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留在北上广
就是想把这二十几年来,不断对内心看法的总结。
我出生于教师双职工家庭,父母世代都是农民,父亲师范中专毕业后任教,母亲则民办转公办。
父亲年轻时候很暴躁,以至于我十几年来非常害怕他,他会突然因为一件小事暴躁如雷,他是权威的,即使是错误的,也不能反驳。母亲是家里排第七,最小的姑娘,脾气有点任性,也不会做饭,年轻时有点懒,每个周末都是全家人睡到12点,睡眼惺忪地起来煮个面条当午饭,有时候早上起得早,就煮个稀饭吃两顿。
爸爸妈妈很疼我,印象最深就是小时候爸爸花了一个月的工资一百元买了一条银链给我保平安,那时候的爸爸妈妈应该是想把最好的都给我吧。从小,妈妈会教我唱歌,爸爸睡前给我讲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小马过河。
从我小学起,就读于父母的小学,当过班长,每年都三好学生,优秀学生,第一名,我小学三年级就已经自己组织了元旦晚会,设计节目,邀请班主任去课室参加活动。能歌善舞,表演节目,不亦乐乎,很容易就得到了很多同学望洋兴叹的奖励荣誉,我世界仿佛就是为我而成立的。
由于小学的出众,上了初一,音乐老师直接点名让我带队舞蹈队。因为初中也在镇上,老师们互相认识,我一样进了重点班,同样各种荣誉,而读书,似乎不废功夫就可以拿第一名。
说起这段时光,真是我人生中最快乐最幸福的一段时光,我一直在父母的怀抱里长大。没有忧虑,没有不幸,一路顺利,所有人都仰望着你。
当三十岁时我反思,正是这段看似没有忧虑的人生时光,造就了后面的路,当我遇到绊脚石时不知所措,不知道寻求帮助,不知道跟父母说,因为我在父母的眼里,我就是最优秀的,我不能表现出我的不安。
我如愿以偿考上了县城最好的高中,并且是全县第二十一名,进入了重点班里。我从来没想过,高中是这么苦,就连现在三十岁的我看来,那种苦楚仍那么清晰。我是那么的虚荣骄傲,却不得不,败下来了。
我在县城的高中里苦读死读,每天很用心的学习上课整理笔记做作业一心读书,但是我的成绩仍然排三百名左右,全校600名学生。我不知道自己哪里出问题了,不停的总结,可是,仍然没办法改变,我开始灰心又不断自我调整,这个过程,没有跟自己父母沟通过,怕他们担心。
我高一在重点班,高二文理分班,我也留在理科重点班,分科的第一次期中考,我考了47分物理,总分150的卷,我哭了很久,一直很不高兴,一来不知道问题出在哪,二来不知道怎么办,思考良久,我就主动跟班主任说,我想换到政治班里。班主任当时乐开花了,因为没有人拖他后腿,主动帮我联系了政治班里。当时副校长张校长一直很赏析我的语文,找我谈话了,历史老师也关心了我。(我的历史老师周建定后来在深圳二高,获得全国超级教师的称号,开辟了自己的历史公众号,有自己的历史高考学科课程等等)
我把书和桌凳一起搬到了一楼的9班,背后全班同学默默的看着我,替我惋惜,我知道,没有人帮助我,我,只能靠我自己。(虽然是年少时的经历,如今写起来,我仍然充满着悲哀,眼泪不争气的流下来。)
从我调到政治班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我已经没有高中的快乐了。我必须沉淀等待爆发,所以在政治班里,我几乎没有朋友,我每天都很认真的做作业,很害怕错过了高考。尤记得高三那个寒假,为了安心做题留在学校里,课室已锁门,食堂已关,天气寒冷,宿舍也不开放,求着校工帮我留着宿舍,只乞求早上开门给我出去,晚上让我回宿舍睡觉。整栋宿舍楼,是一栋,只有我一个人晚上在宿舍睡,现在回想真是惊悚万分。白天呢,因为课室关门了,我就在饭堂里做试卷,做真题,连续十天,一直到年二十九那个下午,才收拾行李回家过年了。
那时候父母在我看来,仍然是一种权威,他们高高在上。如今在我看来,死坎真是一种错误,我应该去学会跟父母沟通,。这两年里,我等的就是高考,虽然一次次模拟考也不是很满意,但是我却一直坚持,高考完的那个下午,我和林峰还有先平一起走葫芦岭,
还记得那个下午下着毛毛细雨,眼泪已经模糊双眼,我扭过头去,怕他们俩看到我脆弱的一面。
写到这里,写了三十年的故事,这是多么平淡的一个姑娘的故事,没有灾难没有不幸,不过就是小女孩有点内心的痉挛而已。我甚至不敢跟别人说,因为跟别人的不幸相比是多么的不值一提。
天涯有一篇文章寒门再难出贵子。
是的,寒门越来越不容易了。农村的孩子还在懵懵懂懂玩泥沙,城里的孩子已经学钢琴,画画,游泳,篮球,一切的兴趣的爱好都有专业的老师指导,农村的孩子还在为了语数英努力的时候,城里的孩子学奥数,学思维逻辑,研究课题。不要跟我说,城里的孩子没有农村的快乐,你怎么知道城里的孩子会不快乐呢?这个话题不在此文以内。
这都是物质条件的比较。这不是本质上的区别。
我所认为的寒门其实是眼界的短浅。而大多数农村意味着信息的阻塞,眼界的短浅。
以前我就问过父母,为什么一直呆在这个乡村学校,为何不去镇上的重点学校,妈妈回答说都拿一样的工资去重点学校很辛苦的没必要。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因为这个原因,还是没办法调去好学校,实际上,父母,已经在这个小学里呆了26年了。他们每天起床教书,中途下课的时候回家煲个汤,放学,吃饭,晚上备课改作业,看电视,睡觉去了。当然这种日子在我们看来也是无比幸福无比休闲的,做梦都想过这种日子,但是我父母几乎从年轻就开始了这样的生活,造成了他们眼界一直没办法拓展。
原生家庭的眼界,阅历直接影响着孩子。
14岁离开家,去了县城读书,第一次脱离父母,远离教诲,一切都得自我适应,在县城时,我第一次开口是说着乡下话,被同学笑话,后来我不敢报名播音员,不敢报名文学社,就是怕同学笑话,殊不知这些都是我以前的特长所在。
在那个年代,我的父母已经算很用心培养我了:我小学一年级开始分房独自一个人睡,那时候是一排的单间宿舍房,我就是单独一间,外人可随时敲我的房间门。一年级就自己拿着零钱跑去银行开户。一年级就开始大早买全家人的菜,早餐。可以说,我很小就独立了。为什么,到了高中我就开始胆怯了呢?出来工作我反而不能得心应手了。
我第一份实习工作是浦发银行,我也是花了很长时间去适应,学着去跟主管说话,小心翼翼,怕做错事,当时有个同伴,她比我小,父母是广州金融学院的老师,她说话得体,虽然业绩不怎样,但是领导们都很喜欢她。而我,别人一看状态就知道,我就是农村来。
是眼界。父母给予我的帮助其实在初中就完成了,但是我没学会自己去处理事情。我不懂得如何和长辈沟通,上大学才开始坐电梯,坐地铁,工作第一年才坐人生的第一次飞机,去大饭店里吃饭因为不懂得刀叉不足所措,很多事情,是第一次。这种不知所措的感觉,让我畏手畏脚,很不自在。
当年大学毕业,留在惠州,去深圳,爸爸给我的建议让我去大城市里见识下,然后就拉着一个行李箱,箱子里有几套廉价的衣服,从2300元的工资做起,在这家公司呆了6年。
这几年这么辛苦,真的不知道为什么要留在深圳。
真的,不知道。
现在我懂了。
自从我成为一位母亲,在孩子飞速成长的同时,不断的去思考如何做一位母亲,引导他,教育他。怕他走自己的弯路,又怕自己的言行不当影响着孩子,在教育的同时,不断自律修行。
即使仍然在大城市挣扎,没有钱,也不要穷了思想。思想一穷,穷的不是自己,是连同后代。
如今,留在深圳了,即使每天奔波于家庭工作两点一线,我的后代终于不用像我这样奔波,他们可以在大城市里读书,学习,成长,享受这里的资源,不需要再像我这样,他们可以更加轻松的生活在此地。
如果他们够努力,后后代就扎根了。
我出生于教师双职工家庭,父母世代都是农民,父亲师范中专毕业后任教,母亲则民办转公办。
父亲年轻时候很暴躁,以至于我十几年来非常害怕他,他会突然因为一件小事暴躁如雷,他是权威的,即使是错误的,也不能反驳。母亲是家里排第七,最小的姑娘,脾气有点任性,也不会做饭,年轻时有点懒,每个周末都是全家人睡到12点,睡眼惺忪地起来煮个面条当午饭,有时候早上起得早,就煮个稀饭吃两顿。
爸爸妈妈很疼我,印象最深就是小时候爸爸花了一个月的工资一百元买了一条银链给我保平安,那时候的爸爸妈妈应该是想把最好的都给我吧。从小,妈妈会教我唱歌,爸爸睡前给我讲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小马过河。
从我小学起,就读于父母的小学,当过班长,每年都三好学生,优秀学生,第一名,我小学三年级就已经自己组织了元旦晚会,设计节目,邀请班主任去课室参加活动。能歌善舞,表演节目,不亦乐乎,很容易就得到了很多同学望洋兴叹的奖励荣誉,我世界仿佛就是为我而成立的。
由于小学的出众,上了初一,音乐老师直接点名让我带队舞蹈队。因为初中也在镇上,老师们互相认识,我一样进了重点班,同样各种荣誉,而读书,似乎不废功夫就可以拿第一名。
说起这段时光,真是我人生中最快乐最幸福的一段时光,我一直在父母的怀抱里长大。没有忧虑,没有不幸,一路顺利,所有人都仰望着你。
当三十岁时我反思,正是这段看似没有忧虑的人生时光,造就了后面的路,当我遇到绊脚石时不知所措,不知道寻求帮助,不知道跟父母说,因为我在父母的眼里,我就是最优秀的,我不能表现出我的不安。
我如愿以偿考上了县城最好的高中,并且是全县第二十一名,进入了重点班里。我从来没想过,高中是这么苦,就连现在三十岁的我看来,那种苦楚仍那么清晰。我是那么的虚荣骄傲,却不得不,败下来了。
我在县城的高中里苦读死读,每天很用心的学习上课整理笔记做作业一心读书,但是我的成绩仍然排三百名左右,全校600名学生。我不知道自己哪里出问题了,不停的总结,可是,仍然没办法改变,我开始灰心又不断自我调整,这个过程,没有跟自己父母沟通过,怕他们担心。
我高一在重点班,高二文理分班,我也留在理科重点班,分科的第一次期中考,我考了47分物理,总分150的卷,我哭了很久,一直很不高兴,一来不知道问题出在哪,二来不知道怎么办,思考良久,我就主动跟班主任说,我想换到政治班里。班主任当时乐开花了,因为没有人拖他后腿,主动帮我联系了政治班里。当时副校长张校长一直很赏析我的语文,找我谈话了,历史老师也关心了我。(我的历史老师周建定后来在深圳二高,获得全国超级教师的称号,开辟了自己的历史公众号,有自己的历史高考学科课程等等)
我把书和桌凳一起搬到了一楼的9班,背后全班同学默默的看着我,替我惋惜,我知道,没有人帮助我,我,只能靠我自己。(虽然是年少时的经历,如今写起来,我仍然充满着悲哀,眼泪不争气的流下来。)
从我调到政治班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我已经没有高中的快乐了。我必须沉淀等待爆发,所以在政治班里,我几乎没有朋友,我每天都很认真的做作业,很害怕错过了高考。尤记得高三那个寒假,为了安心做题留在学校里,课室已锁门,食堂已关,天气寒冷,宿舍也不开放,求着校工帮我留着宿舍,只乞求早上开门给我出去,晚上让我回宿舍睡觉。整栋宿舍楼,是一栋,只有我一个人晚上在宿舍睡,现在回想真是惊悚万分。白天呢,因为课室关门了,我就在饭堂里做试卷,做真题,连续十天,一直到年二十九那个下午,才收拾行李回家过年了。
那时候父母在我看来,仍然是一种权威,他们高高在上。如今在我看来,死坎真是一种错误,我应该去学会跟父母沟通,。这两年里,我等的就是高考,虽然一次次模拟考也不是很满意,但是我却一直坚持,高考完的那个下午,我和林峰还有先平一起走葫芦岭,
还记得那个下午下着毛毛细雨,眼泪已经模糊双眼,我扭过头去,怕他们俩看到我脆弱的一面。
写到这里,写了三十年的故事,这是多么平淡的一个姑娘的故事,没有灾难没有不幸,不过就是小女孩有点内心的痉挛而已。我甚至不敢跟别人说,因为跟别人的不幸相比是多么的不值一提。
天涯有一篇文章寒门再难出贵子。
是的,寒门越来越不容易了。农村的孩子还在懵懵懂懂玩泥沙,城里的孩子已经学钢琴,画画,游泳,篮球,一切的兴趣的爱好都有专业的老师指导,农村的孩子还在为了语数英努力的时候,城里的孩子学奥数,学思维逻辑,研究课题。不要跟我说,城里的孩子没有农村的快乐,你怎么知道城里的孩子会不快乐呢?这个话题不在此文以内。
这都是物质条件的比较。这不是本质上的区别。
我所认为的寒门其实是眼界的短浅。而大多数农村意味着信息的阻塞,眼界的短浅。
以前我就问过父母,为什么一直呆在这个乡村学校,为何不去镇上的重点学校,妈妈回答说都拿一样的工资去重点学校很辛苦的没必要。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因为这个原因,还是没办法调去好学校,实际上,父母,已经在这个小学里呆了26年了。他们每天起床教书,中途下课的时候回家煲个汤,放学,吃饭,晚上备课改作业,看电视,睡觉去了。当然这种日子在我们看来也是无比幸福无比休闲的,做梦都想过这种日子,但是我父母几乎从年轻就开始了这样的生活,造成了他们眼界一直没办法拓展。
原生家庭的眼界,阅历直接影响着孩子。
14岁离开家,去了县城读书,第一次脱离父母,远离教诲,一切都得自我适应,在县城时,我第一次开口是说着乡下话,被同学笑话,后来我不敢报名播音员,不敢报名文学社,就是怕同学笑话,殊不知这些都是我以前的特长所在。
在那个年代,我的父母已经算很用心培养我了:我小学一年级开始分房独自一个人睡,那时候是一排的单间宿舍房,我就是单独一间,外人可随时敲我的房间门。一年级就自己拿着零钱跑去银行开户。一年级就开始大早买全家人的菜,早餐。可以说,我很小就独立了。为什么,到了高中我就开始胆怯了呢?出来工作我反而不能得心应手了。
我第一份实习工作是浦发银行,我也是花了很长时间去适应,学着去跟主管说话,小心翼翼,怕做错事,当时有个同伴,她比我小,父母是广州金融学院的老师,她说话得体,虽然业绩不怎样,但是领导们都很喜欢她。而我,别人一看状态就知道,我就是农村来。
是眼界。父母给予我的帮助其实在初中就完成了,但是我没学会自己去处理事情。我不懂得如何和长辈沟通,上大学才开始坐电梯,坐地铁,工作第一年才坐人生的第一次飞机,去大饭店里吃饭因为不懂得刀叉不足所措,很多事情,是第一次。这种不知所措的感觉,让我畏手畏脚,很不自在。
当年大学毕业,留在惠州,去深圳,爸爸给我的建议让我去大城市里见识下,然后就拉着一个行李箱,箱子里有几套廉价的衣服,从2300元的工资做起,在这家公司呆了6年。
这几年这么辛苦,真的不知道为什么要留在深圳。
真的,不知道。
现在我懂了。
自从我成为一位母亲,在孩子飞速成长的同时,不断的去思考如何做一位母亲,引导他,教育他。怕他走自己的弯路,又怕自己的言行不当影响着孩子,在教育的同时,不断自律修行。
即使仍然在大城市挣扎,没有钱,也不要穷了思想。思想一穷,穷的不是自己,是连同后代。
如今,留在深圳了,即使每天奔波于家庭工作两点一线,我的后代终于不用像我这样奔波,他们可以在大城市里读书,学习,成长,享受这里的资源,不需要再像我这样,他们可以更加轻松的生活在此地。
如果他们够努力,后后代就扎根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