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十九点四):语言留下的痕迹(补一篇)
几年前我还住在海边的时候,网上有一个貌似喜欢读诗的朋友和我说,“我喜欢海子,所以我喜欢大海,羡慕你住在海边”。
我觉得奇怪,海子除了写过一个“面朝大海”,然后就和大海浑身不搭界,最后也没有选择跳海。后来想了一下,这个朋友显然是被蒙古人误导了。
在青藏高原的众多湖泊中,有三种名称,湖、海、错,藏人管湖叫错,蒙古人叫海,只有那些位于无人区的地方,藏人和蒙古人都没到过的地方,才由汉人官方组织的科考队命名为XX湖。
蒙古人喜欢管湖泊叫海,明代中期开始控制青海的蒙古土默特部,或许是用自己的称法命名了各种大小不一的湖泊,于是就有了大大小小的“海子”,这可能给了到过青海湖和德令哈的同名诗人一些感悟,把自己的笔名也换成了这个。
人们述及蒙古统治对大都(后来的北京)的影响时,会提到“胡同”和“儿化音”,却忘记了其中同样著名的“后海”、“中南海”、“海淀”。后海和中南海,元建大都之前的金代只是一片沼泽,现在看来可以说是片“湿地”,这甚至可以很容易地从“海淀”一次的本意上看出端倪。
如果我们把“沼”与“泽”这两个《诗经》或《尚书》中常见的单音节词作为(某种意义上的)古汉语,那么表达类似意思的“海”——或者说“海”字引申出“湖泊”的意思——则出现的相对较晚。准确地说,不早于蒙古侵入汉地。
我不清楚“海”对应蒙古语“湖泊”的转音方式。但是,可以说,这是蒙古语在汉语中留下的明显痕迹,随着蒙古马蹄退回大漠,他们仍旧在西北扩张,青海的海西蒙古一再渗入藏区,甚至把语言以类似“海子”这样地名的方式铭刻在了时空之中。
蒙古语留下的遗产,让我们今天有了“中南海”;而且,如果不是通过语源学的分析与“知识考古”,我们很难发现其与汉语之间巧妙的缝合之处——这至少让几天前回答我“汉托”问题的朋友多少犹豫了一下。当然,其实大部分蒙古语并没有留下自己的影响。但是有一小部分以巧妙的方式融入了汉语词汇——我们无法将“胡同”拆开使用,但“XX海”或“海子”却因为遵循了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构成原则,成为了汉语的一部分。
最后回到我之前一直讨论过的问题,既然蒙古语在与汉藏语的接触过程中,在700年左右的时间(1300A.D.—至今)内达到了这一程度的融合,那么南方山地居民所操的缅语各支/泰-加岱语居然还标榜保留数量众多的古汉语词汇,就不能不让人生疑了:
1.这些土著语言和古汉语的差异大到何种程度,使两者无法兼容,只能以未加变化的完整音节存在?
2.这些土著语言和古汉语接触的时间发生在什么时间——既然700多年前的蒙语“海子”,可以变成今日的“海子”,那么数百年前的若干古汉语单词,至今未成为某方言中的“XX”——岂不是要晚于700年?
感谢海子^^
我觉得奇怪,海子除了写过一个“面朝大海”,然后就和大海浑身不搭界,最后也没有选择跳海。后来想了一下,这个朋友显然是被蒙古人误导了。
在青藏高原的众多湖泊中,有三种名称,湖、海、错,藏人管湖叫错,蒙古人叫海,只有那些位于无人区的地方,藏人和蒙古人都没到过的地方,才由汉人官方组织的科考队命名为XX湖。
蒙古人喜欢管湖泊叫海,明代中期开始控制青海的蒙古土默特部,或许是用自己的称法命名了各种大小不一的湖泊,于是就有了大大小小的“海子”,这可能给了到过青海湖和德令哈的同名诗人一些感悟,把自己的笔名也换成了这个。
人们述及蒙古统治对大都(后来的北京)的影响时,会提到“胡同”和“儿化音”,却忘记了其中同样著名的“后海”、“中南海”、“海淀”。后海和中南海,元建大都之前的金代只是一片沼泽,现在看来可以说是片“湿地”,这甚至可以很容易地从“海淀”一次的本意上看出端倪。
如果我们把“沼”与“泽”这两个《诗经》或《尚书》中常见的单音节词作为(某种意义上的)古汉语,那么表达类似意思的“海”——或者说“海”字引申出“湖泊”的意思——则出现的相对较晚。准确地说,不早于蒙古侵入汉地。
我不清楚“海”对应蒙古语“湖泊”的转音方式。但是,可以说,这是蒙古语在汉语中留下的明显痕迹,随着蒙古马蹄退回大漠,他们仍旧在西北扩张,青海的海西蒙古一再渗入藏区,甚至把语言以类似“海子”这样地名的方式铭刻在了时空之中。
蒙古语留下的遗产,让我们今天有了“中南海”;而且,如果不是通过语源学的分析与“知识考古”,我们很难发现其与汉语之间巧妙的缝合之处——这至少让几天前回答我“汉托”问题的朋友多少犹豫了一下。当然,其实大部分蒙古语并没有留下自己的影响。但是有一小部分以巧妙的方式融入了汉语词汇——我们无法将“胡同”拆开使用,但“XX海”或“海子”却因为遵循了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构成原则,成为了汉语的一部分。
最后回到我之前一直讨论过的问题,既然蒙古语在与汉藏语的接触过程中,在700年左右的时间(1300A.D.—至今)内达到了这一程度的融合,那么南方山地居民所操的缅语各支/泰-加岱语居然还标榜保留数量众多的古汉语词汇,就不能不让人生疑了:
1.这些土著语言和古汉语的差异大到何种程度,使两者无法兼容,只能以未加变化的完整音节存在?
2.这些土著语言和古汉语接触的时间发生在什么时间——既然700多年前的蒙语“海子”,可以变成今日的“海子”,那么数百年前的若干古汉语单词,至今未成为某方言中的“XX”——岂不是要晚于700年?
感谢海子^^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
辄馨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蟠蛇释博局 (5人喜欢)
- 中国古代器物中的蛇纹探秘 (9人喜欢)
- 中国古人的石之恋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