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根知底还是自欺欺人
01
春节前与朋友小聚,朋友照例问:“感情生活怎么样?有没有别人介绍或去相亲?”
“哈哈,快了,这不春天快到了嘛。”
“噗……”朋友突然笑了,“你是想说,春天到了,万物复苏……”
“嗯,又到了动物们交配的季节!”
没有夸张。每年春天一到,亲戚同事朋友们都莫名其妙地活跃了起来,各种张罗牵线搭桥。
在亲戚同事朋友们眼里,只要你没在“该结婚”的年龄有个“靠谱”的恋爱对象,这就像一部只写了一半的小说,你的读者恨不得直接帮你写完,才能不闹心。
而帮你继续往下写的唯一办法,就是催你/逼你/带你/帮你相亲。
02
一个月前的早上,朋友小洋突然发来微信,说快到楼下了,想让我帮忙寄存点东西。小洋平时是个非常稳重的姑娘,这一出让我惊诧莫名。我匆忙从床上蹦起下楼去接,小洋摇下车窗递给我东西,简单说了两句就走了。
直到半个月前,小洋联系我,我才知道她和她男朋友正在分手,让我寄存的东西是他们的“定情之物”。
“这次真的分手了。”小洋没有哭,但神情落寞,人也更加消瘦了。
“怎么回事?”
在小洋的叙述过程中,她一直是淡淡的,说起分手的理由,就是两人好事将近,男方筹备婚事过于偏颇,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小洋及小洋家人的感受。
我还想再安慰安慰小洋,但小洋打断了我,咬了咬嘴唇说:“我难受的是,一年多了,居然现在才知道他是什么人。”
小洋和她男朋友是在领导的撮合下在一起的。一直以来,小洋找男朋友都是通过家里或者同事积极介绍,“知根知底”向来是小洋找男朋友的信条。
父母领导给小洋介绍可谓“煞费苦心”。从相亲的条件来看,无论家庭、年龄、工作、相貌都和小洋挺般配的。
每次见完相亲对象,小洋都会找我“诉苦”:“我爸跟他爸是几十年的好朋友了,真的是知根知底,就是那男孩太不上进,过一天混一天。”“这男孩太听他妈妈的话了,跟我聊天总提他妈妈。”……
终于,在领导的撮合下,小洋认识了合他心意的男朋友,只不过最终让小洋留下了那句伤心话。
小洋从来不觉得让她相亲是在“逼”她,正好相反,她很接受“相亲——恋爱——结婚”这条路。她说,相亲更靠谱,起码你“知根知底”。
小洋曾说过她的理想,就是在27岁之前结婚。由于时间紧迫,相亲成了她头等大事。只不过如今30余岁,那个最初想为结婚而结婚的小洋,却依然没有结婚。
“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小洋妈妈在不知道安排多少次相亲后爆出压抑已久的话,小洋脸憋得通红,到底也没说出什么。
其实,即使是“为了结婚而结婚”的小洋,心里面最终不愿放弃的,就是“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吧。
03
“知根知底”,或者说“靠谱”,更是上一代人信奉的结婚准则。上一代人得了“知根知底”的好处,就想让子女也如此获得幸福。只不过我总会回一句:“您以为从小看着长大就是知根知底吗?”
“那总能保证起码是个好人吧,总比到外面被人骗。”
“您怎么保证就是个好人呢?人的本性只有最亲近的人才能知道。”
“那在外面表现的好也总归差不离。”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的安嘉和还是优秀青年呢,回家还不是打老婆。连安嘉和的亲弟弟都不知道他哥是这样的人。”
……
吵架当然是各执一词,各种牵强附会,各种狡辩。不过“知根知底”当然是重要的,尤其是这个人很有可能陪你走完后半辈子。
只是我们所谓的“知根知底”,过于浅显。但也有其作用。就像是给病人吃维生素C片,告诉病人是治病良药一样,安慰的作用还是有的。
若有一天病人突然发现,治病良药只不过是维生素C片,病情会排山倒海般反噬。
04
让小洋最难过的是“居然现在才知道他是什么人。”这也戳到了很多人的痛处。
朋友失恋,“谁没遇到过几个渣男。”是最好的宽慰。朋友离婚,“谁结婚不吵架。”是最好的劝解。之后不出所料就会是朋友倾诉的苦水,让朋友发泄出来。
“原来他这么自私。”“原来他妈这么难缠。”“原来他根本不爱我。”……
那么多原来,当初早干什么去了?
为什么很多人反感相亲?更多的是反感像菜市场一样卖菜一样被称斤称两。
为什么很多人又接受相亲?更多的是接受公开透明的条件与目的明确的效率。
上学时老师曾说,很多同学认为数学比语文更难。但恰恰相反,数学考试像定量分析,永远有标准答案,你总归有希望获得满分。而语文考试像定性分析,没有标准答案,获得满分的几率微乎其微。
或许这可以解释相亲的流行。所有打眼看到的条件,就像做数学题,给高分还是低分总有个标准可寻。在此标准下,比较就会很容易,交易也会拿捏得住公平合理,人们心里就踏实。
而定量定量,定的只是量。很多人几乎意识不到,这个“量”,在亲密关系中根本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
反而是这个人的三观、秉性、言行、心胸、气质……才是最根本的、判断能否在一起的条件。而这些也像是做语文题,是没有标准的,甚至观点多到数不过来,也许努力探索后才发现这个观点不适合自己,再倒过头来重新立意。
如果因为难而不去做语文题的话,我们又怎么能真正从恋爱中毕业呢?那些曾经走捷径不考语文的人,最终会因为当初选择捷径,过不好这一生而后悔不已。
是真正去“知根知底”,提升了解他人的能力,还是不过大脑“自欺欺人”的随大流,选择权都在你手上。
-
米兰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2-25 09: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