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
人从出生那天开始,被自然的和谐所抛弃,来到这个世界上,对未来除了死亡外,一无所知。人由于生的未知,死的必然,因此天然地感受到孤独。消除孤独感是人类基本的生存需要。 人类寻找不同的方式消除孤独感。首先是纵欲,例如吸毒,酗酒。其次是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来实现与物结合,例如绘画,雕刻,发明和创造。没有生育能力的男性尤其倾向于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来创造思想,以补偿无法创造生命的缺憾。最后则是通过爱情来实现与人的结合。 纵欲仅仅短暂有效,部分人通过创造性地劳动来摆脱孤独感。从长远来看,通过产生爱情来与他人结合,是大多数人摆脱孤独感的终极答案。 可以说,爱即生命的意义。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人们希望拥有爱情。爱情不是由命运所决定。爱情作为一种能力并非是天生拥有的。人无法仅仅依靠在婚姻市场上受欢迎的特质就能收获完美的爱情。男子英俊、勇敢、有风度,女子美丽、温婉、有气质,会具有吸引异性的优势,却不是获得理想爱情的保证。 爱情与绘画、雕刻和演奏乐器一样,同样是一门艺术。和其他的艺术一样,掌握爱情这门艺术需要刻苦的练习,需要付出爱,需要承受挫折和痛苦,才能在分享爱的同时唤起他人身上的爱情,在与他人的结合中消除孤独感,获得救赎、平和与幸福。 要掌握爱的艺术,首先要认识爱情。 爱情包括父母之爱,两性之爱,博爱,自爱,和信神者对神的爱。 母爱是无条件的,母亲因为我是我而爱我。父爱是有条件的,父亲选择最肖的儿子作为继承人——谁比较像父亲,谁才可以成为继承人。母亲代表感性和直觉。父亲代表理性和纪律。一个人通过在出生到成长的过程中接受父母之爱,最终达到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人格高度。拥有健康的父母之爱,是拥有健全的人格的基石。 两性之爱是最具灵性、最神秘、最强烈的一种爱情。正因为如此,两性之爱最能使两个人在心灵和身体的结合中消除孤独感,实现与世界的同一。自古以来,两性之爱被无数诗歌戏剧所传唱和演绎。
自爱不是利己。利己者恰恰是因为无法爱自己,而不得不用物质上的占有来满足自己,填补孤独感。一个爱他人的人必定爱自己,因为具有爱的能力的人会爱人类这个整体,而自己作为人类的个体之一也是自己爱情的对象之一。 可是,如果不能掌握爱的艺术,往往不能收获理想的爱情。没有一项冒险如爱情那样,会以无比巨大的希望开始,又以如此高的概率在分手和心碎中终结。 如何才能掌握爱的艺术呢?这不会有简单的答案,爱情需要每个人通过实践自己独特的人生来实现。有关学习爱的能力,能够讨论的仅仅是掌握爱的艺术所需具备的条件。 爱情作为一门艺术,掌握它要满足掌握一般艺术所需的条件。 要实践一门艺术,要有纪律,要领会有益身心的行为必然会带来长远的舒适与和谐,要让纪律成为自我意识的体现。要集中,以专注的态度做每一件事,保持内在的积极性。要有耐心,付出超越爱好之上的练习。 除需满足学习一般艺术的共性之外,掌握爱的艺术,还需满足其特殊的条件。 要获得爱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克服自恋。自恋倾向是一种态度,自恋的人体验到的现实是被自己的贪婪和恐惧所扭曲的世界。自恋的反面是客观性。我们每个人对世界都有一个非客观的图像,一个被我们的自恋所扭曲的图像。客观性是例外,而不同程度的自恋是常规。贪婪和恐惧源于空虚和孤独感。要放下贪婪和恐惧,以更客观的态度对待世界,才能活出生命力。 要掌握爱的能力,必须具有信仰。爱的能力取决于我们本身的成熟程度,以及我们同世界,同他人,同自己能否发展处一种创造性的倾向。信仰是真正的友谊或爱情不可缺少的特点。相信一个人,信仰一份爱情,意味着了解对方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真实性和稳定性。同时,也意味着相信对方人格发展的可能性。 培养信仰需要勇气,不畏挫折,失败和痛苦。要抛弃自己的贪婪和恐惧。要相信自己能够获得内在的充实。爱一个人既要献出自己,而不期望得到回报,同时又相信自己的爱一定能唤起对方的爱。 要获得爱的能力,必须具有生命力,并将这种生命力与所爱的人分享。有生命力的人具有内在的积极性,专注地做每一件事,自己的行为是自己意志的体现。有生命力的人具有创造性,能够探索这个多彩的世界,实践充实的生活,创造物品,创造思想,并在与他人交流时碰撞出火花,产生真诚与喜悦的情绪。
爱不是一种消极的冲动情绪,而是积极追求被爱者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基础是人的爱的能力。这种追求有时候会要求施爱者希望所爱的人离开自己。例如,真正爱孩子的母亲应该促成孩子在羽翼丰满后独立生活。又比如,一个人如果无法唤起被爱者的喜悦和爱情,应当选择离开或者转而寻求友谊,而不是反复纠缠。
人人都希望被爱,却少有人关注应该如何去爱他人。一个人能够开始思考和实践怎样获得爱的能力并给所爱之人带来幸福,这本身便是一种进步了。 此文献给与我一同实践爱的艺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