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
评《爱弥儿》 《爱弥儿》一书本来是卢梭为了使一位善于思考的贤良母亲写的,阐述他对于教育思想的理解,也是他对于人的本性的一种阐述,由于问题的提出和延伸分析,最后成就了这本关于教育的巨著。 爱弥儿一书,卢梭按他的学生“爱弥儿”经历的婴孩、儿童、少年、青年、成年的成长来描写他的教育理念。上册则写了教育的前提和前面三个阶段,即一个人成长期。而后半从一个神父自述的信仰之旅, 从爱弥儿在遭遇情变后的生活出发, 开始讲说到逻辑层面的自我培养。
读此书之前,卢梭的教育理论已经多次在不同的育儿书籍中被引用过,爱弥儿早就不是个全然陌生的孩子了。但或许正如很多育儿理论说的,了解一个人要从他的童年开始,早期教育的影子将与一个人终身相伴。
上册则写了教育的前提和前面三个阶段,有几个有意义的结论: 教育的前提:所谓的教师(启蒙老师)应当由父亲这样的角色来担当(即使是别人也需有父爱之心):只有他对“爱弥儿”细心呵护、不求回报、不离不弃。 在婴孩时期,要控制他欲望和需求的平衡--欲望大过需求会导致暴虐,小过需求则会阻碍成长。 在童年时期,懂得私有制意即明白承诺:他开始懂得了什么是“赠与”。在少年时期,引导他认识什么知识是有必要学习的,而非直接教他知识。在青年时期,别为了自己的权威做虚伪或让他觉得虚伪的事。为了让他以裁判人而非同谋或控诉人判断人,通过历史去观察,而非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就我的读书体验来讲,上卷的前半部读得飞快,可读性很强。在孩子早教问题上,卢梭是偏向自然教育的。最让我深以为然的是他对早教的准备工作和背景的挑剔,诸如怎样为孩子选老师(或者说怎样为老师选学生)、教师的绝对权威等等,尽管有些理想主义,但却是我一直努力追求的。比如父母以身作则这件事,我可以为了孩子不看电视不玩游戏,却无法约束家里的每个人都能自律,又如何能真正给孩子做榜样?孟母之所以能三迁,一方面是当时房价便宜,另一方面反而是得益于他是单亲家庭。父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被反复提及,可是不配合的父亲只是教育的绊脚石。卢梭的立足点是大多数家庭做不到的环境,那接下去的论述就只能水中望月了。 伴随着卢梭教育理论的展开,爱弥儿一点一点长大了,到他的青春期,卢梭重点探讨了如何避免早恋以及随之引发的后果,如何挑选伴侣(顺便讨论了淑女的养成和他认为理想的素养),如何谈恋爱,夫妻双方如何维持婚姻幸福,其间也穿插着卢梭的政治观点。
爱弥儿和苏菲结合了,作者也像父亲一样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故事进行到这里还算圆满。然而从爱弥儿独挑大梁开始,剧情才刚刚开始。
爱弥儿的书信中也透露,是从作者离开以后故事急转直下。爱弥儿的最大考验是原本对不能白头偕老嗤之以鼻的妻子忽然出轨这件事。能否从奇耻大辱中调整好心态走出来是一个男人成熟与否的标志,而作者正想告诉大家,在他功成身退之后,他的教育成果完全具备了自我教育的能力,能够独自直面新的问题,勇敢坚强合乎道德地处理。 如是观之,我并不认为爱弥儿是个教育成功的典范,他健康强壮,他人格高尚,他兴趣广泛,他有能养活自己的一技之长,他还家底殷实,但缺乏的恰恰是作为一个人该有的情趣和生命力。人可以有缺点,未必要像爱弥儿这样表面事事完美,但不能缺少情趣,不能凡事像机器人一样地理性思考下判断,状似严谨,实则呆板过头。
我并不希望我的孩子将来是这样的,哪怕这样的他能像爱弥儿一样娶个合我心意的媳妇,代价也未免太大。我希望他发自内心真正的快乐,而不只是按照我灌输给他的标准下的快乐。 教育是一生的修行,孩子终要独立。在自我修行的漫长的道路上,始终热爱并享受平淡生活的乐趣,才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宝贵的财富。由自爱而产生的对他人的爱,是人类的正义的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