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对人的改变有多大
查看话题 >教育如何使我摆脱山村的束缚
家在广西一个贫困的大山里面,父辈多是农民。唯有我爷爷,一个姑姑和伯伯是小学教师(这在村里面很了不起了)。家里面爸爸常年外出打工,妈妈带着姐姐,我,弟弟一起生活。而我,处于尴尬的位置上,姐姐得宠,弟弟也得宠,自然而然我就成了包揽一切重活累活的人。而且弟弟小学成绩不错,老师都说是个好苗子,而我小学几乎没有过及格的试卷,一次暑假的考试还得了7分语文8分数学。因此也给我打了这么个标签:将来是要继承家业的孩子。一旦犯错,就是一顿棍棒,而姐姐弟弟几乎不会被打。弟弟因为成绩不错,所以在四年级的时候就随着母亲一起到城市里面和爸爸一起创业,弟弟则留在城里读书,姐姐也小学毕业读了初中。而我,留在了山里面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当时快小学毕业,所有人都认为我考不上乡里的初中,并且都已经给我规划好了未来的道路:那就是到城里去和爸爸一起,继承他那刚起步的事业。小时候由于被太多人冷嘲热讽,几乎没人正眼看过我,没有小伙伴,童年里面只有放牛砍柴干农活,更没见识过大山外面的世界,所以自小就很容易自卑。小学毕业,我没有像别人所说的那样考不上初中,我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简直激动的要死。毕竟可以走出大山了。后来妈妈打电话回来说让我和正在读初中的姐姐暑假一起到城里去,那时候更是无比的激动啊!人生头一次坐汽车,还能到城市生活。暑假结束后,母亲觉得我还太小,没法独自回老家乡里的初中读书照顾好自己,所以就把我留在城里读书。后来就去了一所很差的私立学校读初一,成绩也是倒数的,我是从几百公里外来的外地人,不会讲普通话,不会放低方言,可想而知处境有多惨。混过一年,初一结束后,那所学校由于生源问题,就撤掉了初中部。所有人也得重新找学校。母亲权衡再三,她决定把我送回老家初中读,从初一读起,那时候还小,觉得初中毕业出来还不能帮家里干点什么事,所以就打算让我多读一年。经过了各种找关系,一系列运作,我才顺利进入乡里的初中,读初一。然而正是这个决定,真正改变了我一生的轨迹。在那里遇到人生的启蒙老师,班主任和数学老师。他们是夫妻俩,一起合作教一个班。他们教会我很多为人道理,教会我要有人生追求,还教会我如何去学习,我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就是从他们一点一滴的灌输里面树立起来的,初中的那三年,学校毫无保障的生活基础设施,停水停电,学生打架,偷盗,生活非常地困难,学习环境也非常差,却是我这辈子第一次最努力的三年。这三年,除了学校的老师同学,还有同学的家长,没人知道我学习有多努力,更没人知道我考过年级第二名,在学校里面有多出名,(初三的时候全校老师都认识了我,初一刚来半个月的小朋友也几乎认识我)。中考前,一次父亲语重心长地跟我说,你要考不上高中,就找个中专读,然后找人给你讨个媳妇吧!我当时没有反驳,只是说了句考完试再考虑吧。中考成绩出来,顺利考上了县城的重点高中。这才给了所有认为我只能回家种田的人对我新的认识。而那个时候,村里面的同龄人几乎已经去广东工厂打工,有的已经娶了老婆有了孩子,循环重复着他们父母的命运,如果没有意外,将来他们的孩子也重走他们那条路。这在我们那边很常见,很多人读了初中甚至初中没毕业就开始去广东打工,早早成家。我很庆幸能到县城读高中,这也让我第一次觉得我跟城里人差别没那么大了。高中第一年,成绩不好,只能排在班上倒数,可能是由于刚刚从农村里面出来,和别人比起来差太多了。高一那时候最差的是数学,比较好的是物理。别的都只是中规中矩。那时候想要努力学习,却无从下手,高中实在是太难了,当时觉得。高一结束后,很顺其自然选择了理科。分到了理科班,摆脱了文科那些科目的束缚,成绩才稍微好点儿,但还是不尽如人意。高二还是迷迷糊糊的过去了。到了高三,有了高考的压力,开始系统地复习,数学一直徘徊在85分上下,理综180分左右,英语也是85分,语文勉强100左右。按照这个分数,上个二本没压力,可是读不了好学校。高考成绩出来,也确实如我意料,二本线中上水平。填报志愿没填好,只得再复读一年。经过最刻骨铭心的一年,跟两个弟弟(一个亲弟一个堂弟)一起考高考,然后终于在三兄弟里面取得最好的成绩,而且三兄弟都上一本线。这在村里面,甚至乡里简直炸开了锅,我们三也是村里面第一批考到一本线的人。村里第一个本科生是我堂哥(二本),而我们家族,在村里也成了人人羡慕的大家庭。而已经大四的我们,我如今正在努力补强自己的能力,准备明年找工作,亲弟准备做一名物理老师,堂弟则通过自己的努力,正在准备一所985高校的研究生复试。这大概就是,教育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成就吧。现在每年回一次村里面,每每接触到同龄人,都会有所感触。有的还是在打工,有的在村里讨生活,很多已经有几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