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叠加的力量:票据的成长历程
中国票据已经存在近一二百年的历史,早在清代中叶在中国山西就出现了晋商票号。晋商票号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金融史上具有真正意义规范的最早的票据金融机构的诞生。近年来,票据作为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票据业务也随之成为金融界关注的对象。
票据能发展至今,并能成立票交所,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
票据的成长历程:
1、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飞钱”。“飞钱”的汇兑方式一方面减低了铜钱的需求,缓和钱币的不足,同时也减轻了携带大量钱币的不便。这是早期票据的雏形。
2、晋商票号。票号也称票庄、汇号或汇兑庄。是清代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的信用机构。早期以承担汇兑业务为主,到了清初又增加了存款服务,在中国古代发挥着类似于中国现代银行的作用。后来由于经营活动的需要,为了解决资本周转慢、资金不足等问题,而需要向社会借贷。随着商业贸易的扩大,商人依靠镖局运现已经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求,于是以经营汇兑为主的票号自然应运而生了。
3、汇票种类百花齐放。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汇票的种类开始多起来:定额汇票(金额固定)、“即填式”汇票、在战火中诞生的“特种信汇”、中朝特种汇票。由于当时的汇票流动次数少(仅一次),使用时间短(有的仅几天),验付后即入银行账号票据库,因此承兑汇是对我国金融业发展历史的一种记载形式。
4、中国票据市场的崛起。
30年代以后,旧中国的票据业务开始逐渐与国际接轨。西式的银行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票据概念引入旧中国。而本土钱庄的存在使得大量的“庄票”在上海形成了资金的流转。在1936年,旧中国推出“银行票据承兑所”正式把现代意义的票据业务推向市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本土崛起一批商业银行并把票据贴现作为资产业务,这是人民银行当时在上海所奠定的工作基础的继承。直到1996年,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立法文件生效,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此后票据在中国开始得到迅速发展。
5、21世纪——中国票据的繁荣。
2000年11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中国工商银行设立票据营业部,新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票据专营机构在上海诞生。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国际上商业银行经营票据业务的理念大量传入中国。国内大的企业家开始使用闲置资本投资票据,于是,票据在中国迅猛发展拥有了更多渠道。 1996年以来,票据市场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到2001年票据市场的交易额已经突破10000亿元。不仅为众多的企业舒解了短期融资的困难,也为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提供了重要通道。截至2001年底,中国票据市场交易额为31169亿人民币,而美国1994年票据市场的交易额就达已到了6250亿美元,所以中国的票据市场还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6、走进电子票据时代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电子化水平不断提高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在银行票据业务方面,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电子化,安全性和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2008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组织建设电子商业汇票系统,6月正式立项。2009年10月28号由中国人民银行建设并管理的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正式建成运行,中国票据市场由此迈入电子化时代。经过不懈的努力,2016年12月8日,上海票据交易所正式成立。票交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票据电子化交易迈出实质性步伐。 同时,一方面将推动票据市场朝着更加透明高效的方向发展,防范票据市场风险;另一方面也将在完善中央银行金融调控、改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时至今日,随着电子票据的快速发展、融资性票据的合法化和票交所纸票电子化运作,低效率、高成本、多风险的纸质票据将逐步退出票据市场,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给票据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同时也是国家政策扶持带来的硕果。虽然目前的中国票据市场,就发展程度来说,仍处于初创阶段,规模上远不如证券市场、借贷市场,但是,在与时俱进,加大力度改革的的背景下,票据市场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指日可待!
票据能发展至今,并能成立票交所,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
票据的成长历程:
1、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飞钱”。“飞钱”的汇兑方式一方面减低了铜钱的需求,缓和钱币的不足,同时也减轻了携带大量钱币的不便。这是早期票据的雏形。
2、晋商票号。票号也称票庄、汇号或汇兑庄。是清代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的信用机构。早期以承担汇兑业务为主,到了清初又增加了存款服务,在中国古代发挥着类似于中国现代银行的作用。后来由于经营活动的需要,为了解决资本周转慢、资金不足等问题,而需要向社会借贷。随着商业贸易的扩大,商人依靠镖局运现已经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求,于是以经营汇兑为主的票号自然应运而生了。
3、汇票种类百花齐放。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汇票的种类开始多起来:定额汇票(金额固定)、“即填式”汇票、在战火中诞生的“特种信汇”、中朝特种汇票。由于当时的汇票流动次数少(仅一次),使用时间短(有的仅几天),验付后即入银行账号票据库,因此承兑汇是对我国金融业发展历史的一种记载形式。
4、中国票据市场的崛起。
30年代以后,旧中国的票据业务开始逐渐与国际接轨。西式的银行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票据概念引入旧中国。而本土钱庄的存在使得大量的“庄票”在上海形成了资金的流转。在1936年,旧中国推出“银行票据承兑所”正式把现代意义的票据业务推向市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本土崛起一批商业银行并把票据贴现作为资产业务,这是人民银行当时在上海所奠定的工作基础的继承。直到1996年,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立法文件生效,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此后票据在中国开始得到迅速发展。
5、21世纪——中国票据的繁荣。
2000年11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中国工商银行设立票据营业部,新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票据专营机构在上海诞生。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国际上商业银行经营票据业务的理念大量传入中国。国内大的企业家开始使用闲置资本投资票据,于是,票据在中国迅猛发展拥有了更多渠道。 1996年以来,票据市场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到2001年票据市场的交易额已经突破10000亿元。不仅为众多的企业舒解了短期融资的困难,也为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提供了重要通道。截至2001年底,中国票据市场交易额为31169亿人民币,而美国1994年票据市场的交易额就达已到了6250亿美元,所以中国的票据市场还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6、走进电子票据时代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电子化水平不断提高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在银行票据业务方面,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电子化,安全性和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2008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组织建设电子商业汇票系统,6月正式立项。2009年10月28号由中国人民银行建设并管理的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正式建成运行,中国票据市场由此迈入电子化时代。经过不懈的努力,2016年12月8日,上海票据交易所正式成立。票交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票据电子化交易迈出实质性步伐。 同时,一方面将推动票据市场朝着更加透明高效的方向发展,防范票据市场风险;另一方面也将在完善中央银行金融调控、改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时至今日,随着电子票据的快速发展、融资性票据的合法化和票交所纸票电子化运作,低效率、高成本、多风险的纸质票据将逐步退出票据市场,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给票据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同时也是国家政策扶持带来的硕果。虽然目前的中国票据市场,就发展程度来说,仍处于初创阶段,规模上远不如证券市场、借贷市场,但是,在与时俱进,加大力度改革的的背景下,票据市场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指日可待!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