生,也有公司中的职员。比起别人的熠熠闪光,他们黯然失色。他们长时间在貌似正常的环境秩序中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一方面是由于自己无意参与的个性,另一方面是由于被居于主流地位的人推挤到悬崖边上。在激烈争锋中,他们始终是落败者。他们对“胜利者”的畏惧和无力,在不知不觉中助长了对手的气焰。结果是他们自己的处境因此而变得越来越艰难。无路可走的时候,悲剧就会发生。虽然这并不是人们想要的结果。但这种情况已经成为事实。
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当时有一个女生,她长得好,学习也不错,是个很文静的女孩。现在想起来我仍然很奇怪她会成为众人之敌。虽然老师把她视为自己的得力助手,但作为英语课代表的她在黑板上抄写习题,会被讲桌下的全班学生丢粉笔头,女生故意找借口跟她打架。除此之外,还有被全班学生有意识地孤立。然后有一天,我像往常一样去了教室,意外听到一个新闻。很多同学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说那个女生疯了。他们所说的疯,事实上是那个女生换了一个颠覆性的形象。她开始弃用我们常说的土话,改说普通话。而且对于同班同学试探性的询问,她一概表示自己已经失忆,并说自己叫雪儿。我想不起来后来这件事是如何结束的,但是她尝试推翻自己原来的身份,洗去从前噩梦般的一切,这个戏剧化的举动让我始终记忆犹新。
在读过乙一的《濒死之绿》后,我突然想起这个回忆,我想彼时那个女生一定像是小说中的正雄一样,看到了“小绿”。小绿并非超现实的存在,而是作为同样经历过少年时期的我们的一个隐秘的分身。如果没有经历过那种被同班同学噩梦般的排挤和孤立,我们原本都可以是阳光下健康茁壮成长的好少年,但显然这并不现实。所以这个时候,幻觉般的“小绿”就会出现,并提醒不能再继续忍下去,一定要做出点什么。“小绿”是一种反抗的象征,在彻底无助穷途末路的时候,“小绿”是一种幻想力量的寄托,并且势不可挡,如同喷发的火山。但同时,“小绿”也是一种不带理智的冲动。
随着少年身体的成长,同时成长起来的还有骄傲,虚荣,嫉妒等一切负面情绪。此时此刻,少年们开始朦胧意识到,童话似乎是骗人的。现实的画面开始逐一在他们眼前展开。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涉世未深,一些劣质的东西很容易在他们心底滋长。穷人家的孩子遭到排挤,有钱人家的孩子开始产生优越感,学习好的孩子遭到嫉妒,学习差的孩子变得胆怯失去自信……只要有群体,就会衍生秩序,会有等级,会有游戏规则。一个学校里的小班级,已然形成一个小社会。
而回想我的校园经历,老师事实上对这一切问题是失职的。老师在人性方面教育的缺席,无意之中影响了很多少年的命运。所以我的同学们中有一些或者因为老师和“优等生”的连环打击,或者因为打架伤了对方,他们还没到青春期就已经早早辍学,去镇上的发廊打工,或者嫁到另外的村庄务农,幸运一点的也许会经过许多年的摸爬滚打终于冲破了牢笼。
遗憾的是他们或许原本可以不必如此,一切原本是有机会改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