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于成龙》
电视剧《于成龙》已经看完了,说实在的,这是几年以来难得的好剧。但看完以后,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大对劲。
《于成龙》可以说是一部力作,主力演员慷慨陈词、义愤填膺,难怪有人说这就是一部新时代的党的反腐剧,这样看来似乎不也不过。

这里,我想着重说一说于成龙的俸禄问题。本来,像于成龙这样的朝廷大员,用现在的话来讲,那是应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岂能料想,他竟然会穷酸一那样一种程度。想想与他同殿科臣的其他官员吧:屈九万、陈敬廷个个都比于成龙要强上一百倍、一万倍,当然那些坏人像纳兰明珠、余国柱那就更不用说了。那么,在面对着自己穷困几乎是潦倒的生活,难道于成龙就没有丝毫的愧意?作为一名朝廷的一品大员,既不能照顾家人,又不能庇护自己身边的人,这样的人为了大义而活着,凭着自己良心而活着,但这样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电视剧中于成龙也坦言,各级官员的俸禄太低了,但我个人认为这在当时可能是一个事实,但它是有一定的条件的。我们应该清楚,于成龙是在什么地方说这样的话的。在剧中他说这番话的时候是在两江地区,那里是全国的经济中心,我想如果和那些富商们比的话,那官员们的俸禄肯定是低得不得了了。但话又说回来了,如果把同样的俸禄换到其他地方,大概不能算是太低吧。于成龙为官二十几年,而且官越做越大,从一个七口的知县一直做到两江总督兼兵部尚书。几乎是万人之上了,怎么样也不至于穷到电视剧中那样的程度。尤其是整个电视剧中似乎他只吃过两、三次肉菜,一次是审案用的道具,一次是给晓晓过生日(为此他还生了好大的气),还有一次就是上任两江总督。

难道真要演成那个样子成能够显示出官员的清廉?《论语》当中当他的弟子问他“贫而无谗,富而不骄”怎么样的时候,他就教训道“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孔子都知道富人依然可以是好官的呀,怎么到了康熙时代的于成龙就不明白呢?
常言道,“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这当然说的是贪官了,可是清朝的俸禄到底是多少呢?
唐氏评点题为《清代官员的薪俸》其中说, 清代官员的正薪很低。一个七品县令年薪不过四十五两银子,禄米四十五斛;一品大学士年薪也不过一百八十两银子,禄米一百八十斛。按这个薪水过日子,简直清贫不堪,摆不出半点做官的架子来。 (来源)

就说他一年只挣这四十五两银子吧,那么二十几年下来也不少呢。而清朝还有一个叫做养廉银的制度,一年下来要远远超过俸禄本身,也就是说,官员们其实还是有灰色收入的。要不然他们又都怎么能活得那样潇洒呢?
当下,我们也经常听到有人在呼吁应该实行高薪养廉制度,但在我看来,这个制度的前提是官员挣得钱很少。目前的现实情况却完全不是这样,那么实行这项制度的作用就只能适得其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