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看《罗生门》时,我想到的事情
首先读的时候有两个想法:
1.默默地,想看看原著;究竟芥川龙之介的笔墨用词是不是真的这样,还是译者意会的用词呢。
2.他,有抑郁症。
每晚在床上读着书,与其说是故事,不如说是他通过文字,表达他看世界的角度。
《河童》里面,他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不知道这个他创造的世界,是不是他希望活着的世界。
河童爸爸问河童bb,你愿意来到世界吗?河童bb说不愿意,就流产了。我们没有选择来不来这个世界的权利,所以,我们要拥有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的权利,这是我的世界观。
前两天在豆瓣看到有人提问,如果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会伤害到亲近的人,你们还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吗?我看到的时候,心里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向死而生,都没有选择出生的权利了,终归要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吧。我想这种伤害,并不是作奸犯科,而是一种违背了“按照父母希望我们而过的生活”模样去过,而带来的伤害吧。如果我是一个同性恋,我肯定会出柜,不求理解,只求过得舒畅,如果父母亲爱我,我相信他们能理解的。
《河童》里面还有一幕是诗人托库幽灵的对话,我看的时候在想,如果自杀的人知道死后不是结束,而是进入另一个世界,会不会崩溃。想想,若一个人一直死不去,拥有了永生,知道永没有尽头,永远就是如此重复,其实挺可怕的。厌倦了死,就“自活”。活厌了又死,这就是生命的循环吗?
在看遗稿《一个傻子的一生》时,我觉得我蛮喜欢先生这个人的,他很有责任感,连死,都一定要把遗作写完,交给人发表,不像太宰治。从他的生平来看,他其实束缚在了很多牵绊里,遗传问题,亲戚关系,人家对他的评价看法等等,这无疑会加重他的抑郁,所以我想也许这就是他构建出河童世界的原因吧,在里面一切都是冷漠的,没啥感情可言,你失业了,会被杀死做成肉末供人吃,没有感情自然就少了许多牵绊,好像诗人托库哪任性地活,任性地死。
遗稿里提到了花火。“他纵观人生,并没有什么特别想要的东西。可是,只有这紫色的火花—只有这空中激烈的火花,哪怕要用生命去换,他也想握在手中。” 太宰治同样写过类似的文字“ 焰火在一瞬间绽放,肉体却并未消逝,而会难堪地永远残留下去。” 火花与焰火都是能激起他们欲望的代表,我想,对于他们而言是灵感。而对于大多数的人可能是爱情,金钱,权利。我想了一想,我也没有什么特别想要的东西,这个“火花”对于我,应该就是“快乐”吧,嗯,我想要“快乐”。
《黄粱梦》里有一段“知晓了得失之理,生死之情,再看人生,终究也无甚意味。你说是不是?” “正因为那是梦,所以我还想好好活一回。正如彼梦会醒来一般,此梦也终有梦醒之时。在梦醒之时到来以前,我想真正地活一回,要活得不虚此生。” 写下这些文字的先生,为什么要自杀呢?
纵使看透了世间的薄情,我们还是需要找到理由,深情地活下去啊。
《烟草与魔鬼》魔鬼虽然没能得到牛贩子的身体和灵魂,却得以使烟草普及全国。因此,牛贩子的得救,同时伴随着堕落。同样,魔鬼的失败,同时也伴随着成功。
所有的事情只是在于你看的角度罢了;
Nothing is ever for sure. 当你凝视着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手绢》让我想起了我老板。
她的双手一边颤抖,一边紧紧地拽着膝盖上的手绢,几乎要把手绢撕裂。—妇人脸上在微笑,但其实从刚才起,她的全身都在哭泣。
我的老板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今年公司设定OP17%,她死活给我们team争取了个43%回来。表面很positive,我们一定能做到,今年一定会是个好年。然而自己内里焦虑到死。我真的不懂这样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山药粥”—那又是独自一人珍重地守护着“把山药粥喝个够”这一愿望的,幸福的他。
有愿望有梦想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然而梦想实现后的人生,才真正需要斟酌。
因为没有了梦想的支撑,如何继续有意义地活下去呢?怎么样才能找到下一个梦想呢?
最后,我自己都不确定自己是否真正参透“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的这句名言。
世界上有什么是确定的呢?
2017.01.13 00:53 London 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