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最有趣的地方,大概就是在于把人变得更有血有肉
初看《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呢》的时候,像无数少女期待的那样,我以为会看到一个像《求婚大作战》一样的纯情剧。
事实证明,李狗嗨的编剧,果然与一般的爱情剧编剧不一样。
很赞成热门评论里的一句话,无论最后男女主和谁在一起,编剧在这场撕标签的大戏里,已经赢了,并且成功地输出了自己的爱情观。
初看剧时,很多人讨厌男主,我倒恰好相反,我当然如同社会大众一样觉得家里蹲的谷口巧讨厌,但我更看不过眼的,是考上公务员,有稳定工作,良好身材,不俗学历的依子。在常人眼中,特别是在长辈眼中,大都会喜欢依子这样的女孩吧,自律,行为良好,不会做出格的事,学习好,工作又稳定,很令人放心。但我却不太喜欢太完美,完美到好像完全没有自己思想一样。
我不知道怎么表述这种感觉,记得读书时期,经常有要好的女生会邀请自己玩得来的好朋友到家里玩。我也收到过类似的邀请,那个女孩和我算挺玩得来,家境和家教也特别好。但当我去到她家时,我却有点失望了。
在我眼中,这种来自己家的邀请其实就是邀请别人来参与自己的小世界。就是请你来我的房间,看看我喜欢的偶像的海报,听听我喜欢的歌,分享一些房间的小玩意,小时候我就很爱和人分享我的那些破首饰和那些美少女战士海报,还有小魔女贴纸等。
那个女孩没有自己的房间,她和她的一个亲戚同住一个房,没有自己的小天地。我去厕所时经过她和别人同住的那个房间,非常素,像依子的房间一样,用现在的话来说,非常性冷淡。
由于没有自己的房间,我和那个女孩也只能在客厅客套地说了一下话,随便扯了点东西,蹭了顿下午茶就离开了。我当时是很失落的,感觉教养这么好的女孩,却好像少了点自己的东西似的。
到后来,我遇过不少人,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那女孩的影子。他们倒不是一定没有自己的房间,而是他们身上好像少了点自己的东西。他们的精神世界,受限于家庭与学校的教育,要不拾人牙慧,要不就是太唯唯喏喏。如果他们家境好一些,家里往往已然为他们安排好一切出路,像工厂上的流水线产品,怎么出炉,怎么打磨,怎么加工,怎么润色,都由他人处理好了。他们只需要接受就好,唯独。
依子,初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这样的人,她笃信数据,笃信理性,像个严苛的苦行僧一样遵循着教例。
这样的人怎么恋爱?
在《少有人走的路》里,作者是这样描述恋爱的,恋爱是个人界限的暂时性崩溃。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也不得不感叹“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依子是什么时候喜欢巧的?大概是她因好奇向心理学家询问啃老族的缘由喝醉后,被巧救回来之后吧。
两个人口是心非地交换了名片。
爱情的开始真是非常狗血。但后面倒越发真实感人,她为他做失业资料准备,结果挨了一通骂说她没有心。收到巧的手机留言后,她就义无反顾地换上傻乎乎的cos服去找他。
最令我意想不到的转折,在于依子教巧做年糕汤那儿。我很难想像这是依子做的事。因为害怕父亲伤心,装作不知道菜谱数据改变的事。但为了让父亲喜欢巧,她教会了他原来的数据。
费尽心思教巧怎么应对过年的事我都能理解,因为两人当时还傻傻地想协议结婚。但为什么要教他原来的菜谱,明明知道,父女两人一喝这个味道就会伤感不已。这,都不算爱吗?
后来两人在订婚仪式后分手。依子哭着吃了那口巧克力,巧让她去恋爱,然后退婚。这段看得人感慨万千,依子想恋爱,但她的着想对象是巧。巧想要婚姻,但他知道依子想恋爱,为了她着想,他放手了。
接着就像大家以为这会成为一部男主与女二,女主与男二在一起的神剧之际,编剧又放了一个我早已看穿的东西,心心念念想把自己改变成对方喜欢的样子,天天想着在对方面对保持最佳形象,是恋爱吗?的确是,但这是比较浅层次的恋爱。真正的亲密,应该像是《新婚夫妻》(虽然没有看那个综艺)一样,就算当着对方的面放屁,也觉得没什么。两个人可以很自然地吵架,但又很自然地和好。
最后两人同食禁果,依子终于忍不住学巧一样来了段哲理名言。两人在一起了。
当然,在SP里,两人还是再生波折,依子费尽心思,理性地布出了一张网引巧入局,就为了验证他到底有无出轨。却在最后一刻失去理性,挥刀直拔,追着巧大骂。
因为早料到编剧会反转,此刻,我不禁觉得有点好笑,又觉得这样的依子多了几分真实。
以前的依子会不会听其他同事的讲男友的悄悄话?以前的依子会不会做违法的事?
肯定不会。
换作半年前的依子来看现在的自己,估计她也觉得不可思议。
爱情的好处大概就在于,让人变得有血有肉,从流水线上争脱出来,变得更有灵魂。
最后依子大胆地提出了她不希望也不喜欢巧心里想着其他女人,老毛病又犯了,开始希望用数据规划好两人的爱与婚姻,说什么希望时刻在心里有15%的对方。
很少女,就像刚谈恋爱的小女生,要求男友要时刻想着自己。
但爱,岂能用数据界定?最后巧感叹,估计又是结不成婚。
但无论怎么样,最后更有血有肉的依子,着实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