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义的徒劳——想起死亡这件事
人生的轮回,如同四季不停向前的脚步。正是生死轮回的宿命,决定着有意义的必定会化为徒劳。
生命的诞生与自我的存在,一直都是人类最大的困惑,而一切思考又因为人的悲剧性而得以终结。
人必有一死,一切都会随死亡而终结。所以,死亡哲学得以存在,成为一门深奥的学问。
大多数人不愿正视死亡的面孔,暗自认定它的丑恶、恐怖与黑暗。人们害怕死亡,害怕失去在这世上所拥有的一切,也害怕死亡后面对的未知与孤独。
而死后的事,又有谁知道呢?人死后真的会去往天堂或者地狱吗?人死后会有灵魂存在吗?人死后还能轮回转世吗?……这些问题太过虚幻,就如同死亡这件事,已经不是人的思维所能掌握与描绘的了。
生着的时候,去想想死,并不是一种消极与无聊,而是一种超然于世无所畏惧的勇气。死只是人生命的一部分罢了,是每个人的终点站,谁也摆脱不了。前人苦苦寻药求长生而不得,最终也只换来后人的一声叹息。
死,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一切终会化为一抔黄土。活着的时候,思考死亡、迎接死亡,用超然与洒脱享受活着的时光,便是思考死亡的启示。
“肉体易朽,而精神不朽”是广受推崇的价值观,虽然无法证明灵魂与精神的真实存在,我们依然追求着精神的永恒。就像是寻找一份永远的依托,总要有一些信仰,来支撑我们的存活。
精神不朽的意义,应该是在于精神成果的创造吧,就算死去,精神与思想可以被后人传承,那也就间接在影响着世界的运转了,我也相信,精神是改变世界的决定性力量。
没有人会选择“愿意死”,太多的牵绊与欲望占据着生命,美丽的风光、真挚的感情、自我的梦想……都是我们需要活着来追求的。当然,既然还活着,那就应倾其所有,努力活着。
这里,“有意义的徒劳”是思考死亡的形容词,年少时读周国平的散文集,好像大体也是这样形容的吧。虽然思考着死亡,却不能看清死亡全部的面目,但就如同“人生的真谛”一般,值得人终其一生思考与探索,这一过程,已经是收获颇丰了。
生命的诞生与自我的存在,一直都是人类最大的困惑,而一切思考又因为人的悲剧性而得以终结。
人必有一死,一切都会随死亡而终结。所以,死亡哲学得以存在,成为一门深奥的学问。
大多数人不愿正视死亡的面孔,暗自认定它的丑恶、恐怖与黑暗。人们害怕死亡,害怕失去在这世上所拥有的一切,也害怕死亡后面对的未知与孤独。
而死后的事,又有谁知道呢?人死后真的会去往天堂或者地狱吗?人死后会有灵魂存在吗?人死后还能轮回转世吗?……这些问题太过虚幻,就如同死亡这件事,已经不是人的思维所能掌握与描绘的了。
生着的时候,去想想死,并不是一种消极与无聊,而是一种超然于世无所畏惧的勇气。死只是人生命的一部分罢了,是每个人的终点站,谁也摆脱不了。前人苦苦寻药求长生而不得,最终也只换来后人的一声叹息。
死,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一切终会化为一抔黄土。活着的时候,思考死亡、迎接死亡,用超然与洒脱享受活着的时光,便是思考死亡的启示。
“肉体易朽,而精神不朽”是广受推崇的价值观,虽然无法证明灵魂与精神的真实存在,我们依然追求着精神的永恒。就像是寻找一份永远的依托,总要有一些信仰,来支撑我们的存活。
精神不朽的意义,应该是在于精神成果的创造吧,就算死去,精神与思想可以被后人传承,那也就间接在影响着世界的运转了,我也相信,精神是改变世界的决定性力量。
没有人会选择“愿意死”,太多的牵绊与欲望占据着生命,美丽的风光、真挚的感情、自我的梦想……都是我们需要活着来追求的。当然,既然还活着,那就应倾其所有,努力活着。
这里,“有意义的徒劳”是思考死亡的形容词,年少时读周国平的散文集,好像大体也是这样形容的吧。虽然思考着死亡,却不能看清死亡全部的面目,但就如同“人生的真谛”一般,值得人终其一生思考与探索,这一过程,已经是收获颇丰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