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4:当你注视我
当你注视我的那一刻,你也是这张照片的创作者。

2012年初在大马士革,我和几位同事去老城的一家杂货店里采访,店主是位儒雅的老人,店里的商品显然也是他精心挑选的,虽都是日常用品,但是十分精致。
店主和我们聊了很多,聊到以前大马士革的美丽,聊到了战争到来后,他的生意受到的影响。正聊着,突然停电了,那个时候大马士革每天要停电四小时,所以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老人打开应急灯,小店里亮起一道冷冷的光线。没把店里照亮多少,倒是正好照在了他的脸上。
我问老人,能给你拍张照片吗?他看着我说,可以。于是我将镜头对准他,他一直注视着我,微笑着,等我按下快门。
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翻看那张照片,再去和他对视,那日的场景便一直涌来,不管照片在哪个平台上看到,或者是怎样的画质,总有这样的魔力。总能想起他无奈地说,不管哪一方在战争中取胜,最终获利更多的是背后支持他们的大国,而一直在遭受苦难的永远只有叙利亚的人民。
老人或许已经忘了五年前造访他小店的几位陌生人,而我的记忆里却永远抹不掉他微笑着的无奈眼神。那眼神里既有他,又有他的时代。
很早以前就看到那位阿富汗少女的眼睛,还有苏明娟的那双明亮的眸子。好像我对这样的目光直视特别没有抵抗力,总能被眼睛吸引过去,然后浮想联翩关于他们的故事。
我相信,当你注视我时,已经默许了我的拍摄。这个时候你所能给予我的,是你想让我看到的你,还是真的你?我相信在不停地拍摄中,我们总能找到些蛛丝马迹。
当你注视我的那一刻,你也是这张照片的创作者。
你的注视,便是杰作。

▲ 2011年5月,缅甸的一个寺庙里,小和尚靠着窗口,我靠近他拍摄,他有些腼腆地看着我。信号/远方

▲ 2015年1月,德国柏林,一名模特在一场时装表演后台准备。信号/阿帆

▲ 2008年4月,伊朗南部 Firuz abad, Samira 正在帮家人准备物资,迁往一个新的草场。她背后的帐篷学校,是她平时和小伙伴们一起读书的地方,他们刚上完最后一节课。再过几个小时,他们马上就得和家人、牲口一起转移到附近另一片草地上去。作为伊朗中南部 FIRUZABAB 的一小支 “Qashqa’i游牧人”,这里每年冬夏都要进行一次艰难的迁徙。
Qashqa’i 是伊朗人对那些有突厥血统的游牧人后代的称呼。上个世纪伊朗政府安顿了境内无数的游牧人,让他们放弃过去的生活并进入城市。不过,依然有100万左右的伊朗游牧人和世界上其他的游牧民族一样留在了他们的土地上,他们正面临着失去牲畜和草场、丢失保持了上千年的游牧生活传统的危险。今年,他们的目的地是离家里只有几十公里的草甸。信号/朱英豪

▲ 2016年12月,阿富汗喀布尔。再次来到 Emergency 战伤医院进行回访,一个小女孩躺在病床上午休,阳光正好打在她的脸上。不过她的眼神中带有抵触的情绪,这是大部分拍摄陌生人时常见的眼神。Emergency 战伤医院的面积扩大了,病房增多了,说明一年内阿富汗的局势又恶化了。信号/李亚楠

▲ 2016年6月,毛里塔尼亚努瓦迪布。阴天的风吹着沙漠和大海的交界,这是我来到这个城市的第二天,我漫无目的地在闲逛。海边几个小孩在跳水,其中一位探出头来,我说了一句 Salam,他看起来很开心。信号/Yuyang Liu

▲ 2013年9月,阿富汗喀布尔。一些贫民区在喀布尔市区内的山区沿山而建着,一个当地小女孩好奇的跑到了镜头前,普什图人水汪汪的大眼睛直勾勾的盯着镜头,嘴角似笑非笑。那是我第一次去阿富汗,我只是个游客,走马观花的在喀布尔逛了一圈。信号/李亚楠

▲ 2013年10月,埃及开罗解放广场,一名持枪士兵在坦克前留影。时值“十月战争”(又称“第四次中东战争”)纪念日前夕,开罗全市处于高度戒备的状态,荷枪实弹的军人出现在街头。有幸,我以报道纪念日的记者身份,得以拍摄军人的姿态。信号/阔夫塔

▲ 2011年9月,利比亚战争期间,我在的黎波里老城采访,一个孩子有些羞涩地拉住我,让我给他拍张照,当我把镜头对准他时,他所做的动作和我之间见到的利比亚人都不一样,他没有比出“V”字手势,而是做了这样一个我不太明白的姿势,让我深感意外。从他眼神中,我看到了不属于他年龄的平静和温和,每次我翻到这张照片时,便会与他对视很久。信号/韩冲

▲ 2016年10月,伊朗德黑兰。照片中正在注视着你我的少年,和无数年轻的志愿军一样,相信只要为国捐躯,就能得到进入天堂的钥匙。而最后,那些安放在扎赫拉公墓的玻璃盒子,才是他们真正的归宿。信号/支支

▲ 2015年8月,一个炎热的夏夜,纽约时报广场人头攒动,卡通人偶的扮演者们穿梭在游客中合影并索取小费。这是一位 Elmo 的扮演者经过短暂休息,戴上头套开始工作。这些人偶扮演者大部分是来自拉美地区的非法移民,每天早上他们从新泽西的住所经过近1小时通勤来到时报广场开始工作,为自己和家人赚取生活费。信号/Max Lee

▲ 2013年11月,埃塞俄比亚拉里贝拉。一早我从当地的一个集市回来的路上,经过一处屋子内部透出迷人的光线和这个女孩。这间屋的外面是一个全是当地人喝茶吃饼的房间,于是我先进去坐下,示意要了和他们吃的一样的事物,我喝了几口茶后,拿出相机,微笑着面对这位女孩,一开始她羞涩地没有抬起头,按了几张后,我索性坐在这间屋子的门槛上,外围的人们都笑了起来,这时女孩的神情变得自然起来了,于是我又拍摄了几张,选了这张。信号/远方

▲ 2015年9月,古巴特立尼达。我总是认为孩子是街头上最好的表演者,当我穿过这片居民区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用好奇的眼光看着这个本不该出现在此的外国游客,但没过多久他们便开始了他们生动的“才艺表演”。信号/Oneice(孙一冰)

▲ 2016年6月,德国柏林南郊一处机场,年轻人的墨镜里映出天地、飞机与摄影师。信号/阿帆

▲ 2011年10月,在距离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东南180公里的拜尼沃利德小城,我同一名蓄着大胡子,手握AK47的利比亚人坐在车的后排。当时利比亚内战已经接近尾声,过渡委员会的武装已经占领了拜尼沃利德的大部分区域。这个“大胡子”是当地的一名谢赫,负责我们在拜尼沃利德的采访安全。就在拍摄这张照片大约1个小时后,卡扎菲在苏尔特被俘并身亡。信号/Max Lee

▲ 2015年10月,阿富汗喀布尔。喀布尔市中心的 Emergency 战伤医院是一家来自意大利的公益医院,当时正值昆都士被塔利班袭击,无国界医生昆都士医院被炸的时间点,大量战伤伤员由昆都士运送至喀布尔的 Emergency 进行免费救助。来自昆都士的Akhfer Gull,已在喀布尔战伤医院住院三天,爆炸夺去了他的左臂,躺在病床上无神的看着镜头。信号/李亚楠

▲ 2013年10月,埃及开罗东郊的警察学院外,警察在为穆巴拉克的庭审站岗间隙,向我的镜头抛来一记“媚眼”。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埃及,拍摄警察是一大忌,但偶尔我有一些运气,可以得到青年警察们似调戏、似调侃的招呼,“给我拍张照”。他们似乎也不关心或者非常信任我的摄影技术,完全沉醉于快门声响起的一霎。信号/阔夫塔

▲ 2015年10月,古巴哈瓦那。在一个番薯摊旁,我注意到了这只黑猫,尽管身处的环境色彩热烈,但它注视我的目光却冷若冰霜。信号/支支

▲ 2016年10月,上海。郑瑞珍在自己即将拆迁的房屋里梳头。她和先生从结婚起就住在这座40平米老公房里。2周以后,她先生因为心脏病去世了。信号/Yuyang Liu

▲ 2012年1月,在埃及开罗的一家妇女收容所里,这位无家可归的女孩带着新生的孩子,走到了我的镜头前。她想要的是让我为她的孩子拍张照片,当她注视镜头的那一刻,我决定用较大的光圈虚化她,这样也许我们可以不用那么直接地去看到她眼睛里的神采,而不至于在看到她迷人的微笑时,忘却了她所经历的痛苦。信号/韩冲

▲ 2008年5月,伊朗南部波斯湾,一个戴面具的男孩。 信号/朱英豪

▲ 2015年9月,拍摄于芝加哥的卢普区千禧公园里。这张照片受到 Instagram 的一个标签 'Say hi to water' 的启发,图中倒影除了我自己,另外一个人是我在芝加哥 Instagram 图片社区的朋友 Israel,他是墨西哥裔的美国人,在芝加哥的一家西语报纸做排版设计师。信号/ Cocu(刘辰)

▲ 2010年9月,印度瓦拉纳西。当我在注视着墙上的一双眼睛的时候,却不知不觉被暗处的另一双眼睛注视着,在街头,你以为你是黄雀,但也许你连螳螂都算不上。信号/Oneice(孙一冰)

▲ 2015年10月,古巴哈瓦那。站在街角的老人无动于衷地望着我的镜头,就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就在我按下快门的瞬间,蓝衣女孩突然闯入画面。信号/支支

▲ 2016年3月,广东梅州。夜晚睡觉前,来自新疆的木哈买提在宿舍里摸着穆热得力的头发聊天。他们今年10岁,为了自己的足球梦想来到离家几千公里外的东南沿海。刚开始想家的时候,他们会偷偷地哭。信号/Yuyang Liu

▲ 2013年11月,埃塞俄比亚拉里贝拉。石窟教堂门口,一个孩子和他背后的老人。信号/远方

▲ 2010年10月,印度焦特布尔。我跟在她的后面许久,我有一种直觉,是蓝墙飘过的一抹艳粉带给我的。她突然停下回头看我,使我措手不及,直至今日我也忘不了那双本不该属于她这个年纪的眼神。信号/Oneice(孙一冰)
信号「SIGNAL」摄影小组
本期编辑|卷首语作者:韩冲
本期题图:李亚楠
PR Contact: tif (+86 13601063392)
联系邮箱:signal2016@qq.com
Lofter/图虫网/豆瓣:信号SIGNAL
Instagram: signal_photo
Facebook: signal photo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