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迷失的战争——评坎贝尔《迷失的舰队》
美国军事科幻大家杰克·坎贝尔的小说《迷失的舰队——无畏号》被刊登在《科幻世界》译文版2010年1月期上。长达110页的篇幅令人大呼过瘾,连自以为阅书迅速的我都花了两天方才读完。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虚拟了浩淼星际中两大人类集团之间长达百年的战争。同盟集团与联合集团由早期颇具古风的揖让战争最终演变成无所不用其极的“总体战”。而小说的主人公基里尔舰长也“神奇”地穿越百年,见证了战争的这种残酷转变。
无视战争法则,大肆的杀戮,斩杀来使,清理俘虏,单纯的好勇斗狠而丝毫不讲究战争艺术,这是“穿越”后的基里尔舰长面对的残酷现实。基里尔愕然地发现,这一切变化都与自己百年前在危急关头作出的“勇敢”表现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正是他当年的表现让百年后的同盟军战士们奉基里尔的神格“——黑杰克基里尔——和他的作战精神为圭臬。百年后的基里尔舰长要不断地与自己的神话作队,重新教导自己的后代们学习战争,一种讲究荣耀、艺术、慈悲和审慎的战争。
坎贝尔的这部小说据说效法色诺芬的《长征记》,故而撰写得颇有古风,尽管其描绘的时代背景和科技背景都与古希腊时代相差悬殊,但可以想见,这位与色诺芬有着同样军旅经历的作家,跟色诺芬一样,对战争本身有着深沉的哲学关怀。
在这个世界上,不应有单纯以杀戮为目的的战争。战争有着种种伦理意义上和政治意义上的目标,但无论如何,战争都是”凶器“,古往今来的军事家都要在各自的兵书上言之谆谆:任何人对战争都要持之以慎。可现实又是怎么样呢?无节制的战争,不仅吞掉了大量的鲜血,也摧毁了当初发动战争的本来目的,战争就只为了战争本身而存在,战争的目标就只变成了杀戮。在小说中,同样由人类成员构成了两大集团,将自己的精英分子送上战场,向战神献祭,换来的又是什么呢?双方各自陷入无休止的循环,其疯狂与愚蠢让他们的祖先大吃一惊。
战争本身也有规矩。与眼下的战争相比,上古中国的战争基本上都类似于某种仪式,目的在于尊王,在于谴责不符合礼仪的行为,各国旺旺就派出几百乘兵车,象征性地打那么几个回合了事⋯⋯而到了战国时代就没有了”规矩“,杀人盈野,杀人盈城,还有了白起坑杀40万赵卒的故事。到了现代社会,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也在于将战争法则弃置一边,战争机器变成了”绞肉机“,于是有了不区别战斗员与平民的屠杀,有了灭族与屠城——在那一刻,人充分暴露出了兽性,所有人令祖先蒙羞。战争法并不是可笑的东西,它是人道主义法的一部分,是脆弱的,但的确是神圣的规矩,然而人类常常象泯灭自己人性那样泯灭战争的底线。
战争是一种艺术,而不是好勇斗狠。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回顾了古罗马的军制,对罗马军团的纪律、团结与战争艺术大加赞赏,认为战争的胜利取决于纪律、团结与战争艺术,而不是单纯的勇敢和人数。正因为这样,数万的罗马军团能够击败几十万的波斯大军,能够控制一个地域空前的大帝国。战争作为一种艺术,本身暗藏着一个深刻的真理,即战争是要有所节制的,失去节制的战争就不能称其为战争。可这一点,又有多少人能够体悟呢?
基于小说所反映出的以上这些洞见,我觉得,坎贝尔不愧为一流的军事科幻小说家。小说——包括科幻小说在内——其宗旨在于,揭露出我们在周而复始的日常生活中渐渐泯灭的人性。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虚拟了浩淼星际中两大人类集团之间长达百年的战争。同盟集团与联合集团由早期颇具古风的揖让战争最终演变成无所不用其极的“总体战”。而小说的主人公基里尔舰长也“神奇”地穿越百年,见证了战争的这种残酷转变。
无视战争法则,大肆的杀戮,斩杀来使,清理俘虏,单纯的好勇斗狠而丝毫不讲究战争艺术,这是“穿越”后的基里尔舰长面对的残酷现实。基里尔愕然地发现,这一切变化都与自己百年前在危急关头作出的“勇敢”表现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正是他当年的表现让百年后的同盟军战士们奉基里尔的神格“——黑杰克基里尔——和他的作战精神为圭臬。百年后的基里尔舰长要不断地与自己的神话作队,重新教导自己的后代们学习战争,一种讲究荣耀、艺术、慈悲和审慎的战争。
坎贝尔的这部小说据说效法色诺芬的《长征记》,故而撰写得颇有古风,尽管其描绘的时代背景和科技背景都与古希腊时代相差悬殊,但可以想见,这位与色诺芬有着同样军旅经历的作家,跟色诺芬一样,对战争本身有着深沉的哲学关怀。
在这个世界上,不应有单纯以杀戮为目的的战争。战争有着种种伦理意义上和政治意义上的目标,但无论如何,战争都是”凶器“,古往今来的军事家都要在各自的兵书上言之谆谆:任何人对战争都要持之以慎。可现实又是怎么样呢?无节制的战争,不仅吞掉了大量的鲜血,也摧毁了当初发动战争的本来目的,战争就只为了战争本身而存在,战争的目标就只变成了杀戮。在小说中,同样由人类成员构成了两大集团,将自己的精英分子送上战场,向战神献祭,换来的又是什么呢?双方各自陷入无休止的循环,其疯狂与愚蠢让他们的祖先大吃一惊。
战争本身也有规矩。与眼下的战争相比,上古中国的战争基本上都类似于某种仪式,目的在于尊王,在于谴责不符合礼仪的行为,各国旺旺就派出几百乘兵车,象征性地打那么几个回合了事⋯⋯而到了战国时代就没有了”规矩“,杀人盈野,杀人盈城,还有了白起坑杀40万赵卒的故事。到了现代社会,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也在于将战争法则弃置一边,战争机器变成了”绞肉机“,于是有了不区别战斗员与平民的屠杀,有了灭族与屠城——在那一刻,人充分暴露出了兽性,所有人令祖先蒙羞。战争法并不是可笑的东西,它是人道主义法的一部分,是脆弱的,但的确是神圣的规矩,然而人类常常象泯灭自己人性那样泯灭战争的底线。
战争是一种艺术,而不是好勇斗狠。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回顾了古罗马的军制,对罗马军团的纪律、团结与战争艺术大加赞赏,认为战争的胜利取决于纪律、团结与战争艺术,而不是单纯的勇敢和人数。正因为这样,数万的罗马军团能够击败几十万的波斯大军,能够控制一个地域空前的大帝国。战争作为一种艺术,本身暗藏着一个深刻的真理,即战争是要有所节制的,失去节制的战争就不能称其为战争。可这一点,又有多少人能够体悟呢?
基于小说所反映出的以上这些洞见,我觉得,坎贝尔不愧为一流的军事科幻小说家。小说——包括科幻小说在内——其宗旨在于,揭露出我们在周而复始的日常生活中渐渐泯灭的人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