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朝圣之旅
查看话题 >香港,所有目的地
再度赴香港之前,我就已经想好了发什么朋友圈。
到2016年2月之间,我已经看了很多港片,听了更多的粤语歌,还看了一本香港人写的时尚书。彭浩翔的《人间·小团圆》里曾志伟开车回家,途径一块路牌,写着“所有目的地”,同时画外音在念,“怎么会有一个地方通往所有目的地呢?”

人间·小团圆
粉了一年陈奕迅和梁家辉,我自信已经可以听懂大部分粤语对话,而店员上前介绍时,我只是笨拙的说句“睇吓”,就几近逃走。购物中遇到的尊严敏感和叹为观止,在店员年终业绩激发的殷勤下,都潜下去避而不谈。所以我们处心积虑的想要填满行李箱, 不停地心算多买一件所省下来的钱。然后步行几个街区被某个老字号的叉烧或糖水填满,餍足的返程中也同样在四处寻觅着更大的折扣和自己未来生活中可能会需要的东西。
赴港前耽溺于看《欲望都市》,以为看到了几乎所有爱情与婚姻对于都市独立女性的意义。所以在香港时,以为在纽约。所以在周生生里面,我满脑子都是Carrie在餐桌上对着女友抱怨,“That ring is so not me.”所以在我努力翻译商店名字的时候,我一瞬间明白的不是哪里可以通往我所有的目的地,而是哪里不能。
电影中所有我不在过活的样子,都是未来。
有时候我们以为都市生活中男女的痴怨和个人的忧郁都是大同小异的,迷信在一部电影中可以展现出某种共鸣式的触动,可实际上只有欲望雷同。现实中的进退失据远比一刀两断要多,而困难的是生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失据”的。自以为是恰到好处的惊醒,痛苦之处不在于惊醒,而在于日复一日的未来中对“自以为”的诘问与苛责。因为我们永远无法想象另外一种未来。
我终究还是不知道目的地的,也就没有拍到那个路牌。
比不上去年,住处旁边的大路上,来来回回总在天桥上看见。
那年,我们住在荷里活。
-
Sinmx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11 23:4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