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聊死是个什么节操
在家待久了就会腻,手机便成了消遣,嘴里总叨叨近一年没好好跟人说话了来定义过去的痛苦的日子。
微信通讯录里是冰冷的文字组成的“朋友”,好久没有更新,还是这几个想说时闲扯几句的人,随便点开一个列表里的名字,对话框上面没有多余的内容,好像不记得之前发生了什么,有没有可以继续接下去的话题,或者,有什么新鲜的事可以和对方分享的?犹豫半天,还是没勇气发出一个字。
突然,一个表情出现,消息列表上一个红色的数字提醒我有消息了。很兴奋的点开,一个表情,不是笑脸,也不是哭脸,猜不出他是什么心情,想表达什么,就是一声问候吧?
那我该回复什么?
“有事?”
“你好?”
“啥意思啊?”
……
于是,我发了个“嗯嗯”。
我想表达什么?我也不知道……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样的聊天方式很奇怪,也渐渐让我对虚拟的另一头产生了疑问,当一切全都数字化,聊天的我们是不是开始用指头思考冷暖了?
通讯录从两百多人,陆陆续续删减到一百多人,其实几乎一大半还是一年聊不到一句话的人,我想删,碍于情面还是忍住没删。好不容易留下的几个人,聊着聊着就没了后文,连结尾都不需要。
昨晚,听了罗辑思维的《时间的战场》,他影响地描绘了微信是如何一步步控制我们的时间,让我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上面。我从一个非手机控,也慢慢变成了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除了睁眼就是拿起手机打开微信,我在等待什么?
其实就是一种虚拟的刺激,就像捕鱼撒网,等了一夜,是不是会有几条鱼上网的那种期待。
这种一步步被预设了的场景,仿佛我们就变成了玩偶,任设计者的数据一步步摆弄。
微信通讯录里是冰冷的文字组成的“朋友”,好久没有更新,还是这几个想说时闲扯几句的人,随便点开一个列表里的名字,对话框上面没有多余的内容,好像不记得之前发生了什么,有没有可以继续接下去的话题,或者,有什么新鲜的事可以和对方分享的?犹豫半天,还是没勇气发出一个字。
突然,一个表情出现,消息列表上一个红色的数字提醒我有消息了。很兴奋的点开,一个表情,不是笑脸,也不是哭脸,猜不出他是什么心情,想表达什么,就是一声问候吧?
那我该回复什么?
“有事?”
“你好?”
“啥意思啊?”
……
于是,我发了个“嗯嗯”。
我想表达什么?我也不知道……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样的聊天方式很奇怪,也渐渐让我对虚拟的另一头产生了疑问,当一切全都数字化,聊天的我们是不是开始用指头思考冷暖了?
通讯录从两百多人,陆陆续续删减到一百多人,其实几乎一大半还是一年聊不到一句话的人,我想删,碍于情面还是忍住没删。好不容易留下的几个人,聊着聊着就没了后文,连结尾都不需要。
昨晚,听了罗辑思维的《时间的战场》,他影响地描绘了微信是如何一步步控制我们的时间,让我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上面。我从一个非手机控,也慢慢变成了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除了睁眼就是拿起手机打开微信,我在等待什么?
其实就是一种虚拟的刺激,就像捕鱼撒网,等了一夜,是不是会有几条鱼上网的那种期待。
这种一步步被预设了的场景,仿佛我们就变成了玩偶,任设计者的数据一步步摆弄。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