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之心得
年初,贺岁片一涌而出,手边正有葛亮的《绘色》,其中一章是《木兰·电影院》,这本书的文字比起他的《北鸢》是亲民了不少。里面有一个场景,木兰和毛毛和武岳下乡去给小学校操场放露天电影。我有类似的看电影的经历,无论是小学、初中,那时正流行这样的文娱活动,不过机会很少,通常是一年一次,电影的内容也都是关乎中国式信仰。我们所看的电影并不会提前宣传,而晚上有电影可看往往也是临近了放映时间才告知,怕我们上课心不在焉。初中放电影的片段还能记起来一些。那时候正值青涩,放电影之前大家纷纷猜测,会不会是爱情片?放映机“哔”一声,一束白光聚在屏幕中央,第一个镜头出来女生就知道幻想破灭了。一开头便是“五岭逶迤腾细浪”,紧接着是红军们大义凛然的眼神特写。他们昂首挺胸,脚步坚定,无所畏惧。爱国的歌曲奏起来,我们的心跟着悬起来,有情怀的没情怀的,在那种时刻往往都会燃起一颗壮士的心,民族的热血升起,一颗颗昂起的小脑袋,这时候才真正是祖国的花朵。
所记得的已经不清楚了,放电影的时节大约是在由夏转秋的交替间,兴奋劲盖不过晚上的凉意。我忘记是哪一次了,机器出了点问题,带子不停地往回倒,我们正看到精彩的地方,又激动又着急,但是没有法,那年代,硬件条件太差,修得好,电影就继续,修不好,也就这样没有结局的散场了,虽然有遗憾,也无可奈何。结局其实很相似,是伟大的胜利。但因为专注于影片,会和里面的人物一起走这个历程,所以如果影片无法完整的结束我们便久久不能回到本身的情感。观影的位置也是具有决定性一个事情,位置佳看得也就投入,位置偏僻的话,也就打打马虎,和身边的同学嘀咕嘀咕,影片也就结束了。和如今的观影情况不同,现在我们根据自己的喜好买票,进影院之前我们就知道我们要看的是什么,有着什么样的大致情节,文艺的,科幻的,喜剧的,剧情光怪陆离。我们常常以为自己选择了最出其不意的一场,结果却是惊人的雷同,雷同的笑点,雷同的精神,复制着人们对于已逝时光的怀念,对于当下社会并不深刻的调侃。但其实也没什么所谓,如果导演的意图在于票房,那么观影人的意图也就仅仅只是娱乐。相互敌对或拥护都不过一句,仁者见仁。
大概乡村的有星夜相伴的“大锅饭”式的露天电影与我们多数人今生已经无缘了,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因为它并不是一种手艺的东西,只是一个落后的年代在自我发展中产生出的并不能长久的玩意,即便复制出来,也没有那时大氛围下所产生的相同的感情了,这份情怀在我们之后的数代中,必将淘汰。就像戏曲在我们这一代的渐渐没落,像这种传统的精神,更是时代之下融进灵魂深处的深刻,大众文化趋势的转移,我们现今的领会已经远远达不到它所要求的深度了。这些在文化发展中留下的身影,有些过于的辉煌,所以留有墓碑和墓志铭,供人纪念,有些仅仅只有一丘茔,风吹草长,早已化作一抔黄土,随风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