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指责一部电影三观不正时,在指责什么?
近日,有不少电影被观众批评三观不正,或者打着三观的旗号给差评,许多朋友开始纳闷,三观不正究竟是什么鬼?我来简短回答一下。
在文学作品里有一种东西叫三伪艺术,同样也适用于电影,即谎言艺术(来自搜索:具备政治谎言、道德谎言、商业谎言等愚民谎言倾向)、妥协艺术(来自搜索复制:在专制下向强权妥协所出现的无任何倾向,无“我”无态度的空洞内容)、御用艺术(来自搜索复制:官方的,大部分发表在官方渠道)。
前苏联和纳粹都有大量的这三种文学作品出现。我就不再一一举例,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搜索一下。
百科里指出,王国维认为(我查了资料确定百科属实),真正的艺术,就是要摒弃三伪,要以人道主义的精神书写一个平常生命的历史,书写那些卑微的生命的真实历程。那么违反这个规律的,基本就算三观不正了,三伪艺术,必然就是大大的三观不正。
诸君各位可以对号入座一些,比如大业系列,比如那些煽动我们拜金、愚孝的作品、广告。我们身处一个三伪艺术高发的时代,理应时时刻刻保持警惕。
西方人自由,但他们从来不随便说话,而我们没获得真正的自由,却能胡乱在微博讲话、胡乱创造艺术作品。西方的艺术观以及中国近代之前的艺术创造皆不是胡乱的、自由的。人类文艺史是由三观正确的艺术家编纂和走出来的。
简-奥斯汀之所以有历史地位,就是因为在英国拜金年代,她弘扬人的良善,狄更斯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背后,是一个个个体的血肉。莎士比亚高屋建瓴,则向命运和人的渺小发出叩问。你可能背不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字,但你一定知道斯捷潘和卡拉马佐夫兄弟。在启蒙价值上,独裁者加尔文远不如他同时代的对手卡斯特里奥的作品价值高(这个例子存疑,需要细讲才能清楚)。
所以一些文人在世间与他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他们说一些胡话,有一些近乎幼稚、偏执的观点,他们与大众保持距离,才能更好的以人出发,创造出真正的三观正确的艺术来,而浸淫在金钱游戏里的创作者,基本就只能算历史尘埃,影响影响当下的观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