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一处风景
那片风景在我眼里停留的时间不超过二十分钟,但却在我的记忆里驻足了二十余年,它虽然和千万眼与我打过照面的风景一样普通,但我还是想用我匮乏的语言把它写下来。
那大概是1997年的春节,我和尤离被接到乡下的爷爷奶奶家过年,那是一个山脚下的小村庄,是我祖辈生活的地方。那时候奶奶还没有离开我们,大年初一她领着我和尤离到祠堂祭祖,到城隍庙拜神,我隐约记得她粗糙的左手拿的一捆线香熏了我们一路,右手提着一个宽底竹篮子,上面整齐摆放了家乡祭祀时所用的标配祭品——一只蒸熟了的母鸡和一壶自酿的水酒。
祭祀的队伍浩浩荡荡,山坡上,田埂上,随处可见妇人和孩童携祭品前往祠堂焚香顶礼。当时的我和尤离并不知道祭祀的意义,实际上,当时的我可能还没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一个十岁都不到的孩子,怎么会明白祭祀的意义呢?
我们就这样跟在奶奶身后祭拜了一个又一个供奉在祠堂的祖先,最后沿着一条弯弯绕绕的阡陌小径,穿过大片田野,来到了村外的城隍庙。其实把它称为城隍庙,只是我多年来一厢情愿的叫法,一来表达我对它的尊敬,二来“城隍庙”这个词足够体面,足以掩饰我的心虚——其实那只是一座不知是哪个乡邻不知在哪年修葺的不到十平米的小瓦房,里面简单地修筑了几个简陋的香炉,土地爷和其他几个叫不上来名字的神仙雕像拥挤地坐成一排远望庙外的田野,神色各异,眼神迷离···就是这样一个孤零零坐落在村郊小溪边的低配版的“城隍庙”,在大年初一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村里的老老少少蜂拥而至争先恐后地烧香跪拜,爆竹声接踵而至,庙内人满为患,庙外硝烟弥漫。
奶奶拉着我给一众神仙磕完头,便示意我在一旁等候,转身又把三根点燃的线香交给尤离…
我被烟熏得睁不开眼睛,于是跑到庙外的小溪边,想找一处溪水清浅的地方把手上的烟灰洗干净。十米,二十米,三十米…我忘记朝小溪的上游走了多久,只听见庙内的鼎沸人声逐渐消逝,一抬头,看见远处湛蓝的天幕下呈现一簇影影绰绰的粉红色。
彼时春寒料峭,山风从左手边吹来,但我丝毫没有寒冷之感,因为春回大地总是捎带着阳光的温暖,一丝一缕柔和的金色缓慢地温暖我周围的空气,并让逐渐远离的城隍庙留在了冰冷的背景里。四周寂静地只有微风阵阵略过的声音,风停下来的一刻,或许只有我的耳鸣。我朝着那个方向又前行了几百米,眼前进而出现一湾池塘,粼粼波光的池面倒影着一树桃花。
当一种景色能在我的记忆里停留长达十年之久,我必不能用“悦目”这样简单的词语来描述它。那一树桃花离群索居,向水面倾斜成一种傲慢的姿态,从树干分生出来的枝桠纵情伸展,在山脚下凝望广袤的田野,它感四时之序,却又沉默无语。花繁花稀,果疏果密皆无人问津,生长地简单而随意,孤独却自由。
多年后我读到顾城的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这或许能形容我当时感受的三分之一,但也总不能详尽以我九岁的年纪所能领悟到的某种自然赋予的感动。
每次回忆起那副画面,草的香气,山的轮廓,甚至风把花瓣吹落于水面漾起的波纹都历历在目,清晰到仿佛可以临摹下来,但我仍无法解释它于我是那样深刻的原因。
某天,闲读梁实秋的《寂寞》,他在文章里忆起一位朋友的经历:“他一个人站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我想,一个未满十岁的小女孩所能领悟的东西未免有限,但“顿悟”于当时的我是确实存在的,这种源于自然的顿悟成为催生“自我意识”的一种动力。
其实,在我的家乡,这样的景色随处可见,桃树总是在池塘边孤单地生长,脚下有忘忧草一丛一簇地盛开,桃花飘落了一季又一季,我和尤离也年复一年添岁。只是,即便后来的我刻意去寻找一片相同的景色,也再难有同样的感受,何况这世上哪有完全相同的景色?
或许正如梁实秋所说,“随缘偶得,无需强求,一霎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虽说顿悟只是一瞬间的存在,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但那画面仍然在我的记忆里不可湮灭地存在了二十余年。
如今,“城隍庙”依然香火鼎盛,小溪的西面修筑了一条通往深圳的高速,我们驱车从上面经过,凝眸望去,双目隐隐作痛:家乡土地依然平阔,良田美池依然风貌如昔,只是那一树桃花不再,站在树下的孩童不再,无忧无虑的时光亦不再···我想,趁遗忘还未光顾,我愿笨拙地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让那副画面在今后所遇千万眼与我有缘的普通景色里独树一帜,让它在未来千万个平凡的日夜里依然醒目。
那大概是1997年的春节,我和尤离被接到乡下的爷爷奶奶家过年,那是一个山脚下的小村庄,是我祖辈生活的地方。那时候奶奶还没有离开我们,大年初一她领着我和尤离到祠堂祭祖,到城隍庙拜神,我隐约记得她粗糙的左手拿的一捆线香熏了我们一路,右手提着一个宽底竹篮子,上面整齐摆放了家乡祭祀时所用的标配祭品——一只蒸熟了的母鸡和一壶自酿的水酒。
祭祀的队伍浩浩荡荡,山坡上,田埂上,随处可见妇人和孩童携祭品前往祠堂焚香顶礼。当时的我和尤离并不知道祭祀的意义,实际上,当时的我可能还没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一个十岁都不到的孩子,怎么会明白祭祀的意义呢?
我们就这样跟在奶奶身后祭拜了一个又一个供奉在祠堂的祖先,最后沿着一条弯弯绕绕的阡陌小径,穿过大片田野,来到了村外的城隍庙。其实把它称为城隍庙,只是我多年来一厢情愿的叫法,一来表达我对它的尊敬,二来“城隍庙”这个词足够体面,足以掩饰我的心虚——其实那只是一座不知是哪个乡邻不知在哪年修葺的不到十平米的小瓦房,里面简单地修筑了几个简陋的香炉,土地爷和其他几个叫不上来名字的神仙雕像拥挤地坐成一排远望庙外的田野,神色各异,眼神迷离···就是这样一个孤零零坐落在村郊小溪边的低配版的“城隍庙”,在大年初一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村里的老老少少蜂拥而至争先恐后地烧香跪拜,爆竹声接踵而至,庙内人满为患,庙外硝烟弥漫。
奶奶拉着我给一众神仙磕完头,便示意我在一旁等候,转身又把三根点燃的线香交给尤离…
我被烟熏得睁不开眼睛,于是跑到庙外的小溪边,想找一处溪水清浅的地方把手上的烟灰洗干净。十米,二十米,三十米…我忘记朝小溪的上游走了多久,只听见庙内的鼎沸人声逐渐消逝,一抬头,看见远处湛蓝的天幕下呈现一簇影影绰绰的粉红色。
彼时春寒料峭,山风从左手边吹来,但我丝毫没有寒冷之感,因为春回大地总是捎带着阳光的温暖,一丝一缕柔和的金色缓慢地温暖我周围的空气,并让逐渐远离的城隍庙留在了冰冷的背景里。四周寂静地只有微风阵阵略过的声音,风停下来的一刻,或许只有我的耳鸣。我朝着那个方向又前行了几百米,眼前进而出现一湾池塘,粼粼波光的池面倒影着一树桃花。
当一种景色能在我的记忆里停留长达十年之久,我必不能用“悦目”这样简单的词语来描述它。那一树桃花离群索居,向水面倾斜成一种傲慢的姿态,从树干分生出来的枝桠纵情伸展,在山脚下凝望广袤的田野,它感四时之序,却又沉默无语。花繁花稀,果疏果密皆无人问津,生长地简单而随意,孤独却自由。
多年后我读到顾城的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这或许能形容我当时感受的三分之一,但也总不能详尽以我九岁的年纪所能领悟到的某种自然赋予的感动。
每次回忆起那副画面,草的香气,山的轮廓,甚至风把花瓣吹落于水面漾起的波纹都历历在目,清晰到仿佛可以临摹下来,但我仍无法解释它于我是那样深刻的原因。
某天,闲读梁实秋的《寂寞》,他在文章里忆起一位朋友的经历:“他一个人站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我想,一个未满十岁的小女孩所能领悟的东西未免有限,但“顿悟”于当时的我是确实存在的,这种源于自然的顿悟成为催生“自我意识”的一种动力。
其实,在我的家乡,这样的景色随处可见,桃树总是在池塘边孤单地生长,脚下有忘忧草一丛一簇地盛开,桃花飘落了一季又一季,我和尤离也年复一年添岁。只是,即便后来的我刻意去寻找一片相同的景色,也再难有同样的感受,何况这世上哪有完全相同的景色?
或许正如梁实秋所说,“随缘偶得,无需强求,一霎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虽说顿悟只是一瞬间的存在,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但那画面仍然在我的记忆里不可湮灭地存在了二十余年。
如今,“城隍庙”依然香火鼎盛,小溪的西面修筑了一条通往深圳的高速,我们驱车从上面经过,凝眸望去,双目隐隐作痛:家乡土地依然平阔,良田美池依然风貌如昔,只是那一树桃花不再,站在树下的孩童不再,无忧无虑的时光亦不再···我想,趁遗忘还未光顾,我愿笨拙地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让那副画面在今后所遇千万眼与我有缘的普通景色里独树一帜,让它在未来千万个平凡的日夜里依然醒目。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