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东坡突围》
在本土中国人眼里,苏东坡是一首首诗组成的一个时代。在大洋之外的华裔同胞眼里,苏东坡是一个关于故地的文化符号。而只有在余秋雨的笔下,东坡先生才真正生动起来,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次次的“突围”造就了这个男人。 一、自身的突围 在漫长的等待、期盼中,苏轼迷茫过、被诬蔑过、穷困过。他在悠悠天地间,独自一人,脊骨铮铮顶天立地,踮脚走在悬崖边上,忍受着崖底寒风路边荆棘,面对崖底滔滔噬人大浪,自省缺少自知之明。往年人民口里不绝的谈资、心上的明星,朝廷里直言谏诤、风华不自胜的苏郎,在这种意义上的寂静里,他沉默了,他说,“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 少年反骨在“包围”中被碾压、削磨,最终剩下的是骨髓里抹不去的傲气和双目不变的清朗澄澈。眼中的天地随着“突破”浮躁喧闹的旧生活、回归自然而广阔,他的灵魂在自己的抗争、“突围”中变得沉静而厚重。 二、困在时局中的“被突围” 困在政治时局的囚牢里,苏轼从为家人天真求死到为自己负任求生。他的转变不是自私自利的侵袭,而是参透醒悟,生命的价值,家人的悲喜,一切都是突破时局的尝试。他曾指着自己的肚子笑问家人:“这里面装了什么?”有人说才华,有人说墨水,只有一位陪伴已久的红颜知己才能苦笑一声,道出他心中所想——“满腹不合时宜”。 “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余秋雨在《坡突围》中是这么形容那种“不合时宜”的。他因为时局而被寂寞孤独突破了内心,被无奈无助浇醒,最终在围困的夹缝中选择了宁静致远、潇洒自在。“乌台诗狱”是文化历史上的一个污点,却一个也是苏东坡突破自己而愈发成熟的转折点。 三、文化的突围 面对对"美"的扭曲遮掩,艺术自有力量突围。随着时间流逝,从百姓到狱卒再到太后,他们突破了流言蜚语,他们更看到了苏东坡所代表的价值。而与其说是他们的突破,不如说是艺术自身的突破,因为所有人最终都是渴盼真实,渴望美好,拥护善良。只是一切都需时间的沉淀发酵、涤瑕荡秽。而最终,真正的艺术会突破所有的扭曲与遮掩诬蔑,重新让人们看到真理,世间恢复清明,就类似于大自然的自我修复。 苏东坡的伟大即在于,他所代表的艺术阶级在当时便已被广闻,四海之内无不赞赏;而艺术积累的成果即是文化,最终,时光飞逝去914年,经历了九个多世纪,数亿亿人反复欣赏考究琢磨,他的这种艺术高度、艺术风格依旧墨透三尺,经年长久地留在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历史上,为后人称道。这就是时间透析出的真理,文化自身的突围、净化和发展。 就是这种种突围,最终最终成就了一位苏东坡,一个文化与历史中不可忽视的男人,一个生动的潇洒的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