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教养的博弈
孔子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教育,是一种以某些主观意识形态去适当改变另外一些主观意识形态的一种方法。是改变他人观念与思想的一种科学的方法。教育也是促进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教养,是教人如何做一个人;如何去尊重别人;如何遵守社会道德,做一个合乎社会的人。黄昆岩教授曾经写过一本书《谈教养》,在书的开始,黄昆岩教授就说,教养没有清晰的轮廓与外貌,于是他引用一位十九世纪的英国诗人的诗,用“风”来比喻教养:
Who has seen the wind? Neither I nor you;
But when the leaves hang trembling,
The wind is passing through!
翻译为中文就是:你和我都没有见过风,
但是当树叶在树上哆嗦的时候,
风正和我们檫身而过。
教养,是无形的,只可能通过人的言行举止去体现。正如《论语》的《颜洲》里的描述:
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说,君子的风节、气度和品格,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养也正如此!
教育与教养本应是一体,并且教养是在教育的作用下潜移默化完成!然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只重在“教”而没有去“育”,也许这种结果和我们国家目前的发展有关!我们国家目前的迅速发展是一味追求经济指标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一种跛腿式的。我们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也就变的急功近利的追求物质的满足,于是乎教育不在是为提升自我修养而服务,而成为我们对物欲追求的工具!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我们现在的教育又是怎么样的教育?问一个成绩优秀的小学生为什么好好学习,他会告诉你:为了老师的表扬,爸爸妈妈的夸奖!
因为我们的急功近利,教育与教养被我们一分为二,于是乎我们现在的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了学历教育,于是走在路上的基本大多数都是拿着高学历、与各种各样证书的“文盲”。于是我们有了博士校园偷自行车的趣谈、有了“辽宁女”张雅在汶川地震时的大骂汶川的视频、我们还有了“艳照门”……这些人都不能说没有受过教育,而且教育程度还很高,但为什么又会这样?这就是我们说的教养问题了,我们现在的年轻人缺少的不是教育而是教养,也就是素质!毕竟高学历不等于高素质!
谈到教养,就不得不谈我们现在的社会,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缺少榜样的社会。在过去的社会里我们有雷峰精神、我们有掏粪劳模时传祥等等的一大批的高教养、高素质的人物,他们的受教育水平都没有我们高,但他们却是一个时代的榜样,也同样是我们现在的榜样,只是因为我们的急功近利而将他们遗留在了历史的角落里!看看我们现在又有谁呢?好象谁都没有!于是CCTV在前些年推出了“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火了一两年,但还有谁记得第一届是十大人物是 哪几个人呢?如果说第一届的时间间隔长了,好,我们就缩短点时间,说出第二届的也可以啊,再不行就第三届的吧!估计就更没人知道了吧!
我们现在谁都没有,我们是可怜的一代!我们有的只是充斥耳目的娱乐,有的只是周杰伦的歌词,有的只是漫无边际的情话……
看看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吧:染着黄毛、烫个长发……背面看去以为是个美女,只不过是又一个“如花”,大倒胃口!不男不女,还唱着怪调,说这是自己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所谓的非主流、哈韩、哈日族!呵呵……可笑,快20的人,还干这样的行为,还振振有辞。
世界是年轻人的世界,年轻的未来就是我们祖国的未来!祖国的花朵就是这样的花朵,估计就算花朵开放了,也不会怎么绚丽了!何况这样的“病苗”能不能绽放都是问题了!
写到这,让我想起了一句古人“半本论语治天下”的典故。古代所有书的总和都可能没有现在一年出版的书的总和多,换句话也就是说古人读的书远没有现在的人读的多,同样依次类推古人受到的教育也同样就没有我们现代人多更没有我们的教育系统全面,但古人却可以凭只读半本书就治天下,我们现在读了这么多的书,我们又能做什么?又做了些什么呢?我们确实要好好想想这是为什么了!这不正说明古人读书是重在修身,既对自己教养的提升,个人素质的完善!而不是我们现在:受教育是为了掌握一种专业的谋生技能,过更好的生活,把教育当对物欲追求的工具!
我们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国家尽最大的可能让每一个有条件的年轻人都受到高等教育,从而使我们的整体水平提高!想法是好的,但我们在实施的时候由于急功近利只学到其形而没有学到其神,因为我们只学习了“教”的工作,却不知其中还有“育”,毕竟西方国家完成这个过程用了上百年时间,而我们到现在不过十余年时间而已!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套用《三国演义》的开篇之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教育”和“教养”在不久的将来也将在次握手和做!我们现在是有教育而却教养,到时我们是二者皆备,到时,数风流“人物”还看中国!
教育,是一种以某些主观意识形态去适当改变另外一些主观意识形态的一种方法。是改变他人观念与思想的一种科学的方法。教育也是促进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教养,是教人如何做一个人;如何去尊重别人;如何遵守社会道德,做一个合乎社会的人。黄昆岩教授曾经写过一本书《谈教养》,在书的开始,黄昆岩教授就说,教养没有清晰的轮廓与外貌,于是他引用一位十九世纪的英国诗人的诗,用“风”来比喻教养:
Who has seen the wind? Neither I nor you;
But when the leaves hang trembling,
The wind is passing through!
翻译为中文就是:你和我都没有见过风,
但是当树叶在树上哆嗦的时候,
风正和我们檫身而过。
教养,是无形的,只可能通过人的言行举止去体现。正如《论语》的《颜洲》里的描述:
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说,君子的风节、气度和品格,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养也正如此!
教育与教养本应是一体,并且教养是在教育的作用下潜移默化完成!然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只重在“教”而没有去“育”,也许这种结果和我们国家目前的发展有关!我们国家目前的迅速发展是一味追求经济指标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一种跛腿式的。我们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也就变的急功近利的追求物质的满足,于是乎教育不在是为提升自我修养而服务,而成为我们对物欲追求的工具!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我们现在的教育又是怎么样的教育?问一个成绩优秀的小学生为什么好好学习,他会告诉你:为了老师的表扬,爸爸妈妈的夸奖!
因为我们的急功近利,教育与教养被我们一分为二,于是乎我们现在的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了学历教育,于是走在路上的基本大多数都是拿着高学历、与各种各样证书的“文盲”。于是我们有了博士校园偷自行车的趣谈、有了“辽宁女”张雅在汶川地震时的大骂汶川的视频、我们还有了“艳照门”……这些人都不能说没有受过教育,而且教育程度还很高,但为什么又会这样?这就是我们说的教养问题了,我们现在的年轻人缺少的不是教育而是教养,也就是素质!毕竟高学历不等于高素质!
谈到教养,就不得不谈我们现在的社会,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缺少榜样的社会。在过去的社会里我们有雷峰精神、我们有掏粪劳模时传祥等等的一大批的高教养、高素质的人物,他们的受教育水平都没有我们高,但他们却是一个时代的榜样,也同样是我们现在的榜样,只是因为我们的急功近利而将他们遗留在了历史的角落里!看看我们现在又有谁呢?好象谁都没有!于是CCTV在前些年推出了“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火了一两年,但还有谁记得第一届是十大人物是 哪几个人呢?如果说第一届的时间间隔长了,好,我们就缩短点时间,说出第二届的也可以啊,再不行就第三届的吧!估计就更没人知道了吧!
我们现在谁都没有,我们是可怜的一代!我们有的只是充斥耳目的娱乐,有的只是周杰伦的歌词,有的只是漫无边际的情话……
看看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吧:染着黄毛、烫个长发……背面看去以为是个美女,只不过是又一个“如花”,大倒胃口!不男不女,还唱着怪调,说这是自己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所谓的非主流、哈韩、哈日族!呵呵……可笑,快20的人,还干这样的行为,还振振有辞。
世界是年轻人的世界,年轻的未来就是我们祖国的未来!祖国的花朵就是这样的花朵,估计就算花朵开放了,也不会怎么绚丽了!何况这样的“病苗”能不能绽放都是问题了!
写到这,让我想起了一句古人“半本论语治天下”的典故。古代所有书的总和都可能没有现在一年出版的书的总和多,换句话也就是说古人读的书远没有现在的人读的多,同样依次类推古人受到的教育也同样就没有我们现代人多更没有我们的教育系统全面,但古人却可以凭只读半本书就治天下,我们现在读了这么多的书,我们又能做什么?又做了些什么呢?我们确实要好好想想这是为什么了!这不正说明古人读书是重在修身,既对自己教养的提升,个人素质的完善!而不是我们现在:受教育是为了掌握一种专业的谋生技能,过更好的生活,把教育当对物欲追求的工具!
我们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国家尽最大的可能让每一个有条件的年轻人都受到高等教育,从而使我们的整体水平提高!想法是好的,但我们在实施的时候由于急功近利只学到其形而没有学到其神,因为我们只学习了“教”的工作,却不知其中还有“育”,毕竟西方国家完成这个过程用了上百年时间,而我们到现在不过十余年时间而已!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套用《三国演义》的开篇之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教育”和“教养”在不久的将来也将在次握手和做!我们现在是有教育而却教养,到时我们是二者皆备,到时,数风流“人物”还看中国!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