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时代打文化底蕴牌景区的困境
游记 唐宇 2017年2月22日 消费时代打文化底蕴牌景区的困境 桂林雁山园小记 桂林东西巷里的霓虹,让旧王城焕发出一种别样的现代气息。桂林在不断的变化着,有时候我会想:“桂林这块土地的名气实在太响,以至于给我一种随手一指就是名胜的错觉。” 而当人们沉浸在猎奇玩乐,景区纷纷彪新创景的时候,我心里却有一种不安,似乎文化底蕴有些经不住人们的“消费”了。而这种感觉,在我步入雁山园之后,变得更加强烈。

别具一格的雁山园 雁山园就在雁山一侧,距离桂林市中心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在雁山植物园站下车后,如果错信地图的导航,还会以为雁山园就在植物园里面。其实,真正的雁山园,要从植物园对面的一条乡道(Y032乡道)进去才能到达。 “清幽”是我走进雁山园以后最大的感触。一片相思湖外绿草匆匆、古树成荫,一座相思洞后别有洞天、古刹突来。这些景致,和乡道外的现代绿化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样的氛围,也和其他景点给人的快节奏截然不同。 园里随处能看到中国名家墨宝被篆刻成匾。看着抗战时期那些学界的文豪泰斗们曾经的住处,走过风云年代里他们聊以解忧的景致,我不禁浮想这里当年会是什么样子,那些大师当时的心境又如何……

耐人寻味的雁山园 雁山园的历史,以及流连这里的名家大师,上网搜索就能搜到相关信息,这里我就不赘述了。不过,即便这样,我依然要情不自禁,不得不提一个人——陈寅恪。 陈寅恪先生在雁山园住了18个月,这是雁山园门卫大叔带着一种自豪的口吻跟我说的。与雁山园有关系的众多名人里,有总督、总统、校长……但他仍不忘提陈寅恪,这让我对肃然起敬,因为在这些名人里,我最崇敬的就是陈寅恪。 那个年代里不把天下学子放在眼里的傅斯年曾说过,陈寅恪是中国300年不遇的人才,由此可见其才识之高。

陈寅恪当年逃难来到桂林,在广西大学任教,虽然他自己坦诚做不了什么学问,只是为了糊口而已。但在这短短近2年的时间里,他不仅做出了学问,还让他曾落脚的这个地方,深深烙下自己的印记。 时至今日,我还能看到这些烙印。 雁山园一个特别之处,就是里面到现在还有学校在上课,这所学校叫做阳光中学,相思湖两岸,一侧是初中部、另一侧是高中部。 湖畔的明志楼,现在已经是阳光中学高中部的教学楼所在了。两层的楼房,仍保留木制建筑结构,学生走在过道、上下楼梯,都会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这种听感带给我一种无以言表的感动。而在这幢楼古朴的大门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牌匾也格外惹人注目。

这句话正是出自陈寅恪,这也是至今都被世人所推崇之至的为学名言。 不知道现在在明志楼里苦读的孩子们,对这句话会有怎样的感悟?说实话,能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我真心羡慕他们,如果有机会真想和这些孩子们聊聊。 除了陈寅恪外,雁山园和其他名人的故事线也挺有意思。游客如果能找到一位懂得这些故事的向导,我想即使是对这些故事不太了解的人,听了解说之后也能回味很久。

被游客遗忘的雁山园 之前说雁山园“清幽”,其实只是第一层意思。另一层,指的是这里实在是游客罕至,雁山园正慢慢被游客们遗忘。 雁山园的门卫是一位年过半百的大爷,当我表明来意之后,他便一层一层地打开各种上锁的门,一边热情讲解,一边领我进园。 他自豪地说:“要说两广的公园,这才算真正的第一个,我们这里住过……” 说实话,这种过度热情让我有点无所适从,我细细游赏了整个园区,直到傍晚离开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是今天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游客。 我在游览途中,遇到像是要穿过景区赶去学校的一对母女,骑在电车上的大姐看着我,突然回头对小女孩说:“谁说没有人来……” 对话还没听得完整,电车上的母女就疾驰而去了,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在借我吐槽些什么。这个场面,多少让我感觉有一点尴尬。 但是,即使不去细想母女是不是在讨论我,此情此景也是让人感慨唏嘘。

消费时代的雁山园 在我看来,雁山园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文化遗珠的地方,它并不是主打娱乐的景点。园区里散发着的文化气息,相比其他景区,不敢说冠绝群雄,但也是深厚而独道的。 如今雁山园的处境,不得不让我感到忧心。 首先,雁山园的维护和建设已经是跟不上了。尽管园区那些大有来头而且随处可见的名人居所依旧静好,但是仔细一看,它们除了拥有一所房子的躯壳,里面空空如也,甚至是破乱不堪,实在经不起推敲。 就拿我心心念念的陈寅恪故居来说,屋子里居然堆积着建筑废料,真是让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在2016年底,雁山园4A级景区被摘牌,园区里厕所和游客中心建设不达标是直接原因。而如今再看雁山园,似乎看不到能有所改善的迹象。

其次,雁山园正渐渐被游客遗忘。这个困境,我想基础建设是一方面的原因,但另一方面的原因影响更大,那就是雁山园有些跟不上时代了。 大众消费时代,旅游时很多人更在意的是“玩儿”。但雁山园不管是给人器械上的“玩儿”还是给人精神上的“玩儿”,感觉总是无法令人尽兴。 “玩儿”不起来,游客就越来越少,带来的收入自然越来越少,困境中投资也就越来越少,结果又是游客越来越少,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走进现在的雁山园,我感觉自己要做足了功课,才能尽情领略它给我带来的文化洗礼。 但这不是很奇怪吗?游览一个景区,为什么就非得要博览群书、博古通今呢? 我相信,让大众为文化底蕴而消费,为文化品位而消费,一定会有更简单的办法。 平心而论,雁山园确实是一个能让人慢下来、静下来的地方。多年以后,我不想看到,这种能让人缅怀景致无处寻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