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随机总结4:踩过的坑
踩过的坑的意思,其实是指探索过的职业路径,不知道为啥想题目的时候自动就想起了踩过的坑。
2016年,承接刚换了工作落下脚来的2015,我可算是顺着职业探索思潮的道路,仍持续想着我将来要去做什么(哦对,彼时还是那种“人生要找到一条想走的路径”的想法。啊,现在已经蛮认同可能是走出多样路线了,对于“the one”也没有那么执着。)
那么在2016年,都思考过哪些选择呢?嗯。。这是个好问题
乡建之路
从2015年末到2016年初,受Maggie在培田村所做事情的影响颇多。其实对于乡村的情感与探索由来已久,最早接触的是农村社区营造(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到晏阳初先驱走出的乡建之路),后来简单关注过生态农业,受脚脚的影响还了解了下朴门农法等。一直以来是好奇心与探索研究的心比较强,没太接触到自己可以实实在在做些事情(转为职业)的渠道或方式。
直到看到Maggie在培田的工作,还有汤敏在古村之友探索,一个是用很商业化的语言与动作方式深扎落地乡村,另一种是在全国建立古村保护的队伍网络。坦白说事情也不能说完全新鲜,但重点多少觉得二者跟自己是同背景的人群(此前了解到的多是学者型或是草根公益机构类型),原来自己的同辈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探索。
在北京有与Maggie聊,也参与她的分享会,还有也和古村之友的朋友聊他们的运作方式。清明的时候干脆在培田住玩了几天,与许多本地人,还有在当地做农村游学,社区营造,艺术教育,甚至是做研究的朋友都持续地聊天。除了感受尚葆有农村文化(建筑 宗族 生活方面面面)的客家村落的魅力,也大大开拓了在农村可以做的事情的视野。
顺便值得一提的是,培田村就距离我第一个出差城市,住了半年的龙岩市不过几十公里,里面滋农游学团队也曾在汀塘村开拓过。2013年我就了过到这个项目点,一直没下出心意真正去探索下,不想在三年后在兄弟村落培田村遇见。各种因缘,擦肩而过也终于相逢,缘分真的很难说。
终于相逢,我也体会到了还是要暂时告别——近距离观察与思考过,但乡建终究不适合(现在的)我。
4月暂别后,我也没理出个一二三的原因,就慢慢淡离,只是关注,多半也有可能是因为本职工作渐忙。现在若想来,大概是因为,于我而言,义无反顾抛离原有生活的能力值不高,而目前观察到的确实离我的舒适区/熟悉区略远。无论是长期在乡村生活,还是作为“创业者”的状态,又或者是能够在乡村谋生的那一技之能,目前都离我有点远。
但收获(或者说是对自已的认识)也有很多:
-乡村生活是有比我目前看到的有更多的可能性。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即使可能是将来。
-创业者的心态难能可贵,多少也有可能是成大事者所必须的。我和若干朋友对这样的举动讨论过许多次,什么样的人可以做到,动机是什么。但确实这种大尺度突破舒适区的作法不是现在的我能承担的。
-深入探索后的放弃,会是将来不会后悔的决定。
-养育孩子的时候,或者是在外面折腾够了的时候,很有可能就会到这样有底蕴接地气又丰富且亲近大自然的村庄里面生活。
嗯乡建之路就写了这么长。。只好暂时停下,开个第二篇了。
晓行天下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想要的很多,因为我能做到啊” (2人喜欢)
- 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但一件件事情都让人在意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