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园居之二—构架
接上篇:https://www.douban.com/note/604413773/
由于房子分为中心保留下来的老结构,以及周围新添的结构。两组结构之间在平面及空间上都很难交错,但是空间上需要融合在一起。并且需要满足功能并完成前一篇所提到的场地延续的感知。下图是老结构的基本秩序,6个开间,每个开间2米多到3米多,都好小啊。老结构由木结构、夯土墙及转垛混合构成。中间主体由木结构支撑,左右及后三周为400厚的夯土。最前面有一个敞廊。敞廊外由砖垛支撑。
从秩序上看,新添结构体量可以被理解成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构架性的,也就是对于全局起到制约作用的。没有了它全局关系就没有基本秩序。这个部分是木结构后面,与木结构平行的一个长条。这条结构上承载了未来客房的卫生间设备。这些设备用木结构来承载,构造上处理会比较麻烦。这种平行的布置方式让新旧交接的结构、构造处理很简单,也方便未来各种设备的接入和分配。这种前旧后新的结构秩序是这座房子改造中最基本的构架关系。它将技术的要求与空间的要求接通。它的构架作用是体现在功能及技术上的,而不是体现在空间感知上。但是它又制约了空间感知进行设计的余地。
除了这个长条状的新结构之外,其余的体量组成另外一个部分。它们都是就事论事,解决具体问题,并主要从使用及空间关系上进行考虑。也就是,即使没有它们,或者它们的形态或布局有所改变,也不会影响大局。它们都像小艇一样接在基本构架这个母舰上。
原来很窄的开间很难做客房。改造后将开间进行调整,将原来的6个开间调整为4个开间。也导致老结构中的木柱贯穿进室内。在这么密的结构制约中,客房里床怎么安排突然就成了重要的条件。一旦床的位置定了,入口位置及开窗位置差不都也就定了。
新添那一条结构后,总的平面比老平面要深。新老结构被覆盖在同一个屋顶下,使坡屋顶山墙面从原来的对称形式变成了一边长一边短的形式。
又由于从4、5号客房要创造一条通往餐厅屋面上去的楼梯,坡屋顶的局部又必须敲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小坡顶。
前一篇说的路径及园子的关系是在以上这些构架的基础上发掘或附加出来。虽然从感知上看它们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从构架的构成上看,它们又是装修性的。
施工开始啦。把周小房子拆掉后,环境真是感觉很平,很大。
二楼的隔墙拆掉后,这样一个连贯的木结构下的大空间,感觉真的还很好。可惜功能要求所致,无法保留这种感觉。
下面这张照片可以看出来,二楼最后一跨是没有木结构的。木结构的檩条都是直接搭在山墙面的实体之上,组成一种混合的结构。改造中保持了这种结构。但是由于山墙面上需要按照房间内部的秩序开洞,洞口上的实体要进行替换,所以在改造的过程中,最后一跨的檩条要先拆下来,等山墙施工完成后再装上去。
新老结构之间的理想关系是,新结构柱子远离老结构,然后向老结构出挑,用出挑的楼板与老楼板接触。这么做新结构的基础设置比较自由,新楼面与老楼面之间交接的构造处理面小,构造容易做得简单。这么做,老结构的柱子及夯土墙不会与新结构的柱子挤在一起,建筑内部空间容易干净完整。但是总的空间关系优先于结构的完美。在这个项目中,由于空间关系的制约,并不是所有紧贴老结构的新结构都有条件做到远离老结构。从下面照片可以看出来,前景中的新结构采用了出挑接触老结构的模式,后景中的结构则不得不紧贴着老结构落柱。
紧贴着老结构落柱是因为这个部分的新结构进深很浅。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个部分在一楼希望有一个可以看到建筑背面风景的大堂。一楼不希望有房间。但是二楼大构架又要求有一个服务于客房的新添卫生间功能。多种要求相互叠加,形成了这样的结构式样。
接下篇:https://www.douban.com/note/606361438/?type=rec#sep
由于房子分为中心保留下来的老结构,以及周围新添的结构。两组结构之间在平面及空间上都很难交错,但是空间上需要融合在一起。并且需要满足功能并完成前一篇所提到的场地延续的感知。下图是老结构的基本秩序,6个开间,每个开间2米多到3米多,都好小啊。老结构由木结构、夯土墙及转垛混合构成。中间主体由木结构支撑,左右及后三周为400厚的夯土。最前面有一个敞廊。敞廊外由砖垛支撑。
![]() |
老宅子的原有构架及辅助建筑轮廓 |
从秩序上看,新添结构体量可以被理解成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构架性的,也就是对于全局起到制约作用的。没有了它全局关系就没有基本秩序。这个部分是木结构后面,与木结构平行的一个长条。这条结构上承载了未来客房的卫生间设备。这些设备用木结构来承载,构造上处理会比较麻烦。这种平行的布置方式让新旧交接的结构、构造处理很简单,也方便未来各种设备的接入和分配。这种前旧后新的结构秩序是这座房子改造中最基本的构架关系。它将技术的要求与空间的要求接通。它的构架作用是体现在功能及技术上的,而不是体现在空间感知上。但是它又制约了空间感知进行设计的余地。
除了这个长条状的新结构之外,其余的体量组成另外一个部分。它们都是就事论事,解决具体问题,并主要从使用及空间关系上进行考虑。也就是,即使没有它们,或者它们的形态或布局有所改变,也不会影响大局。它们都像小艇一样接在基本构架这个母舰上。
![]() |
新结构的添加逻辑 |
原来很窄的开间很难做客房。改造后将开间进行调整,将原来的6个开间调整为4个开间。也导致老结构中的木柱贯穿进室内。在这么密的结构制约中,客房里床怎么安排突然就成了重要的条件。一旦床的位置定了,入口位置及开窗位置差不都也就定了。
新添那一条结构后,总的平面比老平面要深。新老结构被覆盖在同一个屋顶下,使坡屋顶山墙面从原来的对称形式变成了一边长一边短的形式。
又由于从4、5号客房要创造一条通往餐厅屋面上去的楼梯,坡屋顶的局部又必须敲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小坡顶。
![]() |
改造后建筑空间的重新划分及屋顶完整覆盖 |
前一篇说的路径及园子的关系是在以上这些构架的基础上发掘或附加出来。虽然从感知上看它们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从构架的构成上看,它们又是装修性的。
![]() |
改造后形成的路径系统及七园 |
施工开始啦。把周小房子拆掉后,环境真是感觉很平,很大。
![]() |
周围一层辅屋拆除后,只剩下2层的主屋 |
二楼的隔墙拆掉后,这样一个连贯的木结构下的大空间,感觉真的还很好。可惜功能要求所致,无法保留这种感觉。
![]() |
二楼原有隔墙及吊顶拆除后暴露出来的结构 |
![]() |
新添钢筋混凝土结构开始支模 |
![]() |
模板的底面 |
![]() |
咖啡厅部分的模板底面 |
下面这张照片可以看出来,二楼最后一跨是没有木结构的。木结构的檩条都是直接搭在山墙面的实体之上,组成一种混合的结构。改造中保持了这种结构。但是由于山墙面上需要按照房间内部的秩序开洞,洞口上的实体要进行替换,所以在改造的过程中,最后一跨的檩条要先拆下来,等山墙施工完成后再装上去。
![]() |
4号客房按照屋内景观的需求在夯土墙上开洞 |
![]() |
从视觉及动线关联的角度部分拆除底层新旧结构间的夯土墙 |
新老结构之间的理想关系是,新结构柱子远离老结构,然后向老结构出挑,用出挑的楼板与老楼板接触。这么做新结构的基础设置比较自由,新楼面与老楼面之间交接的构造处理面小,构造容易做得简单。这么做,老结构的柱子及夯土墙不会与新结构的柱子挤在一起,建筑内部空间容易干净完整。但是总的空间关系优先于结构的完美。在这个项目中,由于空间关系的制约,并不是所有紧贴老结构的新结构都有条件做到远离老结构。从下面照片可以看出来,前景中的新结构采用了出挑接触老结构的模式,后景中的结构则不得不紧贴着老结构落柱。
![]() |
做边新结构,右边是老的夯土墙 |
紧贴着老结构落柱是因为这个部分的新结构进深很浅。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个部分在一楼希望有一个可以看到建筑背面风景的大堂。一楼不希望有房间。但是二楼大构架又要求有一个服务于客房的新添卫生间功能。多种要求相互叠加,形成了这样的结构式样。
![]() |
新结构与老宅挨得非常近的地方 |
![]() |
左边是新结构,右边是老宅子 |
![]() |
新结构与老房子在结构上的交缝 |
接下篇:https://www.douban.com/note/606361438/?type=rec#s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