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公式-----共和系
壹:存在
世上有四种存在,它们是物、象、事、理。
物在每个特定的环境下或可以相克、或可以相宜,或相互关联;物当其用,是为最高境界。
物+物为象,物+运动亦为象。象是物质的组合和物质的运动。
事,在某一特定体系内元素与元素发生关系的总和即为事。事,是由元素构成的有机体系。事事相因、前后关联,事事相互助益,也可相互抵消。
理有公理、真理、定理、常理、歪理邪说,理是世界存在的秩序,是人们进行判断的准则。人们常说合理不合理,可见理是人们判断事物真伪、鉴定事情真相的重要标准。
因为事物内在的关联性,我们的思维才可以进行延展,才可以深思、联想(相似性)、反思(相反性)、引申(相关性)、创造等等。
世有谋略万千,每个国度都有被人称赞的智慧佳话,譬如中国的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可是,面对形形色色的智慧谋略,我们该如何掌握它们呢?因此,有必要探讨智慧的规律,寻找智慧的真谛。
首先我们清楚,智谋是用来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于机器的技术也是智慧,但不是我们研究的范畴。
贰:事件的维度
任何一个事件都有12个维度,它们是时空维(见证存在、定义环境)、属性维(过滤元素、提升层面)、物质维(设定特征、创造条件)、角度维(辨别方向、成就体系)、数量维(区分单体、产生质变)、功能维(树立目标、培育功用)、层次维(划分层次、沉淀提升)、过程维(连通时间、演绎变化)、制约维(限定原则、塑造极限)、意识维(抽象概念、统一感知)、真理维(辨明是非、提供知识)、逻辑维(构建关系、创立秩序)。其作用各不相同,存在于这12维度的事件才是一个完整的事件体。
智慧既然是用来处理事情的,事件是怎么构成的?
事情的构成要素包括时间、地点、环境、主体、客体、形式、内容等等。从事件的外部形态而言,事件蕴含着形式、性质、状态、功能、目标、意义、因果、特征等属性。就事件内部结构而言,则蕴含着关系、结构、内部布局、力量转化、性质转变、目标转移等空间框架和时间变量。
事件总是变化的,变化包括主体、时间、地点等要素的改变,也包括事情性质的转变、事情因果关系的交替、事情情节的进展等等。
事件的主体有我、我们(单一主体、复合主体),还有正面、对立面和尚未转化为正面或对立面的混沌面。
空间和时间在逻辑关系中可以进行交换。
叁:反身世界
任何一个事件体都对应同时存在的四个反身世界:
域外——差别世界(通往阶梯:想象、创造)
类——替代世界(通往阶梯:联想、引申)
反向——对立世界(通往阶梯:反推)
平行——平行世界(通往阶梯:延伸)
任何一个事件体就其内部而言,则存在四个象限:元素、结构、情节、性质,其关系如下:
元素+时间=情节
元素+空间=结构
结构+情节=性质
主体+元素=原因
原因+作用系数=客体
(主体+元素+客体*作用系数)/事件变量=结果
肆:事件体结构解析
按照真理线的方向,事件体内部分为元素、结构、特征、意义上四层和渠道、情节、状态、性质下四层。
元素+真理线=结构
结构+真理线=特征
元素结构特征意义,可以相互对应、推导、混淆。
原因+逻辑线=结果(改写逻辑线可以制造假结果,反写逻辑线可以在结果和原因间找到元素、情节、结构、状态等,逻辑线变换可以丰富情节和布局,可以强调和确认也可以虚拟假原因)。
情节+真理线=状态
状态+真理线=性质
多元情节多元状态可以相互对应推导,也有利混淆。
伍:智慧公式推导三十六计
主体+原因-直接结果+并行结果=声东击西、围魏救赵
原因-元素+替代元素=瞒天过海、浑水摸鱼
原因-主体+客体=借刀杀人
原因+平行原因+结果=无中生有
平行元素-元素+空间+原因=李代桃僵、偷梁换柱、指桑骂槐、金蝉脱壳
原因+路径+反向=欲擒故纵、近交远攻、假途伐虢
原因+路径+反向+形式-元素+平行元素=抛砖引玉
主体+元素+平行元素=树上开花
原因-主体+客体=反客为主
形式+反向=苦肉计、空城计
内容+反向=反间计
陆:智慧公式
一、智慧公式之因果关系法:f(因)=果
事情的因果关系:最常见的就是因果关系的变幻,凡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由因预测果,由果推断因。但因也可以改变,果也可以改写。
1、某种原因必然导致某种结果,在该结果到来之前,我们可以先提前制造这种结果,从而误导、欺骗敌人。
2、某种原因不足以导致某种结果的情况下,换个原因或许更具有说服力。
3、结果可以续写或强化:某种原因导致了某一结果,但该结果并不强烈,这时可以继续添加结果,进行巩固和强化。
4、结果提前法:在不好的结果发生以前,提前营造出结果,适合警告类事件,也同样适用于威慑敌人。
5、导致某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当你想隐藏真正原因时,可以人为的制造某种原因,并构建好逻辑线,从而蒙蔽别人真实的意图,误导敌人。同理,某一原因理论上也会对应N个结果,当你不想暴露目标时,通过构建逻辑线或提炼元素的某些共性将结果引向其他。
6、人为的创造某个事件,暗示别人某件现象的真正原因,改变别人的认识或行动。
7、在甲处造一个现象,然后再去乙处诠释一个原因,以达到预期原因。
二、智慧公式之元素利用法:
1、当主体作用于客体,但受条件制约或不方便直接作用于客体时,可通过在时间、地点、环境、状态、特性等方面建立共性,间接作用于客体。有时候并非事件本身具有导向性,而是事件的时间、地点、环境、状态、特性等方面有影响力。此时,就可以利用这些元素的关联进行筹谋运作。
2、不同的事件可能有些要素是相同的,这样就可以把某些元素嫁接到其他对己有利的的事件里面。直接行动和间接行动要素一样的话,间接行动往往效果更佳。
3、事情的主体与客体是很关键的事件元素,主体有单一主体和复合主体,此外还有可替代性主体。客体亦如此。对于站在对立面的客体,有时并不需要直接对立,通过培育新客体压制敌对客体的办法更事半功倍。
三、智慧公式之表象意图法:
1、主动制造假的表象,迷惑敌人真正的意图,此时表象要与真实意图相悖,才能令敌人彻底放松警惕。通过虚拟表象,实现目标的隐藏,改变事件的导向。
2、条件与目标:实现某一目标,必须具备某种条件。通过对条件的摒弃和破坏,让敌人放松警惕。
3、同样的表象可以实现多个目标,可以将其伪装成为实现其他的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同理,某一个目标也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通过逻辑路径的双向构建,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从而改变事件的真实路径,曲线迂回。
四、智慧公式之步骤路径法:
1、达成某一目标,既可以一蹴而就,也可以步步推进,还可以迂回曲折。而在步步推进中,真实意图并不需全部暴露,而是在步步推进中通过技巧让敌人眼花缭乱,难辨真假(过程中可以随时创造一些相互矛盾的地方,去除敌人的怀疑)。
2、在具有破坏力的目标前,反其道而行之,往往更为有效。欲得而先舍。这是拥有的深层次含义。捧杀也是这个原理。
3、通过设定虚假的目标让敌人采取针对性的防御措施,而在其组织防御过程中,借机实现真正的目标。
4、直截了当的去做往往遭遇的阻力最大,欲往先返,折线实现来回之最终目标。
五、智慧公式之形式性质法:
1、事情的形式。所谓布势是对形式的重视,形式为内容服务,这是一种规律。剪贴要素犹如树上开花,可以有效的迷惑对手,也可以虚张声势。
2、性质完全相反的事情在形式上却可能有相同之处,借助这一共同形式,轻而易举改变事情的性质。这一点在商业运用较多。
2、事情的性质是不同的,有些事情是必须做一遍才会有一遍,而有些事情是做一遍之后就永远存在。当然,事情性质的分类方法也是千差万别,因此造成事情的性质无穷无尽。因此,人们普遍采用倒推法,以事物的性质倒推事物本质、揭示真相。
六、智慧公式之悖论法:
世上有一种莫名的存在,叫做极限,在极限的界线上,两种相反的极端会并存于世。我们称之为矛盾。矛盾代表两个面,通过两个相反面的利用,可以
无中生有,又可以自圆其说。
将事情的原因与目标对立起来了,也可以成为矛盾,或者是悖论。通常使用于两种场合:1、无法印证类2、自圆其说类。
七、智慧公式之整体分割法:
元素构成整体,整体分解元素,但是前后元素,也可以既不等量,也不相同。事件本身是一个整体,数量和程度是可以分开看待的,或者让其互成对立面,把一个化为两个。这一方法适合应用于控制局面和分化力量。
八、智慧公式之过程切割法
事件本身可以是一个过程,也可以是一个点;可灵活把点的事情做成一个过程。
有些事情本来是直线,但要学会迂回往返的做,将一件事情勾勒成曲折生动、层次丰富的事件体。
九、智慧公式之裁剪导入法
没有的事情可以无中生有,0可以变为1。其中,可以80%的假,20%的真。无中生有,既可以以假乱真,也可以将未来的事情前置。缘起无中生有,最终归于什么都没有。无中生有的事情,借着事物对立的力量产生。有些是借着时间可以产生(未来自己有能力主导的事情),现在没有但将来可以有,故意在没有的时候先说有,并让敌人发现没有,最终又有,愚弄敌人。
自导自演,把事情0做成无穷,嵌套进去一个又一个事件体,本来应该是合规合理的事情做法,但可以做成迂回往复、层次很多的立体化事件体。做事情可以加1再减1, 故意制作事端或失误,责罚他人发生的过错,借以警告暗示不服从命令的人。
事情为1,却可以变为3:有1就是3。
势有对等,也有不平衡。当势过于平衡时,可以主动做些什么,改变这种平衡。要想改变一方做出举动,不是要维持现有的稳定局面,而是要主动创造一个新的事情,通过新事情的前后变化(过程)而迫使或诱使对方做出举动。
做类似的行为可以触动别人,抛砖引玉。
十、智慧公式之超越法
事件有反面,也有另外面。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任何事情都有两个对立面,如笔的对立面是非笔和其他的笔,构成三位一体。大的角度有三种,你要攻我伪装成我要攻你或他要攻我。这一思考方式实际上是把事情翻过来思考。翻过来思考并非是因果先后关系的倒推,而是事情的反面,事情的反面要回到事件的属性当中。
因此可以通过角度的变化、角色的对换等,将事情反过来做。反客为主,让防守的敌人主动出击。
柒:达成目标的常用智慧公式
诱导/误导/欺骗=原因+平行结果+时间提前量
=原因-元素+平行元素
=原因-结果+平行结果
=结果-原因+平行原因
隐藏 =原因-主体+客体
=原因-主体+平行主体
=形式-内容+平行内容
=形式-主体+平行主体
警告/威慑/恐吓=结果+时间提前量-原因
=结果+平行结果
改变/扭转/挽救=原因-元素A+元素B+结果
=原因+平行事件体-事件体+结果
=结果-原因+平行原因+反向
=结果-原因+反向+反向
消除误会/破除僵局=元素-性质+平行性质+平行结果
=原因-元素+元素+反向+结果
=结果-原因+元素+反向+元素
捌:创造、裁剪、嫁接、改变四种手法的运用
创造原因=无中生有/因因相陈
创造结果=抛砖引玉/造势借势
创造事件体=欲擒故纵
裁剪形式=围魏救赵/远交近攻
裁剪情节=狐假虎威
裁剪布局=草船借箭
嫁接形式=树上开花
嫁接元素=平行结果
嫁接目标=暗度陈仓
改变主体=李代桃僵/混淆视听
改变结构(布局)=借尸还魂/起死回生
改变形式=虚虚实实
改变性质=以假乱真/买椟还珠
改变路径=假途伐虢
玖:
最高的智慧是清澈而透明的,是对事理的透彻认识,对局势的全面洞察,对谋略的无死角运用。古往今来,人都有局限性。
世上谋略千千万万,不外乎虚实(无中生有)与真假(诈术),正所谓兵者诡道也,但基本的手法就是制造、裁剪、嫁接、改变四种。原理不外乎上面所述种种。制作的时候要主动,要有创造力。制作事件或是事件体,裁剪情节、嫁接元素、改变局势乃至性质。破除僵局,需要调内部:包括结构、次序。再一种就是打破平衡。警告类需要将结果前置。最常用的是无中生有,诈术的源头就是无中生有、虚虚实实、假假真真。无中既可生有,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计谋不是简单的假变真,无变有,而是一连串目的达成。
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好局势,敏锐的认识到繁芜事件之后的可用元素,将其作为有利条件,进行正确的谋划。
同时又要判断好别人的计谋,看是否合情合理;即使合情合理,也可能是表象掩盖下的阴谋。现象违反常理,逻辑自相矛盾时,就要看本质。
上述智慧公式的灵活多变,就可以产生更为复杂的计中计、连环计、多计并用、将计就计、反用计等。谋略一般是从自身出发,但我们也可以诱导敌人用计、或者我们将计谋并非用在敌人身上,而是用在我们自己身上。这是更高层次。
理论上,通过智慧公式的变幻组合,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有N多解决方案。但在现实中,客观元素往往会形成一定的制约条件。结合实际情况,通过智慧公式的组合套用,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
世上有四种存在,它们是物、象、事、理。
物在每个特定的环境下或可以相克、或可以相宜,或相互关联;物当其用,是为最高境界。
物+物为象,物+运动亦为象。象是物质的组合和物质的运动。
事,在某一特定体系内元素与元素发生关系的总和即为事。事,是由元素构成的有机体系。事事相因、前后关联,事事相互助益,也可相互抵消。
理有公理、真理、定理、常理、歪理邪说,理是世界存在的秩序,是人们进行判断的准则。人们常说合理不合理,可见理是人们判断事物真伪、鉴定事情真相的重要标准。
因为事物内在的关联性,我们的思维才可以进行延展,才可以深思、联想(相似性)、反思(相反性)、引申(相关性)、创造等等。
世有谋略万千,每个国度都有被人称赞的智慧佳话,譬如中国的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可是,面对形形色色的智慧谋略,我们该如何掌握它们呢?因此,有必要探讨智慧的规律,寻找智慧的真谛。
首先我们清楚,智谋是用来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于机器的技术也是智慧,但不是我们研究的范畴。
贰:事件的维度
任何一个事件都有12个维度,它们是时空维(见证存在、定义环境)、属性维(过滤元素、提升层面)、物质维(设定特征、创造条件)、角度维(辨别方向、成就体系)、数量维(区分单体、产生质变)、功能维(树立目标、培育功用)、层次维(划分层次、沉淀提升)、过程维(连通时间、演绎变化)、制约维(限定原则、塑造极限)、意识维(抽象概念、统一感知)、真理维(辨明是非、提供知识)、逻辑维(构建关系、创立秩序)。其作用各不相同,存在于这12维度的事件才是一个完整的事件体。
智慧既然是用来处理事情的,事件是怎么构成的?
事情的构成要素包括时间、地点、环境、主体、客体、形式、内容等等。从事件的外部形态而言,事件蕴含着形式、性质、状态、功能、目标、意义、因果、特征等属性。就事件内部结构而言,则蕴含着关系、结构、内部布局、力量转化、性质转变、目标转移等空间框架和时间变量。
事件总是变化的,变化包括主体、时间、地点等要素的改变,也包括事情性质的转变、事情因果关系的交替、事情情节的进展等等。
事件的主体有我、我们(单一主体、复合主体),还有正面、对立面和尚未转化为正面或对立面的混沌面。
空间和时间在逻辑关系中可以进行交换。
叁:反身世界
任何一个事件体都对应同时存在的四个反身世界:
域外——差别世界(通往阶梯:想象、创造)
类——替代世界(通往阶梯:联想、引申)
反向——对立世界(通往阶梯:反推)
平行——平行世界(通往阶梯:延伸)
任何一个事件体就其内部而言,则存在四个象限:元素、结构、情节、性质,其关系如下:
元素+时间=情节
元素+空间=结构
结构+情节=性质
主体+元素=原因
原因+作用系数=客体
(主体+元素+客体*作用系数)/事件变量=结果
肆:事件体结构解析
按照真理线的方向,事件体内部分为元素、结构、特征、意义上四层和渠道、情节、状态、性质下四层。
元素+真理线=结构
结构+真理线=特征
元素结构特征意义,可以相互对应、推导、混淆。
原因+逻辑线=结果(改写逻辑线可以制造假结果,反写逻辑线可以在结果和原因间找到元素、情节、结构、状态等,逻辑线变换可以丰富情节和布局,可以强调和确认也可以虚拟假原因)。
情节+真理线=状态
状态+真理线=性质
多元情节多元状态可以相互对应推导,也有利混淆。
伍:智慧公式推导三十六计
主体+原因-直接结果+并行结果=声东击西、围魏救赵
原因-元素+替代元素=瞒天过海、浑水摸鱼
原因-主体+客体=借刀杀人
原因+平行原因+结果=无中生有
平行元素-元素+空间+原因=李代桃僵、偷梁换柱、指桑骂槐、金蝉脱壳
原因+路径+反向=欲擒故纵、近交远攻、假途伐虢
原因+路径+反向+形式-元素+平行元素=抛砖引玉
主体+元素+平行元素=树上开花
原因-主体+客体=反客为主
形式+反向=苦肉计、空城计
内容+反向=反间计
陆:智慧公式
一、智慧公式之因果关系法:f(因)=果
事情的因果关系:最常见的就是因果关系的变幻,凡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由因预测果,由果推断因。但因也可以改变,果也可以改写。
1、某种原因必然导致某种结果,在该结果到来之前,我们可以先提前制造这种结果,从而误导、欺骗敌人。
2、某种原因不足以导致某种结果的情况下,换个原因或许更具有说服力。
3、结果可以续写或强化:某种原因导致了某一结果,但该结果并不强烈,这时可以继续添加结果,进行巩固和强化。
4、结果提前法:在不好的结果发生以前,提前营造出结果,适合警告类事件,也同样适用于威慑敌人。
5、导致某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当你想隐藏真正原因时,可以人为的制造某种原因,并构建好逻辑线,从而蒙蔽别人真实的意图,误导敌人。同理,某一原因理论上也会对应N个结果,当你不想暴露目标时,通过构建逻辑线或提炼元素的某些共性将结果引向其他。
6、人为的创造某个事件,暗示别人某件现象的真正原因,改变别人的认识或行动。
7、在甲处造一个现象,然后再去乙处诠释一个原因,以达到预期原因。
二、智慧公式之元素利用法:
1、当主体作用于客体,但受条件制约或不方便直接作用于客体时,可通过在时间、地点、环境、状态、特性等方面建立共性,间接作用于客体。有时候并非事件本身具有导向性,而是事件的时间、地点、环境、状态、特性等方面有影响力。此时,就可以利用这些元素的关联进行筹谋运作。
2、不同的事件可能有些要素是相同的,这样就可以把某些元素嫁接到其他对己有利的的事件里面。直接行动和间接行动要素一样的话,间接行动往往效果更佳。
3、事情的主体与客体是很关键的事件元素,主体有单一主体和复合主体,此外还有可替代性主体。客体亦如此。对于站在对立面的客体,有时并不需要直接对立,通过培育新客体压制敌对客体的办法更事半功倍。
三、智慧公式之表象意图法:
1、主动制造假的表象,迷惑敌人真正的意图,此时表象要与真实意图相悖,才能令敌人彻底放松警惕。通过虚拟表象,实现目标的隐藏,改变事件的导向。
2、条件与目标:实现某一目标,必须具备某种条件。通过对条件的摒弃和破坏,让敌人放松警惕。
3、同样的表象可以实现多个目标,可以将其伪装成为实现其他的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同理,某一个目标也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通过逻辑路径的双向构建,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从而改变事件的真实路径,曲线迂回。
四、智慧公式之步骤路径法:
1、达成某一目标,既可以一蹴而就,也可以步步推进,还可以迂回曲折。而在步步推进中,真实意图并不需全部暴露,而是在步步推进中通过技巧让敌人眼花缭乱,难辨真假(过程中可以随时创造一些相互矛盾的地方,去除敌人的怀疑)。
2、在具有破坏力的目标前,反其道而行之,往往更为有效。欲得而先舍。这是拥有的深层次含义。捧杀也是这个原理。
3、通过设定虚假的目标让敌人采取针对性的防御措施,而在其组织防御过程中,借机实现真正的目标。
4、直截了当的去做往往遭遇的阻力最大,欲往先返,折线实现来回之最终目标。
五、智慧公式之形式性质法:
1、事情的形式。所谓布势是对形式的重视,形式为内容服务,这是一种规律。剪贴要素犹如树上开花,可以有效的迷惑对手,也可以虚张声势。
2、性质完全相反的事情在形式上却可能有相同之处,借助这一共同形式,轻而易举改变事情的性质。这一点在商业运用较多。
2、事情的性质是不同的,有些事情是必须做一遍才会有一遍,而有些事情是做一遍之后就永远存在。当然,事情性质的分类方法也是千差万别,因此造成事情的性质无穷无尽。因此,人们普遍采用倒推法,以事物的性质倒推事物本质、揭示真相。
六、智慧公式之悖论法:
世上有一种莫名的存在,叫做极限,在极限的界线上,两种相反的极端会并存于世。我们称之为矛盾。矛盾代表两个面,通过两个相反面的利用,可以
无中生有,又可以自圆其说。
将事情的原因与目标对立起来了,也可以成为矛盾,或者是悖论。通常使用于两种场合:1、无法印证类2、自圆其说类。
七、智慧公式之整体分割法:
元素构成整体,整体分解元素,但是前后元素,也可以既不等量,也不相同。事件本身是一个整体,数量和程度是可以分开看待的,或者让其互成对立面,把一个化为两个。这一方法适合应用于控制局面和分化力量。
八、智慧公式之过程切割法
事件本身可以是一个过程,也可以是一个点;可灵活把点的事情做成一个过程。
有些事情本来是直线,但要学会迂回往返的做,将一件事情勾勒成曲折生动、层次丰富的事件体。
九、智慧公式之裁剪导入法
没有的事情可以无中生有,0可以变为1。其中,可以80%的假,20%的真。无中生有,既可以以假乱真,也可以将未来的事情前置。缘起无中生有,最终归于什么都没有。无中生有的事情,借着事物对立的力量产生。有些是借着时间可以产生(未来自己有能力主导的事情),现在没有但将来可以有,故意在没有的时候先说有,并让敌人发现没有,最终又有,愚弄敌人。
自导自演,把事情0做成无穷,嵌套进去一个又一个事件体,本来应该是合规合理的事情做法,但可以做成迂回往复、层次很多的立体化事件体。做事情可以加1再减1, 故意制作事端或失误,责罚他人发生的过错,借以警告暗示不服从命令的人。
事情为1,却可以变为3:有1就是3。
势有对等,也有不平衡。当势过于平衡时,可以主动做些什么,改变这种平衡。要想改变一方做出举动,不是要维持现有的稳定局面,而是要主动创造一个新的事情,通过新事情的前后变化(过程)而迫使或诱使对方做出举动。
做类似的行为可以触动别人,抛砖引玉。
十、智慧公式之超越法
事件有反面,也有另外面。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任何事情都有两个对立面,如笔的对立面是非笔和其他的笔,构成三位一体。大的角度有三种,你要攻我伪装成我要攻你或他要攻我。这一思考方式实际上是把事情翻过来思考。翻过来思考并非是因果先后关系的倒推,而是事情的反面,事情的反面要回到事件的属性当中。
因此可以通过角度的变化、角色的对换等,将事情反过来做。反客为主,让防守的敌人主动出击。
柒:达成目标的常用智慧公式
诱导/误导/欺骗=原因+平行结果+时间提前量
=原因-元素+平行元素
=原因-结果+平行结果
=结果-原因+平行原因
隐藏 =原因-主体+客体
=原因-主体+平行主体
=形式-内容+平行内容
=形式-主体+平行主体
警告/威慑/恐吓=结果+时间提前量-原因
=结果+平行结果
改变/扭转/挽救=原因-元素A+元素B+结果
=原因+平行事件体-事件体+结果
=结果-原因+平行原因+反向
=结果-原因+反向+反向
消除误会/破除僵局=元素-性质+平行性质+平行结果
=原因-元素+元素+反向+结果
=结果-原因+元素+反向+元素
捌:创造、裁剪、嫁接、改变四种手法的运用
创造原因=无中生有/因因相陈
创造结果=抛砖引玉/造势借势
创造事件体=欲擒故纵
裁剪形式=围魏救赵/远交近攻
裁剪情节=狐假虎威
裁剪布局=草船借箭
嫁接形式=树上开花
嫁接元素=平行结果
嫁接目标=暗度陈仓
改变主体=李代桃僵/混淆视听
改变结构(布局)=借尸还魂/起死回生
改变形式=虚虚实实
改变性质=以假乱真/买椟还珠
改变路径=假途伐虢
玖:
最高的智慧是清澈而透明的,是对事理的透彻认识,对局势的全面洞察,对谋略的无死角运用。古往今来,人都有局限性。
世上谋略千千万万,不外乎虚实(无中生有)与真假(诈术),正所谓兵者诡道也,但基本的手法就是制造、裁剪、嫁接、改变四种。原理不外乎上面所述种种。制作的时候要主动,要有创造力。制作事件或是事件体,裁剪情节、嫁接元素、改变局势乃至性质。破除僵局,需要调内部:包括结构、次序。再一种就是打破平衡。警告类需要将结果前置。最常用的是无中生有,诈术的源头就是无中生有、虚虚实实、假假真真。无中既可生有,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计谋不是简单的假变真,无变有,而是一连串目的达成。
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好局势,敏锐的认识到繁芜事件之后的可用元素,将其作为有利条件,进行正确的谋划。
同时又要判断好别人的计谋,看是否合情合理;即使合情合理,也可能是表象掩盖下的阴谋。现象违反常理,逻辑自相矛盾时,就要看本质。
上述智慧公式的灵活多变,就可以产生更为复杂的计中计、连环计、多计并用、将计就计、反用计等。谋略一般是从自身出发,但我们也可以诱导敌人用计、或者我们将计谋并非用在敌人身上,而是用在我们自己身上。这是更高层次。
理论上,通过智慧公式的变幻组合,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有N多解决方案。但在现实中,客观元素往往会形成一定的制约条件。结合实际情况,通过智慧公式的组合套用,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