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记
查看话题 >邮寄游记——潘晓东写生作品展
邮寄游记——潘晓东写生作品展
潘晓东,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西部油画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陕西油画学会副会长,陕西美协油画艺委会副主任。国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论文评审专家。1979年西安美院毕业留校任教至今。1985至1988年西安美院油画系研究生学习并毕业,获硕士学位。1997年至今任西安美院硕导。2000年至2014年任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1980年在中央美院油画系和1991年“俄国绘画大师梅尔尼科夫油画讲习班”研修。
作品入选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精品展”等国内外大展。获文化部“中国艺术大展”和“西北五省美展”优秀奖。数百幅作品和三十余篇专业论文在《人民日报》、《美术》《美术研究》等刊物发表。有15部个人画册和专著出版。
山不在高、有心则灵
文/朱乃正
我与晓东相识于1980年之夏,其时,我刚结束廿一载的青海高原生涯,调回中央美术学院,在油画系第三画室任教。而晓东则是作为西安美术学院毕业留校的青年教师,就派到中央美院研修深造。进入油画系于文革结束之后举办的首次进修班,与他同时来的各地进修生有15人,分插在各个画室,晓东正好在第三画室,由此与我结缘。除课堂之外,晓东还时常到我在老中央美院U字楼北边的小平房住处,带上他在西安美院学习时期的作品,大部分是油画风景,且多是黄土高原的风物。其中已看出他的勤奋与刻苦,还有对风景画的钟爱,同时还传达了他对色彩抒情的敏感,所以在其画面中既有厚朴又不乏灵动之气息。
邮寄游记——潘晓东写生作品展
《春雨米仓山》2016年 54×73cm
在京学习期间,晓东笃学好问,能看到许多第一流名家的素描和油画原作。尤其1980年后,正值改革开放,文化交流也随之频增,国外的展览接踵而来,如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德国表现主义画展等。这无疑使他眼界更加开阔,逐渐认识到艺术表现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中央美院教学中,一贯遵循徐悲鸿先生“尽精微、至广大”的铭言,作为传统恪守。因此,在我的授课中,他吸取了我对物象造型近乎苛求的严谨与完整性,通过不断的研习实践,他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加强,也保留并激发了可贵的悟性。他充分利用这一年的宝贵时间,临摹许多优秀名作,周末常在图书馆渡过,趁节假日到故宫、圆明园、天安门去写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探索自己的艺术语言。天道酬勤、熟能无果?如此奋进的一年过去,晓东从油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到艺术表现,从技法变化到理论研究都获得质的提升,奠定了他此后至今三十个春秋的艺术之路,并日臻成熟而步上层楼。
邮寄游记——潘晓东写生作品展
《秦岭东写生-刚翻的地》2015年 54×70cm
1989年面世的《古塬》系列,其主题当然是这片养育了他的黄土地。虽然画面并不大,小至尺半,但饱含着乡土的浓郁厚重,却充满了秦汉的边塞诗意,放怀抒情。与过去仅囿于表述性风景创作已大不相同。而渐变为写意达情的表现性风景创作,明确地标志着他的艺术追求——具有中国传统精神的山水油画风景。“师法自然、重写自然”已成为他的座右铭。在这一系列创作中,我们足以窥知这块中华文化发祥地上的人,对生存和生活意义的理解、对生命与大自然的希望与追求,他的画充分反映了黄土高原人强韧的生存意志,渴望绿色生机。从画面秋天淡淡的暮霞或冬日暖暖的煦阳,无不体现了一个优秀画家具备的敏锐观察力,同时也隐示了他对大自然和全球人类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的深重思考与忧患。这些构成了一个画家创作时的整体精神把握,使之更富人文内涵。
邮寄游记——潘晓东写生作品展
《河堤春晓》2016年 54×73cm
“师法自然”——潘晓东的理解,就是画家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与创作方法,在面对西部大自然时,相互对话,也就是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们相互之间,以及他们与自然之间生生不息的精神对话,不论是一条小路、一孔窑洞、一场春雪、一片黄土坡、一树新柳色……无穷的生命色彩、多变的大自然形态,都在他笔下跃然而生。看似平淡无奇,却饱含着永恒的动人力量。他将感悟到的人性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艺术语境之中。尤令人值得注意之处的是:他通过变化式写生、创作式写生、探索式写生,保持了不竭的艺术敏感和艺术形式感的不懈追求。以今年(2010)在天水创作的《秦岭西》为例,他更着意于将春天的意蕴化为素淡的色调而却运用充满动感有力的笔意。在那幅题名《绿野》一作中,又将天空浮动的云霞和土地上顺坡随风摆动的油菜黄花处理成虽异质而能同构相谐,以行云流水般的书写予以充分表现。
邮寄游记——潘晓东写生作品展
《石门写生-万寿菊》 2016年 54×73cm
“重写自然”——近两年潘晓东把如何再造自然而形成自己的艺术之境的思索,通过创作有了渐渐明晰的体现。概述有二:一是从传统绘画(侧重山水画)的精神和表现形式中吸吮其精华,要把视觉观察到的万千丰富物象储存在自己记忆之库中,以备随时调度运用,如此才能删繁就简,突出并能放大绘画中本真的形象语言。二是在完成创作时,力求保留其创作过程中鲜活而熠熠闪光的“痕迹”,这正是艺术中最微妙、最可贵、最动人之处。这二者都能在晓东越来越多的作品中呈现,所以闻知他近年来不断作油画以外,还下功夫画了许多水墨画,我并不感到意外。这是每个中国艺术家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中国传统艺术是我们赖以安身立命的文化根脉,唯由此出发,才可能创造开辟出中国油画独立特有的语境。我以为晓东在不断实现这样的目标,才能有更强大的心力,在日益繁忙的教学公务中,坚定地站在黄土地上,情怀山川,潜心于笔墨丹青,在向层层高峰不怠攀登时,应该坚信:“山不在高,有心则灵”。
《幽静的池塘》2016年 50×65cm
《石门写生-村路》 2016年 54×73cm
《石门写生-夏荫》 2016年 54×73cm
《终南山下•雪晴1》 2010年 65×81cm
《终南山下•雪晴2》2010年 65×81cm
《 终南山下-农家》2010年 65×81cm
![]() |
潘晓东,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西部油画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陕西油画学会副会长,陕西美协油画艺委会副主任。国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论文评审专家。1979年西安美院毕业留校任教至今。1985至1988年西安美院油画系研究生学习并毕业,获硕士学位。1997年至今任西安美院硕导。2000年至2014年任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1980年在中央美院油画系和1991年“俄国绘画大师梅尔尼科夫油画讲习班”研修。
作品入选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精品展”等国内外大展。获文化部“中国艺术大展”和“西北五省美展”优秀奖。数百幅作品和三十余篇专业论文在《人民日报》、《美术》《美术研究》等刊物发表。有15部个人画册和专著出版。
山不在高、有心则灵
文/朱乃正
我与晓东相识于1980年之夏,其时,我刚结束廿一载的青海高原生涯,调回中央美术学院,在油画系第三画室任教。而晓东则是作为西安美术学院毕业留校的青年教师,就派到中央美院研修深造。进入油画系于文革结束之后举办的首次进修班,与他同时来的各地进修生有15人,分插在各个画室,晓东正好在第三画室,由此与我结缘。除课堂之外,晓东还时常到我在老中央美院U字楼北边的小平房住处,带上他在西安美院学习时期的作品,大部分是油画风景,且多是黄土高原的风物。其中已看出他的勤奋与刻苦,还有对风景画的钟爱,同时还传达了他对色彩抒情的敏感,所以在其画面中既有厚朴又不乏灵动之气息。
邮寄游记——潘晓东写生作品展
![]() |
《春雨米仓山》2016年 54×73cm
在京学习期间,晓东笃学好问,能看到许多第一流名家的素描和油画原作。尤其1980年后,正值改革开放,文化交流也随之频增,国外的展览接踵而来,如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德国表现主义画展等。这无疑使他眼界更加开阔,逐渐认识到艺术表现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中央美院教学中,一贯遵循徐悲鸿先生“尽精微、至广大”的铭言,作为传统恪守。因此,在我的授课中,他吸取了我对物象造型近乎苛求的严谨与完整性,通过不断的研习实践,他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加强,也保留并激发了可贵的悟性。他充分利用这一年的宝贵时间,临摹许多优秀名作,周末常在图书馆渡过,趁节假日到故宫、圆明园、天安门去写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探索自己的艺术语言。天道酬勤、熟能无果?如此奋进的一年过去,晓东从油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到艺术表现,从技法变化到理论研究都获得质的提升,奠定了他此后至今三十个春秋的艺术之路,并日臻成熟而步上层楼。
邮寄游记——潘晓东写生作品展
![]() |
《秦岭东写生-刚翻的地》2015年 54×70cm
1989年面世的《古塬》系列,其主题当然是这片养育了他的黄土地。虽然画面并不大,小至尺半,但饱含着乡土的浓郁厚重,却充满了秦汉的边塞诗意,放怀抒情。与过去仅囿于表述性风景创作已大不相同。而渐变为写意达情的表现性风景创作,明确地标志着他的艺术追求——具有中国传统精神的山水油画风景。“师法自然、重写自然”已成为他的座右铭。在这一系列创作中,我们足以窥知这块中华文化发祥地上的人,对生存和生活意义的理解、对生命与大自然的希望与追求,他的画充分反映了黄土高原人强韧的生存意志,渴望绿色生机。从画面秋天淡淡的暮霞或冬日暖暖的煦阳,无不体现了一个优秀画家具备的敏锐观察力,同时也隐示了他对大自然和全球人类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的深重思考与忧患。这些构成了一个画家创作时的整体精神把握,使之更富人文内涵。
邮寄游记——潘晓东写生作品展
![]() |
《河堤春晓》2016年 54×73cm
“师法自然”——潘晓东的理解,就是画家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与创作方法,在面对西部大自然时,相互对话,也就是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们相互之间,以及他们与自然之间生生不息的精神对话,不论是一条小路、一孔窑洞、一场春雪、一片黄土坡、一树新柳色……无穷的生命色彩、多变的大自然形态,都在他笔下跃然而生。看似平淡无奇,却饱含着永恒的动人力量。他将感悟到的人性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艺术语境之中。尤令人值得注意之处的是:他通过变化式写生、创作式写生、探索式写生,保持了不竭的艺术敏感和艺术形式感的不懈追求。以今年(2010)在天水创作的《秦岭西》为例,他更着意于将春天的意蕴化为素淡的色调而却运用充满动感有力的笔意。在那幅题名《绿野》一作中,又将天空浮动的云霞和土地上顺坡随风摆动的油菜黄花处理成虽异质而能同构相谐,以行云流水般的书写予以充分表现。
邮寄游记——潘晓东写生作品展
![]() |
《石门写生-万寿菊》 2016年 54×73cm
“重写自然”——近两年潘晓东把如何再造自然而形成自己的艺术之境的思索,通过创作有了渐渐明晰的体现。概述有二:一是从传统绘画(侧重山水画)的精神和表现形式中吸吮其精华,要把视觉观察到的万千丰富物象储存在自己记忆之库中,以备随时调度运用,如此才能删繁就简,突出并能放大绘画中本真的形象语言。二是在完成创作时,力求保留其创作过程中鲜活而熠熠闪光的“痕迹”,这正是艺术中最微妙、最可贵、最动人之处。这二者都能在晓东越来越多的作品中呈现,所以闻知他近年来不断作油画以外,还下功夫画了许多水墨画,我并不感到意外。这是每个中国艺术家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中国传统艺术是我们赖以安身立命的文化根脉,唯由此出发,才可能创造开辟出中国油画独立特有的语境。我以为晓东在不断实现这样的目标,才能有更强大的心力,在日益繁忙的教学公务中,坚定地站在黄土地上,情怀山川,潜心于笔墨丹青,在向层层高峰不怠攀登时,应该坚信:“山不在高,有心则灵”。
![]() |
《幽静的池塘》2016年 50×65cm
![]() |
《石门写生-村路》 2016年 54×73cm
![]() |
《石门写生-夏荫》 2016年 54×73cm
![]() |
《终南山下•雪晴1》 2010年 65×81cm
![]() |
《终南山下•雪晴2》2010年 65×81cm
![]() |
《 终南山下-农家》2010年 65×81cm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