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鋼鋸嶺中給予我個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那位帶領著菜鳥Desmond 熟悉戰地勤務的老戰鬥軍醫Irv,尤其當他出場提到六次在鋼鋸嶺發生的激烈爭奪戰以及自己、Peach以及Desmond將是未來在鋼鋸嶺少數能繼續下場執勤的戰鬥軍醫時,實在很難忽略他經歷過了多少硬仗但依舊會繼續回去火線持續救難。
Irv的真名是Herbert Schechter, 梅爾吉博遜精明地挑選了以色列演員Ori Pfeffer作為呈現這位真實歷史人物,這是符合原本Irv的真實身份。Irv在道斯的印象是一位矮壯的黑捲髮男孩,也是一位虔誠的猶太教信徒,他和道斯都分享了對“遵守安息日”的熱愛和崇敬,他們兩人雖然在宗教信仰觀點上有眾多不同,但不影響兩人持續保持對神學上的論辯,很多時候他們也發現依舊能找到彼此的哲學共通點,使得兩者的友誼更為緊密。在勤務上,兩人雖然都是一起分配到醫療單位,但Irv所擔任的是擔架手,且他和道斯並不是在沖繩一同共事。
在菲律賓的戰役中,Irv有過自願跟隨道斯提著擔架上陣的經歷,在日軍機槍手發現兩人的踪跡並朝其開火時,道斯立刻向Irv下令一起裝死以避免進一步彈雨,道斯還記得Irv一聽到裝死指示就立即倒下以至於道斯誤以為Irv是真的在聽到指令的同時中彈倒斃,總之兩人因此成功躲過了日軍更進一步的攻擊,電影中那段道斯裝死避免日軍巡邏隊清場的場景可能就是取自於他和Irv的經歷。
在奧爾墨克河的戰鬥中,道斯和Irv參與了更多的直接行動。當正要去救援一位中彈士兵的道斯碰上了一位原本因拒絕繼續扛笨重的反坦克火箭筒而即將被軍事審判的懶散中士,該中士向道斯自告奮勇願意和他一起救援那位士兵,兩人匍匐前進好躲避日軍彈雨,當他們終於找到那位士兵時,才發現那位士兵是腳踝中彈,中士火冒三丈於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只為了一個受這麼小傷的士兵實在不值,而道斯心想這小子如果願意,事實上他大可以一路忍痛向前匍匐,至少可以脫離日軍火力殺傷圈求生。道斯日後得知,這位不願意扛火箭筒卻願意冒險救人的中士仍舊上了軍事法庭並被判處監禁,他參與救人的事蹟在法庭隻字未提,這是何等的諷刺。
奧爾墨克河戰區對救護人員來說是十分糟糕的環境,缺乏足夠的掩蔽物使得擔架手和軍醫們必須冒著日軍狙擊火力前行,但由於傷患為數不少且情勢緊急,道斯和Irv也只好硬著頭皮直接上場。很不幸的是,Irv在運送傷患的過程中被狙擊手擊中了背部,擔架瞬間失去平衡,傷患和Irv都同時倒在地上。道斯在對猶太老友進行了初步止血後,先和其他擔架手將原來的傷患送上吉普車,再回頭營救Irv。當好不容易將Irv也送上吉普車時,日軍機槍火力開始向吉普車集火,道斯不得不一手抓著Irv所躺著的擔架好讓它不至於飛出車外。
但Irv再也沒有恢復意識,道斯再也沒法繼續聽到猶太老友誠摯的聲音,曾經和道斯有過交談的鋼鋸嶺製片人Terry Benedict就回憶失去Irv對道斯影響極大,Irv在戰死前就曾和道斯提及如果該是死去的時候一到就沒有任何事物可以阻礙它的進行,Irv相信自己的死是耶和華在掌管著,而同樣的,Irv為何能持續做擔架手也是因著耶和華在掌管他人生的緣故。在Irv死後,道斯更開始抓緊自己與耶穌之間的個人關係,可以說Irv是他十分重要的人生導師。
雖然Irv的實際經歷和電影中呈現完全不同,但可相信的是,Irv如果也在沖繩,他也不會懼怕於日軍的槍火和道斯一起衝鋒陷陣救人。Irv儘管沒有和道斯一起走到那一天,但是他的精神和曾經的神學辯論依舊與道斯同在,相信道斯在沖繩的勇氣也是Irv 一手促成,在道斯的心中,Irv永遠有一個位置存在,這也是梅導故意將原不應該出現在沖繩的Irv錯置時空與道斯一同奔赴火線,還予一位原本默默無名的小擔架手重新在銀幕上現身並成為道斯背後一個個支援並肯定他的勇夫中那特別的其中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