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子量出来的陌生人
——读吴玄《陌生人》感
兄妹三人,格局分明,与之相关的构成一幅人物图谱,各居其位,陌生如初。
看完《陌生人》,心里出现很长一段空白,还忍不住将纸质文字向后翻,就结束了么?结尾衍生出了第三辈人,以千禧年做引,迈向新纪元。
何家三兄妹就像是同一起点延伸出去的线,之间标明了距离的刻度。大哥追求精神乌托邦而导致最终虚无,小妹追求感官享乐不惜挑战道德伦理底线。全文从燕来的视觉角度来捕捉,她作为大哥与胞妹的折中态度来处世,符合大众主流价值取向,但是她与这个社会也是没有完全融入的。
文字张弛有度,情节缓缓而来,一切简单而熟悉,在我们身边分分钟上演这样的剧情。慢慢地你会觉得你也陷入了作者所设计的那一块情感里面,从中看到了来得更直接的虚无与空洞,还有对人物呈现出来的麻木所感到的灰心,以及对人物所作决定产生了那一瞬间的共鸣——你会想如果是我,我也会这么做。就是这样的,可一切又显得那么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何开来的处世之道以他最后的选择盖棺而定,即生命之轻,他否定了原有的一切按部就班的价值取向,他也逃避掉了作为自然人所须承担的一切责任,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活,说得一套似乎很有哲理的话,其实是他自我放逐,精神上的放逐,直至虚无。强调一下,他曾经是深层次地追求过乌托邦的。
何雨来是妖娆之花,迫不及待地开放,享受感官之乐,在她看来,无伦理道德之说,她以个人的欲望喜好作为中心标准,毫无畏惧地消费自己,她的混乱思维与大哥的飘渺思考是一致的,在当下这个社会,说他们代表着某一类人并不是无出处的。何雨来属于走偏锋的一端,初中怀孕堕胎,与家人反目,离家出走,后吸毒卖淫乱交,几乎败坏了作为一个女子所有的道德,或者说道德对于她如同虚设,她快速地跨越了一切禁忌区域,并以此为乐。
何燕来对这位在她看来恬不知耻的胞妹心灰意冷退避三舍,那时,他们的父母相继离世,大哥何开来用一场戏剧化的喜宴成就了他的入世——婚姻围城,他说:“所谓爱情,只是一种虚构,一个乌托邦,看上去不合适的,关系好像很庸俗,甚至和恶俗,但我却获得了最大的自由,我不用去虚构一种爱情,连虚构的念头也不用,这样多好。”三人之前同在一个屋檐下,而后来各自散落在一边,变得毫无干系。冷漠、麻木、虚无侵占了他们,笼罩在他们的生活之上,谁也没有拨开头顶上的乌云,更加无暇顾及他人。
千禧年来临之际,何雨来未婚却孕育了一个小孩,她对孩子呈现出了从未有过的脉脉温情,为孩子对自己作了很大的改变,她对千禧年怀抱了渴望,孩子就是她希望萌动的象征。此时,“一个在生,一个在死,只有我什么也没做,我只是一个时间的过客,世界的旁观者。”何燕来如此说,她还说,我不知道我在活什么,我渴望什么。看到这样的话语,有种从峡谷上随流水腾跃而下的感觉,无关着落的,无所谓谓的,这是什么?
这是强流量的虚无,这是空洞……虽然是最熟悉的人,却是如此陌生,约莫这是与生俱来的,像是金属尺子度量出来的陌生尺度,真实地存在。存在——本身就是真实的,越真实,越觉得它是那么的残酷。
兄妹三人,格局分明,与之相关的构成一幅人物图谱,各居其位,陌生如初。
看完《陌生人》,心里出现很长一段空白,还忍不住将纸质文字向后翻,就结束了么?结尾衍生出了第三辈人,以千禧年做引,迈向新纪元。
何家三兄妹就像是同一起点延伸出去的线,之间标明了距离的刻度。大哥追求精神乌托邦而导致最终虚无,小妹追求感官享乐不惜挑战道德伦理底线。全文从燕来的视觉角度来捕捉,她作为大哥与胞妹的折中态度来处世,符合大众主流价值取向,但是她与这个社会也是没有完全融入的。
文字张弛有度,情节缓缓而来,一切简单而熟悉,在我们身边分分钟上演这样的剧情。慢慢地你会觉得你也陷入了作者所设计的那一块情感里面,从中看到了来得更直接的虚无与空洞,还有对人物呈现出来的麻木所感到的灰心,以及对人物所作决定产生了那一瞬间的共鸣——你会想如果是我,我也会这么做。就是这样的,可一切又显得那么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何开来的处世之道以他最后的选择盖棺而定,即生命之轻,他否定了原有的一切按部就班的价值取向,他也逃避掉了作为自然人所须承担的一切责任,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活,说得一套似乎很有哲理的话,其实是他自我放逐,精神上的放逐,直至虚无。强调一下,他曾经是深层次地追求过乌托邦的。
何雨来是妖娆之花,迫不及待地开放,享受感官之乐,在她看来,无伦理道德之说,她以个人的欲望喜好作为中心标准,毫无畏惧地消费自己,她的混乱思维与大哥的飘渺思考是一致的,在当下这个社会,说他们代表着某一类人并不是无出处的。何雨来属于走偏锋的一端,初中怀孕堕胎,与家人反目,离家出走,后吸毒卖淫乱交,几乎败坏了作为一个女子所有的道德,或者说道德对于她如同虚设,她快速地跨越了一切禁忌区域,并以此为乐。
何燕来对这位在她看来恬不知耻的胞妹心灰意冷退避三舍,那时,他们的父母相继离世,大哥何开来用一场戏剧化的喜宴成就了他的入世——婚姻围城,他说:“所谓爱情,只是一种虚构,一个乌托邦,看上去不合适的,关系好像很庸俗,甚至和恶俗,但我却获得了最大的自由,我不用去虚构一种爱情,连虚构的念头也不用,这样多好。”三人之前同在一个屋檐下,而后来各自散落在一边,变得毫无干系。冷漠、麻木、虚无侵占了他们,笼罩在他们的生活之上,谁也没有拨开头顶上的乌云,更加无暇顾及他人。
千禧年来临之际,何雨来未婚却孕育了一个小孩,她对孩子呈现出了从未有过的脉脉温情,为孩子对自己作了很大的改变,她对千禧年怀抱了渴望,孩子就是她希望萌动的象征。此时,“一个在生,一个在死,只有我什么也没做,我只是一个时间的过客,世界的旁观者。”何燕来如此说,她还说,我不知道我在活什么,我渴望什么。看到这样的话语,有种从峡谷上随流水腾跃而下的感觉,无关着落的,无所谓谓的,这是什么?
这是强流量的虚无,这是空洞……虽然是最熟悉的人,却是如此陌生,约莫这是与生俱来的,像是金属尺子度量出来的陌生尺度,真实地存在。存在——本身就是真实的,越真实,越觉得它是那么的残酷。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