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修行人和抑郁症病人有何不同?
多年前,我看书上说修行要发起“出离心”和“菩提心”,就想,菩提心比较简单,愿意帮别人的忙,希望大家变得更好,就是菩提心了。但出离心太难,生活中那么多美好的事物,怎么能失去热情呢?失去了热情真的好吗?
后来,慢慢体会到,出离心很容易,菩提心则难得多。我的前同事,在湖南上学时,梦想毕业后进《湖南日报》、《潇湘都市报》,后来去复旦读了研,又去新华社和央视实习,以前梦寐以求的单位再也不想去了,这就是出离。
不要把出离看成抽象的概念,而要看具体的事。从前恋著一件事,后来没兴趣了,就表示在这件事上出离了。从前抽五块一包的烟,后来抽十块的,五块的就不想抽了,这是出离。跟一个人结婚时,特别喜欢她,一起生活几年,没兴趣了,这也是出离。
出离心是人天生就有的。有欲求,就有出离。孔子有很深的忧患意识,生命却没有不堪重负,正因为好学之乐令他从忧患中出离了,不知不觉,就到了暮年。孔子盛赞蘧伯玉是君子,蘧伯玉五十岁时,觉得前面四十九年做得都不够好,他每天都想着减少过失,但总觉得做得不够。
有人说,如果说出离就是不感兴趣,得了抑郁症的人,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吃也没兴趣,玩也没兴趣,也不爱跟人交流,这是出离吗?
是的。不过,得了抑郁症的人,虽然出离了几乎一切事情,对烦恼却没有出离。——他对一切事情不感兴趣,并不是不想感兴趣,他非常渴望感兴趣,但丧失了感兴趣的能力,他的生理机能出了问题。这就像坐怀不乱和性功能障碍的区别,性功能障碍的人,坐怀也不乱,但他特别想乱,又不具备乱的能力,所以烦恼。
声闻修行者的出离,外在看起来,和抑郁症有点像,对很多事情漠不关心,别人讲个笑话,他也不笑,碰到好吃的菜,他也不多吃,人家拿他开涮,他也懒得回应,似乎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
不一样的是,他的内心非常平静喜乐。我上高中的时候,班主任批评去网吧的学生,说:“网吧店的老板,没有一个让自己孩子去网吧的!” 有同学接话说:“因为人家家里都有了。” 声闻对外界漠不关心,是因为家里好玩的东西太多了,相比之下,酒桌上的段子、俗世的应酬,都是两块钱一包的烟,味道太差。
待在空房间中,没有书、电脑和手机,一般人很快会抓狂。郭德纲没红的时候,参加挑战节目,在橱窗里待48小时,一开始还蹦蹦跳跳,很快受不了了,大发脾气,“这罪不是人受的!” 如果是声闻修行者,就不会有问题,他可以一天到晚没什么事,但从来不无聊。
有句话叫,“我问海山何时老,清风问我几时闲。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必非等闲人。” 一般的人,闲不下来。不给他安排点活,他的心就像脱缰的野马,饥渴的猿猴,上蹿下跳,不能消停。能闲下来的人,一定不是等闲之辈。
有读者问:一个人要是在外面很端庄,回到家里,领带一摘,随地打滚,很快乐,这算不算慎独?不算。为什么呢?在他心里,能打滚才叫自在,正襟危坐不自在。随地打滚和作奸犯科之间,离得不远。为什么没人的时候你要随地打滚呢?表明有人的时候你不自由。你的心不能沉静,你闲不得。一个人坐在那儿腿不停地抖来抖去,手不停地掰扯东西,生活作风通常不会太好。连端坐都困难的人,让他过谨严自律的生活,是不太可能的。虽说私生活不会写在脸上,但举手投足间,还是会暴露很多啊。
而坐在那儿沉默寡言的人不容易看懂。他不开口,也不动声色,到底水平几何,是不易知道的。声闻的修行,别人不容易了解。他自给自足,内心充沛,在俗世缄默不语,内心却大放异彩。
菩萨的出离,和声闻不同。菩萨也要发出离心,也要对很多事情出离,但还有一些事情,菩萨不出离。
第一,菩萨对布施不出离。抑郁症病人对一切都没有兴趣。而菩萨,对陷溺在苦难当中的人,乃至小猫小狗,一切有情众生,都有深深的兴趣。冬天的火车站,衣衫褴褛的残疾妇女抱着孩子跪地乞讨,菩萨不能无动于衷。菩萨心中有猛利的慈悲生起。
第二,菩萨对持戒不出离。有些人喝酒,见了谁都喝,见了谁都是一斤的量,这些人啥特点呢?碰到收钱的时候,谁的钱都敢收。看一个人讲不讲规矩,看酒风就知道。到哪儿都喝酒,见谁都称兄道弟的人,一定不讲规矩。声闻会避开三教九流,他希望滋扰越少越好。而菩萨不会,由于摄受度化众生的需要,菩萨要常常到三恶道里去。虽然每个人都感得一具人身,但心在地狱饿鬼畜生道的也不少。菩萨去了三恶道,他还是菩萨,区别在哪儿呢?他持戒。他带着人天福报的业,下到地狱道里来。虽然身在地狱,心是清净的,戒是谨严的。
第三,菩萨对忍辱不出离。普通人,你批评他,他就恼,就要跳起来反驳。实在没有反驳的理由,他就说,我比谁谁已经强多了!他对最微细的“辱”都不能忍受,从而无法发现过失,认识自己。菩萨不一样。别人批评得有道理,菩萨生起猛利的惭愧心,忏悔清静。别人批评得没道理,乃至诽谤中伤,无中生有,菩萨作如是观:这是业障,别人骂我,是帮我消业障。为什么蘧伯玉天天观察反省过失,还改不完呢?因为人人都是这样。唯有好学的君子,精进的菩萨,才能看见自己的过失。越是愚痴的凡夫,越看不见,不仅看不见,还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比这个也强,比那个也强。眼里光盯着别人的毛病,别人说他一点毛病,他马上就恼,到后来,他连一句毛病都听不到,但凡能听到的人他都绝交了,听到的都是拍他马屁的话,都是恭维他的。于是越发沾沾自喜。如果不能忍辱,是要坏事的,会以最快的速度堕向三恶道。多几个人骂你,批评你,是好事,是把自己往善道里拽,至少让自己堕落得慢一点。所以说,无论别人批评得对与不对,都是帮自己消业障。越能忍辱,心量就越广,格局就越大。不能忍辱,对自己有益的东西,一分一毫也进不来。
忍辱的辱,意义很广。侮辱是辱,赞美很多时候也是辱。绮语妄语的赞美,就是辱,而且比侮辱的辱还难忍。别人说,“我这么些年阅人无数,没见过像你这样既有生意头脑又踏实能干的人,我有个好项目,别人挤破头找我合作我都看不上,我看就你行。” 他一听,心花怒放,大腿一拍:“啥也别说了,需要多少钱,我投!” 这种辱,比侮辱的辱还难忍。小风一吹,就飘起来了,说明分量太轻。忍恶语的辱容易,忍绮语的辱难。
忍辱不仅包括忍受有情众生的辱,还包括忍受器世间的辱。冰天雪地里,要出门,打不着车,深一脚浅一脚,手冻僵了,脚湿透了。这种苦不能不吃。如能认为有这样的际遇也不坏,正能磨砺坚忍的性格,悦然纳受,也是忍辱。忍不了的人,必定会回头给人讲。生怕不讲出来,苦就白吃了。
第四,菩萨对精进不出离。我们做堕落的事,不用歇,工作起来,头也疼,腰也疼,一上麻将桌,头也不疼了,腰也不疼了。出个新网游,能玩三天三夜。轮到学习的时候,迁善改过的时候,得少为足,刚学一点,“今天的任务完成了,可以歇歇了。” 菩萨不是这样的。菩萨的布施、持戒、忍辱、爱语、利行、同事,永远都在做,永远不觉得今天的任务够了,不仅一天做不完,一月,一年,一辈子都做不完。这辈子做不完下辈子做,下辈子做不完下下辈子做。
第五,菩萨对禅定不出离。没有定力,不可能精进。去布施,别人得了好处,不仅不念他的好,还讽刺挖苦,他就受不了:“下次再帮他我是龟孙王八蛋!” 没有定力,碰到坏的东西,就容易沾染到身上。做了一点好事,身心俱疲,做了两天好人,觉得太累太委屈。为什么?因为没有定力。菩萨有定力,就像身上有抗体的人,不惧怕和患者接触。所以,才敢下三恶道,才敢讲,“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上学时做分组作业,学习好的都找学习好的组合,最后剩下来没人找的人凑成一组,这一组就没什么希望。如果负能量的人被所有正能量的人厌弃,最终的结果就是他们自己为伍,交叉感染。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比别人强,别人更差劲。孔子讲,“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有人不懂,就说,人人都和比自己强的人做朋友,比他强的人又不想跟他做朋友,谁还有朋友呢?这是什么意思呢?第一,菩萨不介意下三恶道,不介意和负能量的人为伍,因为有自己不被感染的把握。第二,负能量再重的人,也有正能量,之所以说他负能量重,就在于他看不见别人的正能量。孔子讲,不要觉得朋友不如你,三人行必有我师,你看不起的人身上,有比你强的地方。你看不起人家,不是人家水平差,恰恰是你水平差。如果三恶道没有菩萨行,就真的是茫茫暗夜一丝亮光都看不到了。
第六,菩萨对般若不出离。对般若不出离,和前面五种都不一样。般若,是性空慧,作用是破除一切执著,扫荡一切成见。你建立起来的根深蒂固的认知,都是有毛病的。为什么蘧伯玉改过改了四十九年还没改好?虽然和别人相比,已经非常好了,但迁善改过是没有止境的。我们固守成见,因此变得顽固、傲慢、自以为是。这样修行,就修出毛病了,修成了增上慢。这种成见,就包括前面谈到的五种不出离。由于不出离般若,菩萨将出离布施、出离持戒、出离忍辱、出离精进、出离禅定,以及,出离般若。
第一,由于不出离般若,菩萨将出离布施。出离布施,并不是不再行布施,而是“不住色布施”、“不住声布施”、“不住香布施”、“不住味布施”、“不住触布施”、“不住法布施”。尽管菩萨每天做的一切都不离布施,但菩萨对布施并没有兴趣,也没有打算布施,更没有认为自己在布施。菩萨只认为自己在老老实实生活,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曾逾出本分。菩萨做的事情,都是生而为人应当做的事情。说白了,做菩萨的事就是做人事。一个人只要一辈子做人事,就是大菩萨。但很多人不做人事,不仅不做人事,还觉得自己做的都是人事,为了避免冲突,只好把人事叫做“菩萨做的事”,他才好接受。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这“几希”的一点, 谁能一生都不逾出,谁能“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儒家就说他是君子,佛家就说他是菩萨。然而,在菩萨看来,只是做人事而已。生而为人不容易。生前不做人事,死后想做都做不了了。做了件人事,偏偏想:我做了件好事,我布施了,我有功德,下辈子要享福,那就完了。
第二,由于不出离般若,菩萨将出离持戒。声闻修行者,恪守戒律清规,但随着时代、机宜的不同,也不能不有所改变。孔子说,“可与立,未可与权。” 能立,是道德;能权,是智慧。佛教戒律讲,杀人是第一重罪。但如果碰到人想谋财害命,除了杀掉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阻止,怎么办?菩萨也会杀掉他。既然杀人是第一重罪,那么,我来犯这个重罪,我来承担后果;不要你来犯,不要你来承担。杀人不是头点地那么简单,杀人会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罪业,要杀人的人,并不清楚杀人的真正后果。但菩萨清楚,所以菩萨要去阻止他,杀他不仅是为了拯救他想谋害的人,也是为了拯救他。菩萨杀人,从事相上看,破坏了律仪,然而这正是饶益有情的需要。
第三,由于不出离般若,菩萨将出离忍辱。用欢喜的态度对待忍辱,也是不彻底的。《老子》讲:“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老子》说的“大患”,就接近佛教的“辱”。衰是辱,利也是辱。毁是辱,誉也是辱。讥是辱,称也是辱。苦是辱,乐也是辱。八风吹来,无不是辱。碰到人骂你:“哎呀,真高兴,又替我消业障了!” 这难道不是精神胜利法吗?你真心希望别人骂你吗?真有业障被别人消了吗?如果有这样的见地,那么,这种见地产生的业障,要比别人消掉的还多。因为苦苦、行苦、坏苦,一切都是辱。忍辱的精义,不是被动地忍受,而是如实地相信,相信世间原本不存在“辱”。被当作“辱”的东西,只是错觉,是因为心量窄、气度小产生的错觉。一切需要面对的事情,既不必为它惆怅,也不必为它欢喜,并没有“忍辱”可言。
第四,由于不出离般若,菩萨将出离精进。天天嚷着“我要勇猛精进”,基本都是既不勇猛又不精进的人。真正精进的人,不觉得自己精进。没有人说:我今天吃了三顿饭,好精进!难道人一天不该吃三顿饭吗?狼不会说,“你看,我今天吃了不少肉,得吃点蔬菜调剂调剂,好让饮食均衡。” 菩萨不会说,我日行一善,今天的任务完成了。“初以习成性,后以性成习”,最开始只是习惯,渐渐成了秉性,再靠秉性去做事,就谈不上累了。有人讲,“别看我在家懒,我在外面勤快呀!”——你见过在外面吃肉在家里吃素的狼吗?菩萨的精进,是出离了精进的精进,是自然而然、家常便饭的精进,因此叫精进波罗蜜。
第五,由于不出离般若,菩萨将出离禅定。如果不出离禅定,菩萨会怎样呢?会变得像声闻,更喜欢躲在深山老林,更喜欢关在房间里不出来,对俗世上的一切事务漠不关心。声闻对打游戏、喝酒、唱歌跳舞这些,没有兴趣。菩萨则可能有兴趣。但菩萨并不是真的喜欢打游戏,喜欢喝酒,喜欢唱歌跳舞。而是为了帮助沉迷在游戏中的人,要跟他接触,才对游戏有兴趣。但这种兴趣,不是非打不可,一天不打就茶饭不思,而是可以随时放下没有恋著的。这就是菩萨的出离。菩萨未必远离声色犬马的场所,当然,初发心菩萨会远离,因为定力还不足。菩萨或由于往昔的业力,或由于摄受度化众生的愿力,而出现在一切场合。腰肢晃动摇滚震天的舞池里,也可能有菩萨在。如果有人身处这样的场合,念念不忘持戒清净,不忘布施忍辱禅定精进,就是菩萨行。因此说,搬柴运水、行住坐卧都可以是禅定。虽然不是盘腿打坐的禅定,但是,尽管肉身在欲界,尽管有六识现起,心已经出离了。
出离禅定的菩萨,多有重回娑婆,庄严净土的。娑婆世界本是秽土,因为菩萨的存在,也有干净的地方。如果菩萨不回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就连觉悟的因缘都没有了。穷山沟里,如果所有走出去的人都永远不再回来,山沟只会越来越穷。山沟里的人,永远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怎样。
《佛说阿弥陀经》里讲,净土的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这就好比,穷山沟出去的人,在外面赚了钱,回老家建个小学,修条路,老家也会变得好一点。没有赚大钱的人,在外面安了家,逢年过节还是会拎着大包小包回家乡看看。经上说的“盛众妙华”,与其比喻成钱,毋宁比喻成美好的品德和举止,有人考了大学,回到山村,待人接物让人如沐春风,人家就说,“大学真没白上。” 如果一个人离开老家,在外面发财了,享福了,永远不回来,亲戚也不认,就跟老家没有任何关系了。由于下化众生的需要,菩萨是会出离禅定的。此外,禅定也有不同层次,在三禅中感到很快乐,不想出离,那就永远无法进入四禅。
第六,由于不出离般若,菩萨也将出离般若。不能出离般若,就无法得到真正的般若。般若的得,是无所得。我们后学,谈的这些是很笨拙、很肤浅的层次。如果得到般若,就不需要谈这些了。可以不谈一字佛法,不提半句修行,而做一个人格完善的人,并且给予周围的人善的影响。爱谈佛法讲修行的俗家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装,为了显得自己有品位有修行。另一种是笨拙的后进,学得死板,离开这些,就开不了口。所以,得到般若的菩萨,他会行方便道,与日用常行相融无碍。如水中煮盐,但留味道,不著痕迹。如果盐没化开,就难免苦楚生涩。有人开口闭口就谈空、谈般若,觉得自己的世界是对的,别人的世界是错的,看别人都不顺眼,想影响别人,不仅没能影响到,还被别人搞得很疲惫,生起一身烦恼。那就需要知道,不是别人的问题,是自己的问题。般若没学好,学成了增上慢。《大智度论》说:“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 真正对自己对他人有益的,不是成天谈空说妙,而是踏踏实实做些本分事。
在抑郁症患者眼里,出离了事相却不能出离烦恼,世界是晦暗沉重的。在声闻行者眼里,俗世的纷扰和烦恼一并出离,世界是寂静湛然的。在菩萨行者眼里,出离心和菩提心水乳交融,世界是朗润盎然的。
后来,慢慢体会到,出离心很容易,菩提心则难得多。我的前同事,在湖南上学时,梦想毕业后进《湖南日报》、《潇湘都市报》,后来去复旦读了研,又去新华社和央视实习,以前梦寐以求的单位再也不想去了,这就是出离。
不要把出离看成抽象的概念,而要看具体的事。从前恋著一件事,后来没兴趣了,就表示在这件事上出离了。从前抽五块一包的烟,后来抽十块的,五块的就不想抽了,这是出离。跟一个人结婚时,特别喜欢她,一起生活几年,没兴趣了,这也是出离。
出离心是人天生就有的。有欲求,就有出离。孔子有很深的忧患意识,生命却没有不堪重负,正因为好学之乐令他从忧患中出离了,不知不觉,就到了暮年。孔子盛赞蘧伯玉是君子,蘧伯玉五十岁时,觉得前面四十九年做得都不够好,他每天都想着减少过失,但总觉得做得不够。
有人说,如果说出离就是不感兴趣,得了抑郁症的人,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吃也没兴趣,玩也没兴趣,也不爱跟人交流,这是出离吗?
是的。不过,得了抑郁症的人,虽然出离了几乎一切事情,对烦恼却没有出离。——他对一切事情不感兴趣,并不是不想感兴趣,他非常渴望感兴趣,但丧失了感兴趣的能力,他的生理机能出了问题。这就像坐怀不乱和性功能障碍的区别,性功能障碍的人,坐怀也不乱,但他特别想乱,又不具备乱的能力,所以烦恼。
声闻修行者的出离,外在看起来,和抑郁症有点像,对很多事情漠不关心,别人讲个笑话,他也不笑,碰到好吃的菜,他也不多吃,人家拿他开涮,他也懒得回应,似乎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
不一样的是,他的内心非常平静喜乐。我上高中的时候,班主任批评去网吧的学生,说:“网吧店的老板,没有一个让自己孩子去网吧的!” 有同学接话说:“因为人家家里都有了。” 声闻对外界漠不关心,是因为家里好玩的东西太多了,相比之下,酒桌上的段子、俗世的应酬,都是两块钱一包的烟,味道太差。
待在空房间中,没有书、电脑和手机,一般人很快会抓狂。郭德纲没红的时候,参加挑战节目,在橱窗里待48小时,一开始还蹦蹦跳跳,很快受不了了,大发脾气,“这罪不是人受的!” 如果是声闻修行者,就不会有问题,他可以一天到晚没什么事,但从来不无聊。
有句话叫,“我问海山何时老,清风问我几时闲。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必非等闲人。” 一般的人,闲不下来。不给他安排点活,他的心就像脱缰的野马,饥渴的猿猴,上蹿下跳,不能消停。能闲下来的人,一定不是等闲之辈。
有读者问:一个人要是在外面很端庄,回到家里,领带一摘,随地打滚,很快乐,这算不算慎独?不算。为什么呢?在他心里,能打滚才叫自在,正襟危坐不自在。随地打滚和作奸犯科之间,离得不远。为什么没人的时候你要随地打滚呢?表明有人的时候你不自由。你的心不能沉静,你闲不得。一个人坐在那儿腿不停地抖来抖去,手不停地掰扯东西,生活作风通常不会太好。连端坐都困难的人,让他过谨严自律的生活,是不太可能的。虽说私生活不会写在脸上,但举手投足间,还是会暴露很多啊。
而坐在那儿沉默寡言的人不容易看懂。他不开口,也不动声色,到底水平几何,是不易知道的。声闻的修行,别人不容易了解。他自给自足,内心充沛,在俗世缄默不语,内心却大放异彩。
菩萨的出离,和声闻不同。菩萨也要发出离心,也要对很多事情出离,但还有一些事情,菩萨不出离。
第一,菩萨对布施不出离。抑郁症病人对一切都没有兴趣。而菩萨,对陷溺在苦难当中的人,乃至小猫小狗,一切有情众生,都有深深的兴趣。冬天的火车站,衣衫褴褛的残疾妇女抱着孩子跪地乞讨,菩萨不能无动于衷。菩萨心中有猛利的慈悲生起。
第二,菩萨对持戒不出离。有些人喝酒,见了谁都喝,见了谁都是一斤的量,这些人啥特点呢?碰到收钱的时候,谁的钱都敢收。看一个人讲不讲规矩,看酒风就知道。到哪儿都喝酒,见谁都称兄道弟的人,一定不讲规矩。声闻会避开三教九流,他希望滋扰越少越好。而菩萨不会,由于摄受度化众生的需要,菩萨要常常到三恶道里去。虽然每个人都感得一具人身,但心在地狱饿鬼畜生道的也不少。菩萨去了三恶道,他还是菩萨,区别在哪儿呢?他持戒。他带着人天福报的业,下到地狱道里来。虽然身在地狱,心是清净的,戒是谨严的。
第三,菩萨对忍辱不出离。普通人,你批评他,他就恼,就要跳起来反驳。实在没有反驳的理由,他就说,我比谁谁已经强多了!他对最微细的“辱”都不能忍受,从而无法发现过失,认识自己。菩萨不一样。别人批评得有道理,菩萨生起猛利的惭愧心,忏悔清静。别人批评得没道理,乃至诽谤中伤,无中生有,菩萨作如是观:这是业障,别人骂我,是帮我消业障。为什么蘧伯玉天天观察反省过失,还改不完呢?因为人人都是这样。唯有好学的君子,精进的菩萨,才能看见自己的过失。越是愚痴的凡夫,越看不见,不仅看不见,还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比这个也强,比那个也强。眼里光盯着别人的毛病,别人说他一点毛病,他马上就恼,到后来,他连一句毛病都听不到,但凡能听到的人他都绝交了,听到的都是拍他马屁的话,都是恭维他的。于是越发沾沾自喜。如果不能忍辱,是要坏事的,会以最快的速度堕向三恶道。多几个人骂你,批评你,是好事,是把自己往善道里拽,至少让自己堕落得慢一点。所以说,无论别人批评得对与不对,都是帮自己消业障。越能忍辱,心量就越广,格局就越大。不能忍辱,对自己有益的东西,一分一毫也进不来。
忍辱的辱,意义很广。侮辱是辱,赞美很多时候也是辱。绮语妄语的赞美,就是辱,而且比侮辱的辱还难忍。别人说,“我这么些年阅人无数,没见过像你这样既有生意头脑又踏实能干的人,我有个好项目,别人挤破头找我合作我都看不上,我看就你行。” 他一听,心花怒放,大腿一拍:“啥也别说了,需要多少钱,我投!” 这种辱,比侮辱的辱还难忍。小风一吹,就飘起来了,说明分量太轻。忍恶语的辱容易,忍绮语的辱难。
忍辱不仅包括忍受有情众生的辱,还包括忍受器世间的辱。冰天雪地里,要出门,打不着车,深一脚浅一脚,手冻僵了,脚湿透了。这种苦不能不吃。如能认为有这样的际遇也不坏,正能磨砺坚忍的性格,悦然纳受,也是忍辱。忍不了的人,必定会回头给人讲。生怕不讲出来,苦就白吃了。
第四,菩萨对精进不出离。我们做堕落的事,不用歇,工作起来,头也疼,腰也疼,一上麻将桌,头也不疼了,腰也不疼了。出个新网游,能玩三天三夜。轮到学习的时候,迁善改过的时候,得少为足,刚学一点,“今天的任务完成了,可以歇歇了。” 菩萨不是这样的。菩萨的布施、持戒、忍辱、爱语、利行、同事,永远都在做,永远不觉得今天的任务够了,不仅一天做不完,一月,一年,一辈子都做不完。这辈子做不完下辈子做,下辈子做不完下下辈子做。
第五,菩萨对禅定不出离。没有定力,不可能精进。去布施,别人得了好处,不仅不念他的好,还讽刺挖苦,他就受不了:“下次再帮他我是龟孙王八蛋!” 没有定力,碰到坏的东西,就容易沾染到身上。做了一点好事,身心俱疲,做了两天好人,觉得太累太委屈。为什么?因为没有定力。菩萨有定力,就像身上有抗体的人,不惧怕和患者接触。所以,才敢下三恶道,才敢讲,“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上学时做分组作业,学习好的都找学习好的组合,最后剩下来没人找的人凑成一组,这一组就没什么希望。如果负能量的人被所有正能量的人厌弃,最终的结果就是他们自己为伍,交叉感染。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比别人强,别人更差劲。孔子讲,“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有人不懂,就说,人人都和比自己强的人做朋友,比他强的人又不想跟他做朋友,谁还有朋友呢?这是什么意思呢?第一,菩萨不介意下三恶道,不介意和负能量的人为伍,因为有自己不被感染的把握。第二,负能量再重的人,也有正能量,之所以说他负能量重,就在于他看不见别人的正能量。孔子讲,不要觉得朋友不如你,三人行必有我师,你看不起的人身上,有比你强的地方。你看不起人家,不是人家水平差,恰恰是你水平差。如果三恶道没有菩萨行,就真的是茫茫暗夜一丝亮光都看不到了。
第六,菩萨对般若不出离。对般若不出离,和前面五种都不一样。般若,是性空慧,作用是破除一切执著,扫荡一切成见。你建立起来的根深蒂固的认知,都是有毛病的。为什么蘧伯玉改过改了四十九年还没改好?虽然和别人相比,已经非常好了,但迁善改过是没有止境的。我们固守成见,因此变得顽固、傲慢、自以为是。这样修行,就修出毛病了,修成了增上慢。这种成见,就包括前面谈到的五种不出离。由于不出离般若,菩萨将出离布施、出离持戒、出离忍辱、出离精进、出离禅定,以及,出离般若。
第一,由于不出离般若,菩萨将出离布施。出离布施,并不是不再行布施,而是“不住色布施”、“不住声布施”、“不住香布施”、“不住味布施”、“不住触布施”、“不住法布施”。尽管菩萨每天做的一切都不离布施,但菩萨对布施并没有兴趣,也没有打算布施,更没有认为自己在布施。菩萨只认为自己在老老实实生活,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曾逾出本分。菩萨做的事情,都是生而为人应当做的事情。说白了,做菩萨的事就是做人事。一个人只要一辈子做人事,就是大菩萨。但很多人不做人事,不仅不做人事,还觉得自己做的都是人事,为了避免冲突,只好把人事叫做“菩萨做的事”,他才好接受。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这“几希”的一点, 谁能一生都不逾出,谁能“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儒家就说他是君子,佛家就说他是菩萨。然而,在菩萨看来,只是做人事而已。生而为人不容易。生前不做人事,死后想做都做不了了。做了件人事,偏偏想:我做了件好事,我布施了,我有功德,下辈子要享福,那就完了。
第二,由于不出离般若,菩萨将出离持戒。声闻修行者,恪守戒律清规,但随着时代、机宜的不同,也不能不有所改变。孔子说,“可与立,未可与权。” 能立,是道德;能权,是智慧。佛教戒律讲,杀人是第一重罪。但如果碰到人想谋财害命,除了杀掉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阻止,怎么办?菩萨也会杀掉他。既然杀人是第一重罪,那么,我来犯这个重罪,我来承担后果;不要你来犯,不要你来承担。杀人不是头点地那么简单,杀人会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罪业,要杀人的人,并不清楚杀人的真正后果。但菩萨清楚,所以菩萨要去阻止他,杀他不仅是为了拯救他想谋害的人,也是为了拯救他。菩萨杀人,从事相上看,破坏了律仪,然而这正是饶益有情的需要。
第三,由于不出离般若,菩萨将出离忍辱。用欢喜的态度对待忍辱,也是不彻底的。《老子》讲:“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老子》说的“大患”,就接近佛教的“辱”。衰是辱,利也是辱。毁是辱,誉也是辱。讥是辱,称也是辱。苦是辱,乐也是辱。八风吹来,无不是辱。碰到人骂你:“哎呀,真高兴,又替我消业障了!” 这难道不是精神胜利法吗?你真心希望别人骂你吗?真有业障被别人消了吗?如果有这样的见地,那么,这种见地产生的业障,要比别人消掉的还多。因为苦苦、行苦、坏苦,一切都是辱。忍辱的精义,不是被动地忍受,而是如实地相信,相信世间原本不存在“辱”。被当作“辱”的东西,只是错觉,是因为心量窄、气度小产生的错觉。一切需要面对的事情,既不必为它惆怅,也不必为它欢喜,并没有“忍辱”可言。
第四,由于不出离般若,菩萨将出离精进。天天嚷着“我要勇猛精进”,基本都是既不勇猛又不精进的人。真正精进的人,不觉得自己精进。没有人说:我今天吃了三顿饭,好精进!难道人一天不该吃三顿饭吗?狼不会说,“你看,我今天吃了不少肉,得吃点蔬菜调剂调剂,好让饮食均衡。” 菩萨不会说,我日行一善,今天的任务完成了。“初以习成性,后以性成习”,最开始只是习惯,渐渐成了秉性,再靠秉性去做事,就谈不上累了。有人讲,“别看我在家懒,我在外面勤快呀!”——你见过在外面吃肉在家里吃素的狼吗?菩萨的精进,是出离了精进的精进,是自然而然、家常便饭的精进,因此叫精进波罗蜜。
第五,由于不出离般若,菩萨将出离禅定。如果不出离禅定,菩萨会怎样呢?会变得像声闻,更喜欢躲在深山老林,更喜欢关在房间里不出来,对俗世上的一切事务漠不关心。声闻对打游戏、喝酒、唱歌跳舞这些,没有兴趣。菩萨则可能有兴趣。但菩萨并不是真的喜欢打游戏,喜欢喝酒,喜欢唱歌跳舞。而是为了帮助沉迷在游戏中的人,要跟他接触,才对游戏有兴趣。但这种兴趣,不是非打不可,一天不打就茶饭不思,而是可以随时放下没有恋著的。这就是菩萨的出离。菩萨未必远离声色犬马的场所,当然,初发心菩萨会远离,因为定力还不足。菩萨或由于往昔的业力,或由于摄受度化众生的愿力,而出现在一切场合。腰肢晃动摇滚震天的舞池里,也可能有菩萨在。如果有人身处这样的场合,念念不忘持戒清净,不忘布施忍辱禅定精进,就是菩萨行。因此说,搬柴运水、行住坐卧都可以是禅定。虽然不是盘腿打坐的禅定,但是,尽管肉身在欲界,尽管有六识现起,心已经出离了。
出离禅定的菩萨,多有重回娑婆,庄严净土的。娑婆世界本是秽土,因为菩萨的存在,也有干净的地方。如果菩萨不回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就连觉悟的因缘都没有了。穷山沟里,如果所有走出去的人都永远不再回来,山沟只会越来越穷。山沟里的人,永远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怎样。
《佛说阿弥陀经》里讲,净土的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这就好比,穷山沟出去的人,在外面赚了钱,回老家建个小学,修条路,老家也会变得好一点。没有赚大钱的人,在外面安了家,逢年过节还是会拎着大包小包回家乡看看。经上说的“盛众妙华”,与其比喻成钱,毋宁比喻成美好的品德和举止,有人考了大学,回到山村,待人接物让人如沐春风,人家就说,“大学真没白上。” 如果一个人离开老家,在外面发财了,享福了,永远不回来,亲戚也不认,就跟老家没有任何关系了。由于下化众生的需要,菩萨是会出离禅定的。此外,禅定也有不同层次,在三禅中感到很快乐,不想出离,那就永远无法进入四禅。
第六,由于不出离般若,菩萨也将出离般若。不能出离般若,就无法得到真正的般若。般若的得,是无所得。我们后学,谈的这些是很笨拙、很肤浅的层次。如果得到般若,就不需要谈这些了。可以不谈一字佛法,不提半句修行,而做一个人格完善的人,并且给予周围的人善的影响。爱谈佛法讲修行的俗家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装,为了显得自己有品位有修行。另一种是笨拙的后进,学得死板,离开这些,就开不了口。所以,得到般若的菩萨,他会行方便道,与日用常行相融无碍。如水中煮盐,但留味道,不著痕迹。如果盐没化开,就难免苦楚生涩。有人开口闭口就谈空、谈般若,觉得自己的世界是对的,别人的世界是错的,看别人都不顺眼,想影响别人,不仅没能影响到,还被别人搞得很疲惫,生起一身烦恼。那就需要知道,不是别人的问题,是自己的问题。般若没学好,学成了增上慢。《大智度论》说:“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 真正对自己对他人有益的,不是成天谈空说妙,而是踏踏实实做些本分事。
在抑郁症患者眼里,出离了事相却不能出离烦恼,世界是晦暗沉重的。在声闻行者眼里,俗世的纷扰和烦恼一并出离,世界是寂静湛然的。在菩萨行者眼里,出离心和菩提心水乳交融,世界是朗润盎然的。
王路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越过边境的少女 (2人喜欢)
- 我哪敢跟领导讨价还价 (9人喜欢)
- 半夜摸鱼的队长和会计 (1人喜欢)
- 林姐的钥匙:一段无法启程的旅途 (1人喜欢)
- 高档会所的合影和离岸公司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