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生活
进入节日回故乡的倒计时,很想吃我们山东的搽青子、蟹酱豆腐、炒面、鱼冻,很想去学生时期经过的小径走一走,看看河边的垂柳在不在,重温一下河面滑冰的刺激,感受农家市集的热闹嘈杂,目睹鱼港织女的风采。因为是人工劳作,日子很慢,慢得仿佛连太阳都舍不得落山。
先说一下我们山东的几样风俗小吃,搽青子,俗名叫渣饭或澄沫子,以黄豆、萝卜缨、野菜、地瓜、秧子等为主料,加大豆糊或豆面或豆腐渣熬制,味嫩清淡,以蟹酱或虾酱做蘸料尤佳。过去物资匮乏,科技不发达,每年一到入冬的季节,能吃的菜也只有大葱大蒜、白萝卜、大白菜、黄豆芽、干辣椒,萝卜白菜各买上一卡车,窖在自家院中挖的坑里,可以吃到来年的春末。若问就这几种菜会不会吃腻,我要说,你米饭馒头会吃腻吗?不会的,我们东部沿海小渔镇,在休渔期都会备下很多的干海鲜和腌制的小鱼,每天可以不重样地放入这几种素菜中,配以传统的黄豆酱,美味得很。再次说回青子,它承载了几代人的味蕾,也幸运地路过我的童年,姥爷到了晚年,牙齿基本掉光,完全靠着青子度过了余生,离家多年,一夜梦归,是青子让我想起了家乡的人和事。如今已不见了人力拉的石磨,混以人工添加剂的青子,也不会有当年的味道,这是进步的代价,是记忆的更迭。就像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表达地那样,智人时代是人类最幸福的时代,没有激烈的纷争,没有伪装的压抑,没有患得患失地忧愁,没有雾霾,有的是大自然的恩赐,有的是知足常乐的心境,有的是对快感的执着追求。当然,历史是用来回忆的,文明是无法停滞的,不然哪有机器人女友的贴心陪伴呢?好想拥有一家自己的收纳店,要足够大,大到能装下所有的传统和记忆。接着谈小吃,蟹酱豆腐,不是用蟹酱做的豆腐,是卤水做出来老豆腐,配上小水蟹子剁成的酱,辣椒一定要用家里自然晾晒的朝天红,也有渔民喜欢用虾子剁成的酱,我觉得没有蟹子味正味香,因为蟹子即使臭了也一样好吃。炒面,因做工简单便捷,有面有锅的地方,还是想吃就可以吃到的,童年时期,冬天特别冷,北风吹得人牙齿咯咯的响,节假日和周末的早晨是不想起床的,任凭公鸡伯伯喊破了嗓子,太阳公公映红了窗帘,就想赖着那一丝的温存直到中午,早饭如何解决呢?用热水冲炒面和糖,拌成热干面的程度,剥开一个土鸡蛋,满满的幸福感。我喜欢吃炒得很红很老的面,远远地就有一股浓香味,那时候嫌弃炒面土气,如今吃上一次也实属奢侈,因为炒面的过程是漫长的,要不停的用小火在锅里翻炒,煤气灶哪受得了这个慢,一定要用砖炉子。鱼冻,顾名思义就是把做好的鱼冻起来,那个汤结成冰冻的模样,正宗的鱼冻是选用老鼠鱼肉,学名驼背鲈,配上生姜大蒜、花生、豆瓣酱、辣椒等,放在院外,自然结冻,一盆可以吃上个把月,一家人烤着暖暖的火炉,吃着冰霜的鱼冻,滑滑地流过你的味蕾,神清气爽也不为过。我们山东东部沿海还有一道传统的冬菜,就是炒黄豆芽。选用金秋时节收割的新鲜黄豆,剥开晾干,放在大盆里加满水,把盆口用厚实的棉被盖紧,一个周左右,香嫩的豆芽就冒出来了,用这种小豆芽做汤,配虾皮炒了吃,都是不错的。我在写吃的过程中,脑海里翻过无数个老屋的画面,略过无数个奶奶忙碌的背影,终于明白了,想念的不仅仅是家乡的吃,想念的是家乡的事和情。
过去家乡的慢,是慢到了每一条街每一条道,是慢到了人们的骨子里去。放学后,约着三五同学,压着石子小路,聊着同学和老师们的八卦,连杨柳都笑弯了腰,那时只需要把老师布置的课程作业做完了就可以自由地玩了,不用上兴趣班,不用培优,大家的情况都一样,也不存在着比较,压力也是有的,因为考试要排名次,要根据名次选座位,选班干部,相比,现在孩子们的选择多多了,可以发现自己更多地潜能。小孩子的世界总是纯真的,压力也是一时的,欢乐是不停的,脚步慢下来之后,才会发现心灵的美好。一部《射雕英雄传》看了复播再复播,仅收的两个台反复播,反复看,也总是会感动,黄蓉郭靖,杨康穆念慈,成了小伙伴们课后的谈资,我们甚至连动画中的人物也不放过,有位女生为流川枫写了满满的一箱信,数本日记,却是无法发出的,是永远的,我想她是幸福的,她找到了倾诉的对象,找到了感情的宣泄,待到年老时,光是看着这些泛黄的封面,也会感动到不已,青春可不就是要这么感性,这么无辑吗?我有个小小的期求,要给我的孩子讲述信的故事,带领她学会用纸和笔表达心中的情感,这个慢是时光镌刻的印记,是现在的电脑手机PAD无法企及的。每次回家都忍不住回头望望老宅邻居的大门,虽然门高森地,声小寂静,总期望能看到儿时熟悉的街道,熟悉的乡人,熟悉的氛围。小的时候,每个家庭都不富裕,也缺少了对比和妒忌,院子都用很矮的篱笆围起来,不是防小偷,是方便南瓜、牵牛花等攀爬,为了给小孩子洗澡遮羞。渔忙季节过后,男人们抽旱烟、修补渔具,女人们相约街头织毛衣、织渔网、唠家常,日子在人们愉快的笑声中悄悄地划过了,直到日落西山,方肯回家,年复一年,陪伴了我的整个小学阶段,不知从何时起,墙高了,人少了,笑没了。
以前没有洗衣机,洗衣服占用了女人们不少的时间,家乡有几条小河,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女人们都会端着盆到河边洗衣,湿搓打冲,几个步骤下来会耗用半天的时间,衣服的干净程度也是现在的洗衣机不能比的。玩水是小孩子的天性,与其说是我勤快着洗衣服,不如说是趁机玩水去了,用鹅卵石堆房子,相比积木房子,也别有情致吧,有时候不小心滑下水,也更得其乐,水不深,刚好没脚脖,赶上深冬,可不是美的经历,非麻木不可,那时候没有这么多汽车、工厂、暖气,没有雾霾,连气温都比现在低几个八度,想来,一阵冷气侵入,哆嗦一下,发现现在已经21世纪了,朝鲜都有了核武器,我们空气差点怎么了?
“夜深知雪骤,时闻折竹声”,清晨,我在油条豆腐的叫卖声中醒来,望着满手织网的折痕,满足快乐地迎接新的黎明!
**喜欢我有点文艺的文章,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落夕(luoxilena)**
先说一下我们山东的几样风俗小吃,搽青子,俗名叫渣饭或澄沫子,以黄豆、萝卜缨、野菜、地瓜、秧子等为主料,加大豆糊或豆面或豆腐渣熬制,味嫩清淡,以蟹酱或虾酱做蘸料尤佳。过去物资匮乏,科技不发达,每年一到入冬的季节,能吃的菜也只有大葱大蒜、白萝卜、大白菜、黄豆芽、干辣椒,萝卜白菜各买上一卡车,窖在自家院中挖的坑里,可以吃到来年的春末。若问就这几种菜会不会吃腻,我要说,你米饭馒头会吃腻吗?不会的,我们东部沿海小渔镇,在休渔期都会备下很多的干海鲜和腌制的小鱼,每天可以不重样地放入这几种素菜中,配以传统的黄豆酱,美味得很。再次说回青子,它承载了几代人的味蕾,也幸运地路过我的童年,姥爷到了晚年,牙齿基本掉光,完全靠着青子度过了余生,离家多年,一夜梦归,是青子让我想起了家乡的人和事。如今已不见了人力拉的石磨,混以人工添加剂的青子,也不会有当年的味道,这是进步的代价,是记忆的更迭。就像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表达地那样,智人时代是人类最幸福的时代,没有激烈的纷争,没有伪装的压抑,没有患得患失地忧愁,没有雾霾,有的是大自然的恩赐,有的是知足常乐的心境,有的是对快感的执着追求。当然,历史是用来回忆的,文明是无法停滞的,不然哪有机器人女友的贴心陪伴呢?好想拥有一家自己的收纳店,要足够大,大到能装下所有的传统和记忆。接着谈小吃,蟹酱豆腐,不是用蟹酱做的豆腐,是卤水做出来老豆腐,配上小水蟹子剁成的酱,辣椒一定要用家里自然晾晒的朝天红,也有渔民喜欢用虾子剁成的酱,我觉得没有蟹子味正味香,因为蟹子即使臭了也一样好吃。炒面,因做工简单便捷,有面有锅的地方,还是想吃就可以吃到的,童年时期,冬天特别冷,北风吹得人牙齿咯咯的响,节假日和周末的早晨是不想起床的,任凭公鸡伯伯喊破了嗓子,太阳公公映红了窗帘,就想赖着那一丝的温存直到中午,早饭如何解决呢?用热水冲炒面和糖,拌成热干面的程度,剥开一个土鸡蛋,满满的幸福感。我喜欢吃炒得很红很老的面,远远地就有一股浓香味,那时候嫌弃炒面土气,如今吃上一次也实属奢侈,因为炒面的过程是漫长的,要不停的用小火在锅里翻炒,煤气灶哪受得了这个慢,一定要用砖炉子。鱼冻,顾名思义就是把做好的鱼冻起来,那个汤结成冰冻的模样,正宗的鱼冻是选用老鼠鱼肉,学名驼背鲈,配上生姜大蒜、花生、豆瓣酱、辣椒等,放在院外,自然结冻,一盆可以吃上个把月,一家人烤着暖暖的火炉,吃着冰霜的鱼冻,滑滑地流过你的味蕾,神清气爽也不为过。我们山东东部沿海还有一道传统的冬菜,就是炒黄豆芽。选用金秋时节收割的新鲜黄豆,剥开晾干,放在大盆里加满水,把盆口用厚实的棉被盖紧,一个周左右,香嫩的豆芽就冒出来了,用这种小豆芽做汤,配虾皮炒了吃,都是不错的。我在写吃的过程中,脑海里翻过无数个老屋的画面,略过无数个奶奶忙碌的背影,终于明白了,想念的不仅仅是家乡的吃,想念的是家乡的事和情。
过去家乡的慢,是慢到了每一条街每一条道,是慢到了人们的骨子里去。放学后,约着三五同学,压着石子小路,聊着同学和老师们的八卦,连杨柳都笑弯了腰,那时只需要把老师布置的课程作业做完了就可以自由地玩了,不用上兴趣班,不用培优,大家的情况都一样,也不存在着比较,压力也是有的,因为考试要排名次,要根据名次选座位,选班干部,相比,现在孩子们的选择多多了,可以发现自己更多地潜能。小孩子的世界总是纯真的,压力也是一时的,欢乐是不停的,脚步慢下来之后,才会发现心灵的美好。一部《射雕英雄传》看了复播再复播,仅收的两个台反复播,反复看,也总是会感动,黄蓉郭靖,杨康穆念慈,成了小伙伴们课后的谈资,我们甚至连动画中的人物也不放过,有位女生为流川枫写了满满的一箱信,数本日记,却是无法发出的,是永远的,我想她是幸福的,她找到了倾诉的对象,找到了感情的宣泄,待到年老时,光是看着这些泛黄的封面,也会感动到不已,青春可不就是要这么感性,这么无辑吗?我有个小小的期求,要给我的孩子讲述信的故事,带领她学会用纸和笔表达心中的情感,这个慢是时光镌刻的印记,是现在的电脑手机PAD无法企及的。每次回家都忍不住回头望望老宅邻居的大门,虽然门高森地,声小寂静,总期望能看到儿时熟悉的街道,熟悉的乡人,熟悉的氛围。小的时候,每个家庭都不富裕,也缺少了对比和妒忌,院子都用很矮的篱笆围起来,不是防小偷,是方便南瓜、牵牛花等攀爬,为了给小孩子洗澡遮羞。渔忙季节过后,男人们抽旱烟、修补渔具,女人们相约街头织毛衣、织渔网、唠家常,日子在人们愉快的笑声中悄悄地划过了,直到日落西山,方肯回家,年复一年,陪伴了我的整个小学阶段,不知从何时起,墙高了,人少了,笑没了。
以前没有洗衣机,洗衣服占用了女人们不少的时间,家乡有几条小河,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女人们都会端着盆到河边洗衣,湿搓打冲,几个步骤下来会耗用半天的时间,衣服的干净程度也是现在的洗衣机不能比的。玩水是小孩子的天性,与其说是我勤快着洗衣服,不如说是趁机玩水去了,用鹅卵石堆房子,相比积木房子,也别有情致吧,有时候不小心滑下水,也更得其乐,水不深,刚好没脚脖,赶上深冬,可不是美的经历,非麻木不可,那时候没有这么多汽车、工厂、暖气,没有雾霾,连气温都比现在低几个八度,想来,一阵冷气侵入,哆嗦一下,发现现在已经21世纪了,朝鲜都有了核武器,我们空气差点怎么了?
“夜深知雪骤,时闻折竹声”,清晨,我在油条豆腐的叫卖声中醒来,望着满手织网的折痕,满足快乐地迎接新的黎明!
**喜欢我有点文艺的文章,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落夕(luoxilena)**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