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路的苦难与温暖 ——读《孤儿列车》
这本书拖了很久我才读完,不是说每天都读,而是说我放下它过一段时间。我是个喜欢读故事的人,但从这本书来说,故事讲得不太好。因为有些杂乱的讲述,故事的跳跃性总让人觉得没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它,不太符合中国人一板一眼讲故事的习惯。它,更像是揭开伤疤让它裸露出来,却又因为太过疼痛而转移注意力,等有些缓和了,再继续着疼痛。好在故事的结局是比较温暖的,有着对生活的期待,却又戛然而止,让人不停猜想未来的生活。 可能是因为看过外界对这本书的评价,特别之高,让我有了太多期待,但期待和现实总是有些差距的。不多说了,直入主题。 总体来看,整本书就是讲的两个女孩为了生活而在寄养家庭之间辗转(我本想用“成长”一词,但说“成长”未免太笼统,不足以概括她们的苦难)。一位是妮芙,也就是莫莉后来遇到的老太太薇薇安,另一位就是莫莉。作者把两条线穿插着讲述,不可避免地让我凌乱了好几次,但,我个人感觉作者对妮芙所倾注的感情要多于莫莉。 两人都是孤儿,因为失去自己的父母或者父母无法照顾她们而被送上孤儿列车,寻找能收养她们的寄养家庭。 妮芙的故事则要从1929年的纽约讲起。从爱尔兰一个小地方偷渡到美国来的一家人苦难地生活着,食不果腹,直到一场大火毁了这个本就不幸的家庭。妮芙成了孤儿,被带上孤儿列车寻找需要她的寄养家庭。在气氛压抑沉闷的孤儿列车上,她遇到了“德国仔”,一头金发的少年给她的车程一丝活跃。后来在第一个寄养家庭,她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做着苦工,食宿条件都特别差,但,她遇到了暗地帮助她的范妮,给了很多照顾,能让她有一丝温暖,让她在这个苛刻的寄养家庭中继续生存下去。直到这个家庭近乎破产,他们把妮芙像个财产一样“转让”了出去,来到了第二个寄养家庭,在这个家庭,女主人同样苛刻,蛮横又无理。她不得不面对弄熟血淋淋的,满是腥膻味的松鼠和獐子,甚至差点儿遭遇了男主人的强暴,如果不是刚好被女主人看到。妮芙逃到了学校,被女老师安排在房东家暂住,直到被房东介绍给她的朋友,才结束了她的前面遇到的所有苦难。后来,她偶遇了“德国仔”,爱的铭心刻骨,结了婚,生了孩子,但因为二战的爆发,丈夫战死,她无力面对,把孩子送给了别人。直到遇到丈夫的战友,再次结婚,却因为有心结没能生子。 而莫莉,是印第安人的后裔,因为父亲遭遇车祸身亡,而母亲又进了监狱。几经辗转到了现在的寄养家庭。她在寄养家庭里过得不太好,和刻意和同学格格不入,没有安全感。直到杰克的出现。她因为偷书被要求数十个小时的社区活动,帮一个富人家整理阁楼,因此认识了薇薇安。随着阁楼物品的拿出,薇薇安的记忆被翻开。 不得不说,两个女孩都很坚强,坚守着自我,没有自暴自弃。她们都有着代表自己的记忆的东西,薇薇安是爱尔兰十字架,来自她温暖的祖母;莫莉是印第安部落图腾的意象,来自她乐观的爱护她的父亲。这两个饰物伴随着她们经历了太多苦难,给予了她们继续下去的勇力。 有一点总觉得很奇怪,那些失败的寄养家庭里,女性总是苛刻、无理和专横,在家庭中起主导地位。而男性,总是优柔寡断,即使他们有点儿人性,却无法坚持自己的看法。这也是妮芙无法在寄养家庭中生存的某种因素吧。但,这就涉及到家庭中男性和女性地位性格的问题,以我目前的经历和眼见,比较难以探讨。 最后的最后,莫莉离开了她的寄养家庭住在了薇薇安家里,也凭借薇薇安的经历访谈,作业获了奖。她重拾了生活的目标和力量。而在莫莉的帮助下,薇薇安有了她曾经的家人的消息,也见到了她抛弃的女儿。 两个女性的相互支持,相互温暖,让故事有了一个美好的结局,也是美好的新的开始。 愿每个人都能幸福,有人相伴,相携走过苦难,走向让人期待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