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知道东山岛岩雅村的美却不知道......
苏峰山为东山县第一高峰,俗称“苏尖”,宋朝之前名“东山”,这也是当今东山县名称之由来。山峰常有白云遮盖峰顶,时人称之为“苏峰戴笠”,并号称之“苏柱擎天”,为东山外八景之一,明巡海道蔡潮称此山为漳郡第一文峰。
苏峰东面,明朝时只有一寺庙,名为“苏峰岩”,传说宋帝昺南逃时,随军校尉张昱懼难隐居于此。明朝初,梧龙村三世祖岩隐公于此拜张士贤为师,隐读三年,研孔孟参易经,著《棠棣之花》一书,影响颇广。
清廪生林清音(即为闽南地区著名的“乌鸡秀”)即将此书传授其得意门生黄开泰(诏安梅岭高坑村人氏,道光乙巳科进士),惜此书与另外的《苏峰奇景》一书同在“义兴会(小刀会分支)”兹事中被焚。
明朝天启年间,梧龙村林氏八世祖和义到此放羊并暂住在苏峰岩,后梧龙九世祖希周公于此开基建村,因四周遍生野竹,所以村名为“竹村”,现在岩雅村周边亦可发现些许小竹林。
后与张姓争斗剧烈,并发生械斗,后上诉至漳潮巡检司处,梧龙村老族长据理力争,并经参将陈一鸣勘查呈报,确有在岩雅村发现立一石碑,文为:“乾隆二年林斋公承接张斋公苏峰佛母庙为界”,证据确凿,上司遂判此山海地权永属林姓所有,外姓无权争夺。经此获胜后改村名为“岩雅”,俗称“岩仔”。
岩仔林氏祖祠“申锡堂”建于清乾隆八年,繁行至今连同散居在冬古等地的已有六七百人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还有众多人口居住,并设有小学以利教育后代,后人口不断搬迁,生源逐减,“校长兼敲钟”,随后自然停办。前些年,因交通等原因现村民基本外迁至冬古一带,几百多人口的村落只剩二十余名老人固守家园。
时过境迁,昔日封闭的小村也渐为人知,几年前台湾偶像剧《爱呀哎呀,我愿意》在此取景拍摄,岩雅村首次“触电入镜”。如今东山岛生态环岛公路苏峰山段建成通车,沥青路面、步行道、观景台等配套设施逐渐完善,“天堑变通途”,昔日宁静的村落也渐渐地多了些人气。
据悉,东山县有关部门正积极招商引资,拟在此建设高端度假景区,致力开发素有“十八景”之称的苏峰山,岩雅古村与苏峰山正逐渐卸下隐秘的外衣而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激活出古老而又青春的活力,这一“世外桃源”也将走向新的发展的春天。
来源:东山岛
图|barnett
文|近荷堂
![]() |
苏峰东面,明朝时只有一寺庙,名为“苏峰岩”,传说宋帝昺南逃时,随军校尉张昱懼难隐居于此。明朝初,梧龙村三世祖岩隐公于此拜张士贤为师,隐读三年,研孔孟参易经,著《棠棣之花》一书,影响颇广。
![]() |
清廪生林清音(即为闽南地区著名的“乌鸡秀”)即将此书传授其得意门生黄开泰(诏安梅岭高坑村人氏,道光乙巳科进士),惜此书与另外的《苏峰奇景》一书同在“义兴会(小刀会分支)”兹事中被焚。
![]() |
明朝天启年间,梧龙村林氏八世祖和义到此放羊并暂住在苏峰岩,后梧龙九世祖希周公于此开基建村,因四周遍生野竹,所以村名为“竹村”,现在岩雅村周边亦可发现些许小竹林。
![]() |
后与张姓争斗剧烈,并发生械斗,后上诉至漳潮巡检司处,梧龙村老族长据理力争,并经参将陈一鸣勘查呈报,确有在岩雅村发现立一石碑,文为:“乾隆二年林斋公承接张斋公苏峰佛母庙为界”,证据确凿,上司遂判此山海地权永属林姓所有,外姓无权争夺。经此获胜后改村名为“岩雅”,俗称“岩仔”。
![]() |
岩仔林氏祖祠“申锡堂”建于清乾隆八年,繁行至今连同散居在冬古等地的已有六七百人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还有众多人口居住,并设有小学以利教育后代,后人口不断搬迁,生源逐减,“校长兼敲钟”,随后自然停办。前些年,因交通等原因现村民基本外迁至冬古一带,几百多人口的村落只剩二十余名老人固守家园。
![]() |
时过境迁,昔日封闭的小村也渐为人知,几年前台湾偶像剧《爱呀哎呀,我愿意》在此取景拍摄,岩雅村首次“触电入镜”。如今东山岛生态环岛公路苏峰山段建成通车,沥青路面、步行道、观景台等配套设施逐渐完善,“天堑变通途”,昔日宁静的村落也渐渐地多了些人气。
![]() |
![]() |
据悉,东山县有关部门正积极招商引资,拟在此建设高端度假景区,致力开发素有“十八景”之称的苏峰山,岩雅古村与苏峰山正逐渐卸下隐秘的外衣而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激活出古老而又青春的活力,这一“世外桃源”也将走向新的发展的春天。
来源:东山岛
图|barnett
文|近荷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