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不辍 偶有回响
没想到舌尖上的“一带一路”组稿还有后续。 XP正好让我给《新华国际》写篇业务文章,专门介绍一下这组稿件的前前后后。正巧我也是十分推崇这组稿件,有几篇十分喜欢,所以愉快地接受任务,文章写得也是得心应手,声情并貌,省时省力。 但收藏这篇业务文章的原因并不是缘于它登在了本就读者不多的内部刊物上,而且约稿肯定是会登出来的~而是因为XP在看完我写的文章后说:哇靠,写得真好啊! XP的水平一向深不见底,能让他说写得好,我真是荣幸之至。而且,我作为XP的骨灰级脑残粉儿,听到他的赞扬,心里高兴得简直开出花儿来~所以必须要mark一下啊! 非哥看完文章后对我说:完美!没有修改意见。 我说实不敢当,咱们互相恭维,共同进步哈~ 其实我心里倒是觉得,只有真的喜欢,出自真情实感,才能写出漂亮的文字来,这是实话。

《财经室的“春节大餐”:舌尖上的“一带一路”更美味 》 财经室在2017年春节期间播发了一组“舌尖上的‘一带一路’更美味”稿件。这组稿件的特点是语言活泼,内容新颖,风格清新,文笔细腻,既迎合了春节期间的喜庆气氛,又与财经室“一带一路”报道相结合,所以这组稿件在播发后采用效果较好,也获得了较高评价。 这组稿件策划的初衷是对财经室一直以来大力报道的“一带一路”系列的延伸。而在春节期间选取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美食的这一角度,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可读性强,符合读者需求,又与经济热点相结合,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在组织这组稿件的过程中,春节期间财经室的值班编辑与分社多次联系,沟通交流思路,详细给予他们指导,并充分调动前方记者的积极性。此后记者也非常给力,很快就传回了多篇生动的稿件。 从亮眼的题目,如“通讯:罗马尼亚人也爱吃‘杀猪菜’”、“通讯:波兰人的饺子情结”、“通讯:泰式炒面里的中国渊源”等,这组稿件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美食与中国特色联系起来,既充满神秘的异域气息,又饱含浓浓的中国味道,如同财经室奉上的一道道“春节大餐”,供读者在假期“享用”。 再到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如“饺子的做法由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到意大利,而后传至波兰”,“‘糜奇’是一种用猪、牛、羊肉馅等加上特殊调料和苏打配制而成的无衣肉肠,是罗马尼亚最具特色的传统美味”,“二战时期的泰国总理銮披汶·颂堪发明了泰式炒面,即中国潮汕式的面条”,“意大利名厨卡洛·克拉克这样形容:‘白松露犹如乌托邦,虽知道却无法描摹,可察觉却无法咀嚼,能靠近却抓不住精魂’”… 这组稿件包含的信息量极大,区别于以往一些财经稿件专业性较强、时而还显得晦涩难懂的特点,这组稿件每篇都可以说能让人感到耳目一新,既能增长见识,读时还觉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美食的模样,尝到了美食的味道,读完又有愉悦之感。 “筷儿尖尖,唇齿间咂摸旧人故土;碟儿圆圆,胃肠里演绎文明交融”,这组稿件,还将海外华人在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到来之时,浓浓的思乡之情生动体现,也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对中国传统美食的喜爱和认可体现得淋漓尽致。 与此同时,财经室与新媒体室通力合作,将这组稿件做成了新媒体稿,形式图文并茂,内容赏心悦目,通过网络媒体扩大了稿件的影响力,也为春节期间两个编辑室的报道增添了一抹亮色。(完) 财经室 张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