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你有病?没关系我也有病
不少人在听说我做了两年心理咨询后都会很好奇,问我“疗效怎样”、“真的觉得有用吗”,并找我推荐咨询机构或者心理学方面的书。一般我会建议可以先找所在城市的心理小组试试,如果觉得适应再决定要不要去开展长期的咨询,这个过程需要花钱,没错。不过现在的精神类药物貌似也很贵,还有我并不是很推荐吃药,重度抑郁另说。另外就是,会需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来完成这项工作,如果真的想要心理咨询对自己起到根本上的帮助的话。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克服各种障碍,比如选择的咨询师可能并不合适,以及来自其他人的误解等等,我后面慢慢来说。
我当初决定去做咨询依然延续了我一贯的快速决策作风,想到“也许我可以试试心理咨询”,然后马上就去找人问(我问的是知乎的李松蔚),很快得到了回复,自己又去对比、预约,接触过的唯一一个咨询师一直做到最后。过程相对来说应该是比较顺利的,当然这更多是我的内因在起作用,我基本上是一个不太容易纠结的人,决定了的事情很少后悔。但是决定去咨询前的那阵子,因为一些事情纠结得厉害,行动力几近瘫痪,这说明心理压力已经大到把我击垮的地步了,如卡伦·霍妮书中写到的,“眼下的冲突不过是早就在内心里摩擦着的炸药的最终爆炸”。于是用求生般的残存意志去开展自救,并最终把自己救过来了。
现在就来说说人们常见的几个疑虑。据我所知有不少人都停在了尝试的第一步,他们所担忧的无非几个问题:
“我还没到精神有问题要去找心理医生的地步吧。”
“别人会怎么看我,会不会认为我有病?”
“算了,我还是看看鸡汤算了,那个谁写的就挺好的。”
类似的担心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现在慢慢地开始淡化了,心理咨询从根子上应该算是舶来品,我们东方还有禅师呢。这说明人人都有心结需要纾解的时候,毕竟人生在世,吃五谷杂粮就会生病,跟人相处就不会时时顺意。相对来说健康一些的人会表现得生机勃勃,对爱恨、喜怒表现起来基本没有困难,也不缺乏主动控制的能力。不那么健康的人呢,就时常会有“卡住”的感觉,内心感受卡住,思维卡住,行动力卡住,这样的时候,你差不多就可以试着借助心理学的帮助,去分析一下为什么会这样了。
说到这里我想反对一下占比还比较大的一种声音,就是“抑郁症是病啊,要当成病来治”,这种声音在各种悲剧性的社会新闻底下最多,一些人有抑郁症状,失控了,酿成了让伤心的后果,不少有着半吊子心理知识的人就愤怒呼吁“要关爱抑郁症”,他们会指出当事人身边的那些人太大意,太不把抑郁当回事,没有把当事人当成一个“有病的人”来看待。
怎么说呢,抑郁症是病,但抑郁不是病。而且,理论上来说人人都会遭遇抑郁的阶段。在从前,这些人可能统统会被当作“精神病”,对待他们的方法就是关起来、吃药,或者让他们结婚生孩子,因为“结了婚就好了”。其实他们不过是心灵比较敏感一些,在大家整体都比较麻木的环境里,受到一些变故的冲击,内心暂时承受不住,显得不那么“正常”而已。现在把所有抑郁都病理化的倾向就跟这种情况有些类似,随着抑郁的常态化,“抑郁症”这个名词被普及开来,不少人会形成这样一种认识,符合某些状况的人是得了抑郁症,抑郁症就得吃药治疗,并且大家一定不能把这个人当作常人来要求,这样我觉得是不太科学的。抑郁时的人仍然是正常人,人格有病的人也可以活得风生水起,甚至比大多数人要“成功”,而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幸福、自由、快乐,我们就得学一学怎样纾解抑郁,跟抑郁过招。
还有人会问“为什么世界上会有抑郁症啊,真讨厌。”我依然还是那句话,“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抑郁”,在我看来,抑郁并非是一件坏事,众多自以为活得健康的人只不过是缺乏内观的能力,不断地把自己所经历的事情合理化,不会多去想想“为什么”而已。抑郁是一种信号,暴露出自己内心经验和表达的断裂,真实的自我与被塑造出的“假自我”之间的分歧。越是那些说理说得振振有词的人,他在内心可能并不一定对他所说的笃信不疑,很多时候要靠态度的咄咄逼人来掩饰这种“不信”。我们处在一个巨变的时代,人们总在经历着不断的打破和重塑,这本来就会令人茫然无依,总的来说悲观底色的人要比另一部分人容易抑郁一些,但我认为并不存在完全不会抑郁的人。
好了,解释完了前期的心理障碍,现在有人终于决定也去试试心理咨询了,这就涉及到几个问题:
“我要到哪里去找合适的咨询机构呢?”
“听说现在心理咨询师从业素质参差不齐,碰到不行的怎么办?我怎么知道他行还是不行?”
“确定能治好我吗?治不好怎么办?”
李松蔚推荐给我的是“简单心理”,但我最后是在“壹心理”上选到了合适的咨询师。巧的是这个咨询师是中文系出身,跟我同一专业。所以有时候跟她聊起文学来毫无障碍,喜欢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通往内心的一条重要途径,她也不断地在跟我强调:“一定要有作品”,我慢慢发现“自己本来就应该写作”这一事实跟她不无关系,不知道换了别的咨询师会如何,总之在这两年的咨询关系里我受益良多。
“简单心理”和“壹心理”相对是被人熟知的两个心理咨询平台了,现在还有很多途径去了解这一块的东西,知乎上心理咨询师比较扎堆,有不少都就某一个主题写过小书,也有很多优质回答,需要了解的不妨自己搜搜看,自己对比。然后就是目前很红的一些心理学公众号,比如KY(know yourself)上有发过国内心理咨询机构的名单,需要提一下的是不少心理学网站和公号运营方面是割裂的,在他们的页面上也能看到很多特别不严谨的毒鸡汤,这个需要自己甄别,一般不影响具体的咨询活动。一、二线城市找心理咨询会容易一些,小城市这方面还没有跟上来,但是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想办法,比如在线咨询等等,我了解的不多就先不说了。
至于咨询师是不是适合自己,需要自己去判断,不一定要看他的级别和资质,现在拿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太多了,但是否真正具有相应的能力不好说。在咨询过程中如果有疑惑尽量找专业的人问一问,《Dr.伦太郎》里面,有学生问日野医生,如果在咨询过程中发生移情怎么办,他回答说移情并不是被绝对禁止的,这一块的尺度需要根据现实情况去把握。我不知道这个说法真正的咨询师们会怎么看,不过曾看到过有一篇声称是心理咨询师的人写的文章,说自己跟病人发展了很多段情感关系,这个完全是不够职业的表现。
看咨询师是否适合自己应该还要看看是否能顺利跟自己共情,心理咨询师也是普通人,他可能见的人比较多,了解人的种类也比较多,不过也会有自己的盲点,也许他就是没有办法理解你说的,这种情况下咨询就很难顺利,然后他也会比较苦恼,一般每个咨询师都会有自己的督导师,他会把困惑跟督导讲,根据实际情况建议你是换一个咨询师或者是用别的方法来解决。
咨询师本人接受的教育也会决定他的咨询风格,我不清楚现在国内咨询师级别考试通行的教材是哪些,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它建立在人性的某些共通点上,不过具体的心理研究方法是随着时代不断进化的,经典的弗洛伊德、荣格、克尔凯郭尔在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都有着开创性意义,他们的方法到现在也依然还在沿用,现在一般来说心理咨询都是用的现代的精神分析法。不过我觉得一个好的咨询师至少不应该是教条的,他应该足够细致、耐心地去了解每个个体的情况,再对比他所生活的环境,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帮助他客观地认识自己。
到这里我该说说人们对心理咨询几个常见的误会了,在长时间的咨询过程中,碰到人们的各种态度都不足为怪。首先是一种,以为咨询就是花钱找人聊天,这种工作善打嘴炮的人就能胜任。
我决定去咨询的时候孩子他爹就说过,找别人还不如找我。我怎么说呢,只好苦笑一下。他本身是“潲水桶”体质(褒义,褒义哈),经常被人拉住倒苦水,包括不少曾经的女同学,咳咳~然后他就以为他也能解决我的问题,并苦恼为什么我不跟他说。我的内心OS:那我非气死不可……
的确,亲近的人很难有个客观、抽离的视角这是其一,而且因为每个人之间的差别,决定了他们会持有各种不同的立场和想法,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他自己的事情,另一个人最多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习惯给出反应,遇上三观不合的,心里腹诽算好的,没打起来算不错了。误以为只要倾诉出来自己就会好也不对,在咨询师眼里,你并不只是一个需要倾诉的人,你身上出现的症状,不开心、焦虑、头痛心烦都是某种心理症结的外化,心理学就是要通过望闻问切,去透视内部的问题。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咨询者由于本身的无意识,会表现出很多惯性的抵抗,比如他担心咨询师对自己的看法,会不由自主地只选取某一部分的事实来说,又或者要试探对方的态度,故意找奇突的细节来讲诉。如果是普通人,这种时候要么会被讲诉者带进坑里,要么会觉得“装吧你就”。但咨询师是要通过这些表象,发掘出核心的问题源,再想办法带领咨询者去认识到真相。
还有一个广泛的误解就是,以为心理咨询会让人情绪稳定,平静喜乐,四大皆空……所以当有的人在咨询过后反而更加暴躁易怒,人们就会觉得“是不是遇到了假的心理咨询”,进而觉得心理咨询也不过就是骗钱而已。
拿我自己的体验来说,做咨询的两年间平静喜乐的时候真的不多,那50分钟几乎没有一次不哭的,而且随着压抑着的愤怒、攻击性被调动出来,我常常还会大发脾气。咨询师也并不一定就是始终跟你共情,对你温柔对待,有的时候咨询师帮我总结我的感受,我这边听着点头如捣蒜:没错没错就是这样的!好开心啊终于有人懂了!更多的时候,我被她问到张口结舌,沉默不语,大脑一片空白,只反复轰鸣:啊?原来是这样?哦!居然是这样!我得好好想想。就这样一次一次的逼到退无可退,我下意识的防御手段全部失效,真实的那个自我一点点浮现出来,慢慢地我就喜欢上了这个真自我,她并不理想,跟自己曾经以为“再努力一点就能够到”的那个形象不一样,但是跟我现在的这个自己如今再也不背道而驰了。
对,背道而驰,所有不快乐的人是不是都会有这种感觉?你明明想要做一件事,但就是怎么也做不到,你以为是因为运气、拖延症、始终阻碍着你的那些别人,其实真相是,拉住你的人就是你自己。
心理咨询的意义就在于此,尽可能地让你的分散的人格得以整合,使他们不再互相牵扯,互相抵消,不再一直进行伤人的内耗,从而形成属于你自己的合力,让你有力量去追求幸福,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最后说说我看过的一些心理学方面的读物,现在通俗心理学类出版物名目实在繁多,粗粗上亚马逊翻了一下,不少成功学、情感鸡汤都打着“实用心理学”的幌子卖的很好,这些我是极其不推荐的。被吵得很热的那套《少有人走的路》我看了,印象不是特别深刻,个人觉得略浅显了一些,作为入门读物,让人产生自我分析的兴趣是可以的,但至于有些说法称“看了这套书这辈子就够了”,夸张成这样就需要警惕,还有一个辨识条件是,太多名人推荐的书一般就不怎么样。
国内的我看得比较多,武志红的书几乎全部都有看,他是比较本土化的一个咨询师,现在人们对原生家庭的追溯兴趣,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他而起。他的公号文章质量严重不一致,应该不是他本人运营的,可以选择性的看。新作《巨婴国》也看了,有不少闪光点,他的自由独立主张也很好,不过文章内容重复的很多,对于老读者来说,能看到他自省、进步的一个过程。
除武老师之外,订阅的心理账号团体有“初心心理”、“简单心理”、“KY“,个人的有”丛非从“、 “李松蔚”, “幸福课”(陈海贤老师个人号),各有特色,有时间的可以都翻一翻。
知乎上的心理学类电子书也有很多不错的,比如《假性亲密关系》、《越亲密、越伤害》、《一小时之外》等等,作为补充阅读。
而如果只推荐一部,那毫无疑问就是卡伦·霍妮的《我们内心的冲突》。她的主要著作目前有四本,“冲突”是其中最成熟的一部,作为一部学术著作算是比较好读的,这是我目前看到的对人们的问题解释得最令人信服的一本书。卡伦·霍妮师从弗洛伊德,但又根据我们这个过渡时代所生出来新的问题,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理论系统,对弗洛伊德所解释不到的地方做了全面的补充。在她的书里,人的基本人格冲突类型有三种,屈从型,控制型和回避型,如三原色调和出不同特征的人。每个人身上必然有一种冲突占主导,当发展到阻碍人对幸福的追求时就已趋病态。
毫无疑问我就是回避型人,我倾向于自我孤立,把我卷入复杂的人际关系我会疯。我妈是屈从型,我爸是已经具有虐待狂特征的控制型……
但是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非常平静,很多问题自己已经慢慢找到了答案,在这本书里又极为系统地得到了印证。从理论延伸开去,那是一个个痛彻心扉的故事,一次次的醍醐灌顶的顿悟,我尽量在新的长篇里面客观细致地写下来,给每个读到的人一点点有用的陪伴。
面对泥沙俱下的生活,不逃避,迎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