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流水(2016年5月、6月)

五月
5.1 昨天以快进速度拖完一部韩剧,啊真像是服用了一剂甜蜜的致幻剂,今早起来药效解除了。
中午跑步完,看到一丛单瓣白蔷薇,红叶李的果实长很大了,听说是可以吃的。霾天空气闷热沉滞,此间的特色是杨絮附着在一切可以停留的地方,比如干枯的枝条末端(就像冬天它们挂住的雪)、蔷薇冒尖的柔软花苞上、密集的灌木丛中。染了虫害的木槿因为叶片上被分泌一层黏液,显然最易招惹飞絮,看上去也真是邋里邋遢。什么时候才来一场清凉浸润的好雨呢。
5.2 果然今天一场好雨。从外面回来赶紧跑去看雨水浸润的小花园。气温骤降,蔷薇的花瓣都闭合起来,但玫瑰月季却欣欣荣荣。淡紫色的鸢尾在看久了浓烈的玫红色之后是视觉的一个缓冲,鸡爪槭的翅果小小的。整条小道都是清凉的水气混杂着蔷薇科植物散发出的馨香之味。雨水像是让花香得以保存,在空气中停驻的时间得久了一些,并且这香气似乎变得有形了。此种怡悦真是不可多得。
翻看去年的记录,同样也有一场像秋天般的冷雨,是在立夏过后的5月10日。记下这些时刻有什么意义呢,并没有实用和可得的好处,但于我而言,好像这私人长尺上的刻度又是重要的,时令、物候,都是属于生活的一部分,给我以丰富的感受。前两天刚好看到友邻贴的马尔克斯在自传《活着为了讲述》扉页上写的一句话,“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
5.3 李奥帕德描写自然万物的语言是文学的、诗性的、优美的,很享受和赞叹。书中他的设问,“教育是否是一种以觉察交换琐屑事物的过程?”,我想于他而言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作为一个博物学家,所拥有的渊博学识使得他在讲述自然机制、土地机制时,写作也富有深度和哲思。
土地是个有机体,60多年过去了,李奥帕德的观念和倡议仍然不显过时,并且也仍然为时不晚,那是因为我们的环境问题比他写作的那个时代更加恶劣了。吴美真译笔的好体现在前半部分的自然描写,后半部分论述土地伦理、生态良知这些理念,我是参考王铁铭译的新版一起看的,觉得后者在许多细节和逻辑上翻译得更为准确。
而当我从生物机能/制方面了解了豆科植物之后(它们通过自己的根瘤吸收空气中的氮并使其进入土壤,让土地变得肥沃),对野豌豆也心怀感激。
5.3《A River Runs through It》的中译本,陆谷孙先生译为《一江流过水悠悠》,书中配了几张小幅版画真是好看,不知出自谁手。蒙大拿州的洛基山脉、冰川、密林、大泥腿河、4拍节奏的蝇钓(“如若天赐优雅”)、花哨的班扬虫假饵、红蓝双色丝线缠绕的竹钓竿,以及,那些“永难冲蚀的事物”。书封的设计配得上这个隽永的故事,在编后记里看到,编辑的心思在于让一位70岁的文学教授翻译另一位文学教授70岁的成名作,这个“巧”顺利地凑成了。
因为预先知道的死亡,让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有种令人珍惜的生命力。这条大河,是家族之河、亲情之河、记忆之河,河水有转弯、有回流、有激荡、有沉静,有永难冲蚀的事物……诺曼·麦克林恩非常克制深邃地写出了流水的隐喻——书里的善钓者和书外的读者,都是在试着“阅读”这河水,“言语由水而生”。
安妮·普鲁对它的评价:“很少有书能把读者带入如此深沉的恍惚之境。麦克林恩的书具有这种力量。……回忆和伤逝之外别有寓言色彩。只要书籍尚存、蝇钓技艺尚存,麦克林恩就会被人铭记。”
书看完后又重温了电影《大河恋》。蒙大拿的山峦和森林,潺潺的水流冲刷着古老岩石,明亮的鱼线与河水一同在阳光下闪烁,这一切都吸引着我。“当我单独在山谷的阴影下,周围环境完全溶入我的心灵和回忆时,大黑脚河的水声和4拍钓鱼法,以及钓大鱼的希望,最后,所有的事情融合为一,成为流淌着的大河。” 反复体味这最后的台词。
5.4 去了南园,已经有了些暑意,早晚温差还是大。今年总算看到了鹅掌揪开花,很满足,虽然它高高在上,根本看不到花蕊。电脑里有好多它的花朵全方位多角度的图,但只有自己见到才算见。
欧洲荚蒾已经开到尾声,近看被不孕花包围的那些细碎的繁育花,真是精巧的具有艺术性的结构,整体就如同一个稳定平衡的小型建筑。
坐在流苏树的对面吃了个7-11的盒饭。沙枣花的香气从一入园的时候就好像弥散在我的周围,这是带着乡愁的气味。“流苏”这个名字恰如其分,只过了3天,满树忽然之间就绽放出白色花火。欧洲绣球(欧洲荚蒾的变种)初开时是青绿色,这种绿很好看,翠生生的,渐渐变成白色。
猬实开花后,盛放的姿态如此不遗余力,这才意识到它的存在感。花萼和萼下形成的瘦果密被刺毛,像毛茸茸的小刺猬,因而得此名。它真的是稀有种吗,好好看了下它的渊源。资料说,它是中国特有的单种单属植物,是华北植物区系古老的残遗成分,也是忍冬科残遗属种,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猬实与忍冬科其他物种的差异较大,起源于古北大陆南部,远在第三纪以前即已形成和发展。毛茸茸的果实形成过程也很有意思:伞房状的圆锥聚伞花序,每一聚伞花序有2朵小花,两花的萼筒下部合生;子房下位,瘦果2个合生,通常只1个发育成熟。等到秋天再好好观察它的果实。
还有两种灌木清新的小白花。太平花的花香极像茉莉,溲疏的花期是在半个月前,味道忘记了,只能再等一年闻。同为虎耳草科不同属,猛一看很相似,不过区分也容易,溲疏5瓣,花朵略大;太平花是4瓣花,“献给逝去的人”。
我对着一株新认识的植物,也像是采蜜的工蜂,全方位多角度地发起进攻——用我的相机。
这也是个悖论:自从略识一些植物以后,发现我的视野中的物种变得多了——可它们并没有平白出现,原本就是在那里呀。
5.5 立夏。下午步行,去看一众老伙计们,红叶李、垂丝海棠、梨,发现附近还有好些构树,日后可以观花。盛大的蔷薇花季,花与果几乎同期,红叶李让人恍然像是在秋季,持续几天的风让果子都散落了一地。
没有任何一个春天像今年的春天。气温一直逡巡不定,风多,干燥,杨絮飘了一阵,受到冷空气的钳制,过几日升温了,就又再度爆发起来,导致整个飘絮的时间拉长。而风啊,只有在给各种错乱开花的植物(今年花期也尤为错乱)拍定妆照的时候,才会强烈地感知到它的“恼人”。黑泽明是“等云到”,我则是常常站在那里“等风过”。
前几日在家门外发现几丛漂亮的灌木丛,正不知道它的名字的时候忽然就知道了它的名字——杠柳,它玲珑的花朵像是一个个小项坠。同样玲珑的花型还有前阵在植物园看到的紫花耧斗菜。后两者都平凡普通让人由衷地爱,在心里回想,想扦插,想播种。
5.6 看到蒲实在微博上写的:“去阿赫玛托娃纪念馆(她第三任丈夫的家),从楼梯间传来悦耳的琴声。寻声去,一位面容温柔的白衣女歌手在弹唱,面前摆着作为歌词的诗。她唱了茨维塔耶娃,阿赫玛托娃,曼德尔施塔姆,以及好些别的诗人。买了三张,找她签了名。塔科夫斯基在《乡愁》里说,诗歌无法翻译,你只能穿越国界,才能理解俄罗斯。”
5.7 还在心里回味4月末看的两部塔科夫斯基电影。《镜子》的实验性让我有些没有预料。记忆碎片、想象和梦境,一切都指向时间。这些天翻看《雕刻时光》,他自己阐述,“这部电影并非谈论我自己,而是我对自己所挚爱的人的感情;我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我对他们永恒的同情以及自己的不足——觉得自己的职责尚未完成。”导演父亲朗诵的诗以及原野上那阵风吹过如同一波柔软的海浪,这些都是喜欢的地方。
《安德烈·卢布廖夫》,鞑靼人进城大屠杀以及铸钟的场面调度真是宏大。结尾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所蕴含的希望、那骤升的光亮,也把此前长达3小时的灰暗和苦难都遮蔽了。“它绝对不是历史故事或是传记电影,我要探索一个伟大俄罗斯画家的诗情禀赋。几个短剧并非依照传统纪事的顺序,而是以他创作三位一体所需的诗意逻辑来呈现。”
5.8 2于广义的纪录片《木帮》,有着这一类纪录片的特点:散点透视。并没看出伐木工与自然的相依存相珍惜,而是讨生活的麻木和艰苦。片中出现的敬山和萨满巫师驱病这两段,于我而言有着人类文化学的价值。同时这里面也有中国人的实用哲学,比如,敬山神的猪头在仪式过后就煮着吃了;敬山时的念词:“山是万宝山,各山都有各仙占,今天老少爷们来拜山,不求挣金山和银山,只图人马保平安,多挣钱少磨难,开开心心回家过年……”
生而为役马,它们的一生实在太可怜。片子最后出现的字幕,“经过几代的砍伐,黑熊谷已经没有足够的树来提供木材了。伐木的传统难以为继,伐木者不知将以何为生……”非常刺目。过度的砍伐,过度的需求。
5.10 看到一棵高大的七叶树,也是头一回看到它的花,远远看过去的第一眼只能在心里叫一声“哇!”,无数烛台点亮了。圆筒形的长长花序上,每朵小花也精巧、漂亮,长长的雄蕊伸展出来,像蝴蝶的触须。看久了想吃个大冰棍。
5.12 门口的行道上,有几棵正在输液的国槐,希望它们能恢复元气。昨晚出去买牛奶,闷热,回来后雷声滚滚。半夜醒来一次,有闪电和很大的雨声,很快又睡去。早上醒来有大风,院子里的悬铃木摇头晃脑沙沙作响。去年为了过冬它们被剪掉绝大部分枝桠,今年很快就又速生出来了。
5.15 阴雨下了多半天,像秋天,气温11~18度,山里的气温更低,月初时多雨水,微博上看到“海坨戴雪”,山下山上是冬春两季。
大雨过境之后,天高晴远,一上午天空始终都有积云,高洁的感觉。4月下旬以来,明显感到云相的不同,越来越厚重的积云开始出现了。
“业余爱好者只能假装自己在进行发现之旅,因为他们只能证实专家已经知道的事情”,李奥帕德也是让人笑cry……
5.16 这几天的富足,在于看到了二三十种植物的果实,初夏的果实。
山桃的果子圆鼓鼓的,平常吃的桃是两头略尖。紫叶碧桃,看它结果就很好笑,再怎么姹紫嫣红,冒出的小绿桃还是泄露了它的本性。小叶黄杨,人们总是按照自以为是的审美把它修剪成圆形、矮方形的灌木丛,欣赏它常青的叶子而舍弃掉花和果,多可惜。构树,初长成的青果带着密密的茸毛。
某种樱(不是吃的那种欧洲甜樱桃),傍晚小鸟们盘旋于此,小红果是它们喜爱的食物,看李叶飞发过一张照片,一夜之间,窗外如同红宝珠般的一树甜樱桃就被小鸟全吃光了,全部,空留绿叶。
柿花开过之后,三四天之间,花色就慢慢由黄色变成橙红色,然后四裂的花萼越长越大,守护着果实。山茱萸的花期过后,保护幼嫩花朵的花盘也久久留在枝头,看上去像是一朵朵漂亮的四瓣花。很喜欢看核桃的树干,发白的树皮有深深的裂纹,被大风吹落在地上的树叶和果实都有很浓烈刺激的味道,带回家剥开,看到里面的“心室结构”皱曲的果核已经初具模样了。
5.19 暮春、初夏交际的起起伏伏天气看样子结束了,气温开始接近30度,走路上一两个月前那种好像万千个声音同时在呼喊的植物生长风暴也平息了,接下来盼什么呢,盼国槐、木槿、紫薇、蜀葵、栾树、凌霄渐次开花吧。离端午还有半月多,新鲜的粽叶已在菜场现身,花椒芽也像香椿那么吃。菜市场卖的栽培花里有些稀罕的,龙吐珠,唇形目马鞭草科,它原本土生在遥远的热带非洲。
很想看石榴花。一想到石榴花,就想到前年初夏去天津看戏,在五大道,正是此时,雾气蒙蒙的天气,石榴装点着处处院落,开得如此家常、明亮,没什么行人,鸟叫不绝于耳。五叶地锦爬满小洋房的栅栏。
5.20 又重读了遍柯莱特。太灵气了,我永远无法达至她那样充沛的情感和绵密的表达力。
5.23 现在一片布满阴云的漆黑夜空,知道两小时前发生在它身上的一个如若神启的时刻意味着什么吗?傍晚7点,西边天空出现一个饱满的半圆形彩虹,接着那半边天空如同灼烧一般,幻化成了重重叠叠的火烧云,好像滚滚热浪在翻腾,我又没有看到,大概是在厨房做饭,朋友圈的大牛住在山上,分享了这壮观的一幕。此时厚重的积云被吹往东边去了,留下几朵云,现出一颗星,明天是好天。
5.29 蔷薇花开的时候,我眼里只有这些灵秀的花,后来才发现低估了院子里的这条“蔷薇小道”,原来这里是几家邻居之间的“军备竞赛场”呀。除了数量众多的毛樱桃、蔷薇、月季、一丛玫瑰之外,还计有桃、山桃、碧桃、杏、樱、金银忍冬、山楂、核桃、柿、无花果、紫花槐、鸡爪槭、石榴、枣、蜀葵、紫薇、木槿、冬青、紫叶小檗、鸢尾、玉簪、红花酢浆草、二月蓝、一枝黄花、藜等等等等,灌木、乔木、草本、木本以及野草有三十多种,我一定有遗漏,还会有新发现,物种真是丰富呀,数量基本都以1棵/株计⋯⋯
自从爱上外面的植物,我自己都不怎么养育绿植了,现在只剩一盆袋鼠草勉为其难地活着。我喜欢接受风雨考验的、顺应严寒酷暑的、自然的、野性的生长,不过呢,这块小小的园地以及无偿送给过路人的快乐,倒也让我对园艺重新有了切身的认识。
5.30 在电脑里偶然翻出山桃开满香山的照片,想起来就会点开看一阵。拍摄时间是2014年3月30日,记不清走的是不是香山古道,半山远望,在有北京特色的轻霾中,一棵棵恣意绽放的山桃就像定点爆破在松柏间的烟花,也像是伏卧在山间的云团、毛茸茸的兽,在有些地方汇成一片,沿着山势和空隙又变成浅粉色的水流倾泻而下。
城里山桃的花期差不多始于三月上、中旬,山上要晚半个月,此间乔木还未生发出枝叶,山林是瘦的,疏落有形,可以看得出山道、凉亭、油松和侧柏界线分明的群落。当时在山中看久了不以为然,如今回味,真是庆幸捕捉下了这一瞥。山友们说,在香山的后山,春天山桃开成盛景,还去什么京都看樱花呀。
我也看过伊犁河谷春天杏花齐开的照片,这带着香气的柔软烟云,同样以或独立或连片的姿态漂浮在山谷绿色的绒毯之上,阳光在弧度平缓的山峦间游走,给这块广阔丰润的草原涂抹上明暗交错的色块,天晓得其间有多少万只蜜蜂在轰炸。不知我什么时候能亲逢这盛事。
六月
6.1 “生活中的严肃问题从未得到过彻底解答。如果它们看上去是可以得到解答的,那么毫无疑问是某种东西丧失了的标志。一种疑难的意义和目的似乎不在于问题本身的解决,而在于我们对它不停地探讨。只这一点就足以使我们不至于变得愚笨和僵化。”继续看梅·萨藤。
今天是栾树开花,珍珠梅开花,枣树和平枝栒子刚刚挂果,黄刺玫的果却快熟透了。二月兰细长柱的角果长成一头乱发,第一轮月季花谢了,柿树新出的小红叶也学着一起脱落,一棵构树苗从棣棠丛中钻出来。这渐次的不同调的时序,自春天以来仍然在唱着多声部的曲子。
6.3 找了一段视频,被拘禁在鸟笼里的乌鸫的一千种叫法,真是善啼啭的鸟儿呀。但我并不喜欢养鸟的行为。它叫得有多动听,就有多渴望展翅在自然中任意飞翔的日子。“梢头树枝停着一只善啼啭的鸫鸟,不时奏起它的长笛,似乎它通晓即将来临的落霞时分森林中的许多声音。”它是普里什文经常写到的伙伴。
这是黎明之鸟,鹭鹰说,早晨4点之前,在较园里就能听到雄鸟的歌声。玮3月底回西安陪护母亲,在凌晨四点也听到有只乌鸫在窗外发声,精彩绝伦的歌喉,可惜暗夜无人/鸟应和。这两天我一直在翻看《鸟儿为什么歌唱》这本书。
6.5 买了一兜酸樱桃,做出一瓶酸甜酱,好玩,费时,好吃,无添加。
6.6 看了一篇文章,为什么极端天气会让我们变得情绪高涨?这对于哲学家,小说家,包括哲学和小说的爱好者而言,都是个说不尽的话题。在心理层面,破坏性带来的罪恶感将会蚕食我们的理性,让我们对这些极具破坏力的现象喜闻乐见。
而一门名为生物气象学的科学正在试图解释大气的变化对生物体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人员甚至提出一个理论:闪电、大风、雨水和浪花,都在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负离子,这些离子可能是影响我们情绪的主因。
6.9 听到今年第一片蝉鸣,是直线的,长长的……比去年早大概半个月,声音不大,甚至可以说是微弱,直线不间断,能持续时间很长。直到盛夏,它们才会变成有节奏的一顿一顿地叫。
6.15 晴天落了一阵大雨,下班回来,云层和漫天霞光又是气象万千。
6.16 偶然看到一组照片,1921年的1月1日,法国圣克劳德的日落。法国一位银行家当时雇佣了十几位摄影师,奔赴全球50多个国家,拍摄了72000余张彩色照片和18万米唱的电影胶片,也成为很多国家现存最早的彩色照片。这组95年前的粗颗粒质感的落日照片,看了一遍又一遍,想到的是风景与记忆,永固的时间……
6.16 现在每天路上会看到几株开满小花的冬青卫矛,祈望它们躲过园林人士的修剪,让我秋天能看到漂亮的红色球形蒴果(前阵认识的丝绵木跟它们同科同属,开出的碎花几乎也一模一样)。6月初开花的金叶女贞,端午节看到的第一朵木槿,爬满院墙的五叶地锦也有不起眼的花序。
6.18 在大银幕上看到风吹过、荞麦如海浪翻滚而受到的震撼不能再有第二次——后来在电脑里重看《镜子》里这一段,完全失去强烈的空间感。在《雕刻时光》里读到,这片荞麦地是拍摄期间专门种的,“房子前面是一片田野,我记得在房子和通往邻村的小路中间长满了荞麦,开花时非常美丽,那些白色的花朵产生出一种雪覆田野的效果,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有如童年里最鲜明、最重要的细节之一。”取景时发现那片田野已经改植了苜蓿和燕麦,集体农场的人信誓旦旦说土质不合荞麦无法生长。于是剧组将土地租下种荞麦。“当集体农场的人看到荞麦长出来时,委实掩不住他们的讶异,而我们将那视为一个好的预兆,它仿佛告诉了我们某些与我们记忆特质相关之事——它穿透时间帷幕的能力,而这正是这部影片必须陈述的:它的基本理念。”
6.20 鹭鹰给我推荐的绘本《如果我是一只小鸟》,果真是喜欢,讲了乌鸫的生活和爱唱歌的习性。“马里奥很努力地提高自己的歌唱水平,他不断尝试改进旋律,还会加上很多装饰音,每当出现他特别喜欢的旋律,他就会用心记住,他也会认真聆听其他乌鸫唱歌。”我对这只在普里什文笔下经常出现的善啼啭的小鸟充满好感,春天时在南园亲眼看到一只的乌鸫,一边低飞一边宛转地鸣唱。插画师希尔德加德·米勒画出了它种种生动的形态和表情。上一次做为鸟书好好收藏的是铃木守画的《山居鸟日记》。
6.22 傍晚出了地铁,抬头看到的天空是水溶彩铅。是不同层次的蓝与天边裂缝里一抹淡橘黄的调和。远处路灯上站着两只小鸟,各据一方。现在每天只能勉强看到一个夕阳的尾巴,回家路上心里的OS常常是“等下我啊等下……”
6.24 天太好了,索性从国贸出来,走了一站地。荚状云,白蓝帝,全都没有用滤镜。
6.26 看到一首诗。《艾尔莎的眼睛》,路易·阿拉贡,最喜欢的是这句,“我已经被流星的光焰攫住,仿佛一个水手八月淹死在大海。”诗人写的是妻子,我想起的,却是另一双难忘的眼睛,《美国往事》里的Deborah。出狱后面条约她吃饭,“有两件事我总忘不掉,一件是多米尼克,‘我滑倒了’,他临死前最后一句话,另一件是你。没人会比我更爱你。”
“我每晚都读圣经,每次读都想到你。‘你的脚在鞋中,何其美好,王女啊,你的肚脐如圆杯,不缺调和的酒,你的腰如麦穗,围绕着百合花,你的双乳像累累的葡萄,你的气息,如香甜的苹果……’有时当我对一切都感到厌倦,就想到你,想到黛博拉还生活在某处,有她在,我愿意忍受一切……”
6.29 雷阵雨过后雾漉漉的,我在这个日后将要驻扎的略为灯红酒绿的小院儿里走了一圈儿,看到几棵毛白杨,几棵老榆树,一棵构树,一棵核桃,两棵雪松。
6.30 今年总算看到了栾树细碎的小黄花转变成充了气一般的硕果的过程。也仔细看了下紫薇花的形态,从前觉得它的花开得密不透风,其实每朵也只有6瓣花瓣,因为皱缩而显得繁复,有点奇特的是它的雄蕊多达三四十个,但外面的6枚却是着生在花萼上,比其他长很多,像八爪鱼的触须。锦带花也有点怪,到现在仍然不断冒出零星的小红花。
(题图为在小区里看到的今年第一片蔷薇。)
花椰菜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岛屿的鸟——读《飞鸟奇缘》 (17人喜欢)
- 此刻我必须创造 (102人喜欢)
- 有一天(二十二) (24人喜欢)
- 事物的状态 (15人喜欢)
- 《森林报》的版本和物种名 (6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