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普拉斯的魔女
★我想摧毁自己以前写的小说,于是,这部作品就此诞生。(东野圭吾)
被称为【东野圭吾的人性实验室】的三十周年纪念作品。
光是【拉普拉斯的魔女】的名字就让人遐想连篇。
腰封还确实是做得出色啊。
故事由一场龙卷风开始,讲述了一位预测天才的复仇,另一位预测天才的拯救的故事。故事推进得比我想象中快,至少之前阅读东野圭吾的小说,都是需要耐心地等待角色之间交集的到来,而【魔女】更像是环环相扣的情节。
一个神秘的经历过龙卷风的少女,仿佛从此就拥有了特异的功能。在故事的前半段,我一直以为东野圭吾开辟了科幻小说的世界,以为羽原圆华真的拥有了超能力。而神秘少年木村是羽原圆华的同伙,木村用超能力杀人,羽原圆华打的辅助。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我的理解还是正确的。只不过,木村是谦人,是在一场硫化氢杀人事件中复活过来的少年,因为脑部手术,从此有了高超的推断预测能力。 该硫化氢事件的凶手是谦人的父亲,甘粕才生,一个被称为鬼才的电影导演,履历完美,然而认为家人不够完美则变态到策划了硫化氢杀死自己家人的事件。在事件发生后才生撰写了自己理想中家人生活的以及记录自己痛苦的博客,并以此想要出版成书,并拍成电影。谦人为了复仇,与水城义郎的年轻妻子千佐都做了交易,运用自己的预测技术让水城义郎在温泉区吸入硫化氢死亡,使千佐都拿到水城义郎的家产。而千佐都需要帮助谦人指引那须野到另一处温泉区,同样使其吸入硫化氢而死。这两人都是当年帮助才生杀死才生家人的帮凶。谦人最后的计划是与才生共同在才生最后一部电影【废墟的钟】里当做场景的废弃旧楼里被埋葬。
羽原圆华为了阻止谦人的罪行而步步紧追。其父亲羽原全太郎委托武尾彻对羽原圆华进行护卫,其实就是监视。圆华通过一次去研究所给父亲送手机的事件结识谦人,从此展开一段带有阴谋论的温情的暗恋。而了解到谦人特殊能力之后,圆华主动提出想要成为新的对比实验品。于是继灾难少年变成预测天才之后,痛心少女也蜕变成了拉普拉斯的魔女。在圆华行动的过程中,青江教授和中冈警官担当起了推进故事进展的角色。青江的结局自然还是欣慰的,与魔女为友,获悉了全部的真相。相比而言中冈就比较惨了,上面要求不要查了,比青江更接近真相的他,却在结果处活生生地被迫停下脚步。可能,读更多的书,真的能改变命运吧。
故事大概就是这样,在我看的时候脑子里不可抑制地蹦出【恶意】,却少了看【恶意】时候的层层震撼。故事在一半的时候已经很明了了,全书最大的亮点也就是为了抹掉不完美的家人而痛下杀手的甘粕才生。而整本书的人设,刻画得最深入的也只有甘粕才生。虽然占的篇幅不大,但比起其他的角色,甘粕才生展现出来的人物形象最具有立体感。病态的总比普通的更让人印象深刻。苛责完美,父爱缺陷,由此牵扯出的人情世故,都是无法感同身受的人情世故。而由此牵扯到的各种角色,都是这场人情世故的戏子罢了。
谦人对才生的复仇,我认为不仅源于在“伪植物人”期间对父亲养成的极大的恨意,也有才生对整个家庭进行毁灭之前的淡漠。从警官中冈对甘粕一家生前的调查来看,谦人厌恶父亲是显而易见的。从不看父亲导演的电影,与父亲之间没有交流。这一切在才生的博客里演变成谦人乖巧懂事,每一部父亲拍的电影都反复观看,对父亲说,将来也要成为导演。由此关于“父爱缺陷”便有了一些难以解释的疑点。万一,甘粕才生的家人如同他想象中的如此完美,那么他对于他的家人,还是无爱的吗?如果说一个人完全地不渴望完美,不期待更好,那么并不是简单的【满足就好】,要么是对这个世界的极度失望,要么应该是对自己的极度放弃吧。那么这种方式的另一方极端,只仅限于甘粕才生这样的做法吗。东野圭吾在描写人性时候很惯用的手法,就是将一件本就让世界零容忍的事情的原因设置得轻描淡写,这样强烈的反差自然是对人性探讨最好的敲门砖。杀害家人在道义上就是不可饶恕的行为,而究其原因,是因为杀人者追求虚无缥缈的完美。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甘粕才生选择的是伤害亲人,而我觉得啊,为此伤害自己的人才最令人害怕吧。连自己都挡不住那样的恶意,其他人又怎么能够做到让他有一丝怜悯呢。
关于这本书若有若无的感情线,羽原圆华对谦人的感情,虽是从龙卷风而来的仰慕,但说成是甘粕谦人有意的引导,会不会显得更阴谋论一些。人的感情不可预测吗,可是谦人是做到了让羽原圆华形成了打电话给他的欲望啊。不过好在东野圭吾并没有将两人的结局写成完美的圆满,否则“父爱缺陷”的存在更充满矛盾。真正的天才的相遇必然是有趣的。就像一个圆桌的议题,只有你和对方对此议题有所涉猎,其他人仿佛局外人一样欣赏着你们的见解。你们之间的谈话一定是让你感到愉悦的,还包含着,一丝虚荣。当羽原圆华和谦人在一起的时候,就是这样的画面。因为天才是天才,所以天才想要救赎天才,天才对愚蠢的人冷漠,在这个世界的规则里都是合情合理的存在。
让我很感兴趣的是中冈的结局。一封莫名其妙地认罪信,就洗刷了中冈对事情真相的长期努力。我一直承认这个世界的不公平和弱肉强食,但心里肯定会不甘。天才是国家的实验品,于是天才犯下了滔天大罪,也可以被隐瞒。也许这只是东野圭吾为了结局随意圆的一个谎,还是别有深意,无从知晓。周杰伦【以父之名】有一句歌词:吹不散的雾隐没了意图。可是就算雾吹得散,一些意图,我们也无法触碰。
其实在我脑子里勾画的过程和结局,相比于东野圭吾的来说,更加黑暗。我以为,羽原圆华提出作为谦人的“复制品”,是羽原全太郎让谦人诱导圆华的结果;我以为,患有父爱缺陷的,是羽原全太郎。我以为,序章描写的圆华的母亲在死去之前的释然的微笑,是因逃离的羽原全太郎的惬意。想了太多的我以为,才明白自己塑造的世界观有些过于沉重了。看过【解忧杂货铺】的人便知东野圭吾虽然写出很多剖析人性的作品,但内心啊,还是温暖得像个太阳一样。如今的信息不分好坏的让人强行接受,于是太多的不好也无法拒绝的来对自己的世界观构建参上一笔。但是啊,心里还是要像向日葵一样有一些生机啊,世界再邪恶,自己也不能变成残酷的一部分。心有多柔软,反抗残酷的能力,就有多坚硬。
我们总是把【人性】挂在嘴边,可是这种情感上的规则,无法和用冷冰冰的条款来约束和衡量。
被称为【东野圭吾的人性实验室】的三十周年纪念作品。
光是【拉普拉斯的魔女】的名字就让人遐想连篇。
腰封还确实是做得出色啊。
故事由一场龙卷风开始,讲述了一位预测天才的复仇,另一位预测天才的拯救的故事。故事推进得比我想象中快,至少之前阅读东野圭吾的小说,都是需要耐心地等待角色之间交集的到来,而【魔女】更像是环环相扣的情节。
一个神秘的经历过龙卷风的少女,仿佛从此就拥有了特异的功能。在故事的前半段,我一直以为东野圭吾开辟了科幻小说的世界,以为羽原圆华真的拥有了超能力。而神秘少年木村是羽原圆华的同伙,木村用超能力杀人,羽原圆华打的辅助。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我的理解还是正确的。只不过,木村是谦人,是在一场硫化氢杀人事件中复活过来的少年,因为脑部手术,从此有了高超的推断预测能力。 该硫化氢事件的凶手是谦人的父亲,甘粕才生,一个被称为鬼才的电影导演,履历完美,然而认为家人不够完美则变态到策划了硫化氢杀死自己家人的事件。在事件发生后才生撰写了自己理想中家人生活的以及记录自己痛苦的博客,并以此想要出版成书,并拍成电影。谦人为了复仇,与水城义郎的年轻妻子千佐都做了交易,运用自己的预测技术让水城义郎在温泉区吸入硫化氢死亡,使千佐都拿到水城义郎的家产。而千佐都需要帮助谦人指引那须野到另一处温泉区,同样使其吸入硫化氢而死。这两人都是当年帮助才生杀死才生家人的帮凶。谦人最后的计划是与才生共同在才生最后一部电影【废墟的钟】里当做场景的废弃旧楼里被埋葬。
羽原圆华为了阻止谦人的罪行而步步紧追。其父亲羽原全太郎委托武尾彻对羽原圆华进行护卫,其实就是监视。圆华通过一次去研究所给父亲送手机的事件结识谦人,从此展开一段带有阴谋论的温情的暗恋。而了解到谦人特殊能力之后,圆华主动提出想要成为新的对比实验品。于是继灾难少年变成预测天才之后,痛心少女也蜕变成了拉普拉斯的魔女。在圆华行动的过程中,青江教授和中冈警官担当起了推进故事进展的角色。青江的结局自然还是欣慰的,与魔女为友,获悉了全部的真相。相比而言中冈就比较惨了,上面要求不要查了,比青江更接近真相的他,却在结果处活生生地被迫停下脚步。可能,读更多的书,真的能改变命运吧。
故事大概就是这样,在我看的时候脑子里不可抑制地蹦出【恶意】,却少了看【恶意】时候的层层震撼。故事在一半的时候已经很明了了,全书最大的亮点也就是为了抹掉不完美的家人而痛下杀手的甘粕才生。而整本书的人设,刻画得最深入的也只有甘粕才生。虽然占的篇幅不大,但比起其他的角色,甘粕才生展现出来的人物形象最具有立体感。病态的总比普通的更让人印象深刻。苛责完美,父爱缺陷,由此牵扯出的人情世故,都是无法感同身受的人情世故。而由此牵扯到的各种角色,都是这场人情世故的戏子罢了。
谦人对才生的复仇,我认为不仅源于在“伪植物人”期间对父亲养成的极大的恨意,也有才生对整个家庭进行毁灭之前的淡漠。从警官中冈对甘粕一家生前的调查来看,谦人厌恶父亲是显而易见的。从不看父亲导演的电影,与父亲之间没有交流。这一切在才生的博客里演变成谦人乖巧懂事,每一部父亲拍的电影都反复观看,对父亲说,将来也要成为导演。由此关于“父爱缺陷”便有了一些难以解释的疑点。万一,甘粕才生的家人如同他想象中的如此完美,那么他对于他的家人,还是无爱的吗?如果说一个人完全地不渴望完美,不期待更好,那么并不是简单的【满足就好】,要么是对这个世界的极度失望,要么应该是对自己的极度放弃吧。那么这种方式的另一方极端,只仅限于甘粕才生这样的做法吗。东野圭吾在描写人性时候很惯用的手法,就是将一件本就让世界零容忍的事情的原因设置得轻描淡写,这样强烈的反差自然是对人性探讨最好的敲门砖。杀害家人在道义上就是不可饶恕的行为,而究其原因,是因为杀人者追求虚无缥缈的完美。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甘粕才生选择的是伤害亲人,而我觉得啊,为此伤害自己的人才最令人害怕吧。连自己都挡不住那样的恶意,其他人又怎么能够做到让他有一丝怜悯呢。
关于这本书若有若无的感情线,羽原圆华对谦人的感情,虽是从龙卷风而来的仰慕,但说成是甘粕谦人有意的引导,会不会显得更阴谋论一些。人的感情不可预测吗,可是谦人是做到了让羽原圆华形成了打电话给他的欲望啊。不过好在东野圭吾并没有将两人的结局写成完美的圆满,否则“父爱缺陷”的存在更充满矛盾。真正的天才的相遇必然是有趣的。就像一个圆桌的议题,只有你和对方对此议题有所涉猎,其他人仿佛局外人一样欣赏着你们的见解。你们之间的谈话一定是让你感到愉悦的,还包含着,一丝虚荣。当羽原圆华和谦人在一起的时候,就是这样的画面。因为天才是天才,所以天才想要救赎天才,天才对愚蠢的人冷漠,在这个世界的规则里都是合情合理的存在。
让我很感兴趣的是中冈的结局。一封莫名其妙地认罪信,就洗刷了中冈对事情真相的长期努力。我一直承认这个世界的不公平和弱肉强食,但心里肯定会不甘。天才是国家的实验品,于是天才犯下了滔天大罪,也可以被隐瞒。也许这只是东野圭吾为了结局随意圆的一个谎,还是别有深意,无从知晓。周杰伦【以父之名】有一句歌词:吹不散的雾隐没了意图。可是就算雾吹得散,一些意图,我们也无法触碰。
其实在我脑子里勾画的过程和结局,相比于东野圭吾的来说,更加黑暗。我以为,羽原圆华提出作为谦人的“复制品”,是羽原全太郎让谦人诱导圆华的结果;我以为,患有父爱缺陷的,是羽原全太郎。我以为,序章描写的圆华的母亲在死去之前的释然的微笑,是因逃离的羽原全太郎的惬意。想了太多的我以为,才明白自己塑造的世界观有些过于沉重了。看过【解忧杂货铺】的人便知东野圭吾虽然写出很多剖析人性的作品,但内心啊,还是温暖得像个太阳一样。如今的信息不分好坏的让人强行接受,于是太多的不好也无法拒绝的来对自己的世界观构建参上一笔。但是啊,心里还是要像向日葵一样有一些生机啊,世界再邪恶,自己也不能变成残酷的一部分。心有多柔软,反抗残酷的能力,就有多坚硬。
我们总是把【人性】挂在嘴边,可是这种情感上的规则,无法和用冷冰冰的条款来约束和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