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士兵(Two Soldiers)》片段分析
正在重读福克纳的《两个士兵(Two Soldiers)》,贴一段读书笔记。
我把包含引号的对话称为直接对话,不含引号的称为间接对话。那么,何时用直接对话,何时用间接对话?试分析小说开头处的文本,从弟弟提问开始,到哥哥质问弟弟结束。这个片段的主人公是弟弟,他想弄清楚到底出了什么事,可分成四个阶段:
* 激励事件:珍珠港是什么意思(1)? * 进展纠葛:听收音机(2)。回家途中,解释(3)。太平洋在哪里(4)? * 危机:回家后再次提问(5)。 * 高潮:再次解释(5)。质疑(6)。
接下来逐一分析节拍。
节拍 1:直接对话。打破平衡,激发出弟弟的愿望。
节拍 2:兄弟俩站在屋外,受着冻听完广播。这串动作不是对话,目前略过不提。
节拍 3:间接对话。因为读者知道珍珠港的含义,所以没必要详述,但是这个节拍不能省略——直到第三个节拍,哥哥才回答了弟弟的问题。
节拍 4:直接对话。提供了读者不知道的新信息:
``Across what water?'' I said. ``Across that Government reservoy up at Oxford?''
``Naw,'' Pete said. ``Across the big water. The Pacific Ocean.''
* 行动:弟弟的生活环境。 * 反应:哥哥的用词(the big water)表明他在跟孩子说话。
节拍 5:间接对话。读者已经知道哥哥的答复,没必要重复上文。节拍 5 的作用是引出下一个节拍。
节拍 6:直接对话。提供了新信息: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Pete said. ``You're going on nine years old. You been in school now ever since September. Ain't you learned nothing yet?''
``I reckon we ain't got as fer as the Pacific Ocean yet,'' I said.
* 行动:弟弟的年龄,故事发生的时间:晚于九月份。
上文(节拍 2)提及天冷(it was cold),有两个作用。第一,说明哥哥非常在意收音机里的新闻;第二,暗示故事发生在十一月到一月间。实际上,珍珠港事件发生在十二月。
* 反应:弟弟无意中模仿哥哥,兄弟俩说话都用 yet 结尾。
回答开头的问题。
何时用直接对话?
* 叙述激励事件,打破平衡时。 * 揭示新信息时。
何时用间接对话?
想要省略多余信息时,具体是指:
* 读者阅读小说前就知道的事情。 * 上文提过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