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呼兰河传》之荐语及感想
作者简介:萧红(1911—1942年),中国作家,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1942年因病逝世于香港。主要作品:《跋涉》、《生死场》、《桥》、《牛车上》、《旷野的呼喊》、《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马伯乐》、《呼兰河传》。
内容简介:这部散文式的小说,主要讲述了在呼兰河这个地方发生的一些列故事,由于他的写作结构,并不是按照严格的小说描写方式,所以,没有连贯性的主线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没有绝对的主角,但是通过对这些“大泥坑”、“跳大神”、“洗热水澡”等故事的描写,深刻的揭露了在这个呼兰河的封闭性与这个镇上市民思想的封建性。
…………
看完这部散文式的小说,除了像我国现代作家矛盾所赞叹的那样: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给人描绘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之外,更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悲恸之感。
面对整个小镇的“大泥坑”、“跳大神”、“热水澡”,我是多么迫切的想冲到他们的面前,冲着他们大骂:你们这样做是落后的,是抹灭人性的,是做阻止社会文明的,你们用自己以为的幽默、机智、善良来扼杀这里的民众,来摧残这一块美丽的土地……
想骂的有太多太多,想指责的也有太多太多,但是当冷静下来之后,我问自己,如果自己真的置身于这个环境之中,我自己是否还会有这种觉悟,是否还有此等勇气呢。而到最后会不会沦落为其中的一员,面对“大泥坑”,盼望那一点猪肉鸡肉,面对“跳大神”,成为其忠实的粉丝,面对“热水澡”,也会添一把柴,加一瓢水呢。抑或是把自己看的清高一些,虽不像他们那样迂腐麻木,但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自己过自己的清闲生活,管他们鸡飞狗跳,麻木不仁呢。
于此,不禁打一寒颤,竟不敢有一个肯定而明确的回答。
前几天到泰国清迈府那边旅游,然后去靠近金三角的一个有长颈族的村落,她们的脖子每隔3年左右就会加一个铜圈,并且女性不会走出这个村落。作为少数民族的我,无疑也是非常的兴奋的,绝对不亚于去动物园的那种感觉,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动物园只要稍大一点的城市都会有,而这个的话,全世界都没有多少。
到了那边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非常破旧的茅草房,然后他们专门搭了一个区域供游客购物、拍照留影。然后入口处的第一个茅草房就坐着一个比较清秀的姑娘,她也被称为长颈族的最美姑娘,所以她除了出售一些手织品之外,还有就是让游客合影,并收取20泰铢。而在导游的介绍下,我们还到里面的一个茅草房去见了长颈族的大明星,她是这个地区脖子上戴的铜圈最多的一个人,竟有28个之多。她主要也是出售手织品和与游客拍照,并收取20泰铢。毫无疑问,当时兴奋的我,和他们都拍照留影了,还给家人朋友看了照片。
现在回想起来总觉得这很残酷,对于他们而言,残酷了自己的身体,对于我们而言,残酷了自己的心态。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感觉这不是差不多吗,都展示了一个非常落后,甚至带有些许残酷的境况。
我想,如果身在其中,我会做什么,我不知道,也许会成为第一个走出这个地方的人,也许连冯歪嘴子也不如,而在界外的我,会做什么?顶多像在长颈族村一样照顾一下她们的生意,为减轻她们的生活压力,最后再祈祷夏天不要太热,否则会烫到她们的脖子,铜圈能够偷工减料,否则会加重他们的生活难度。
对于《呼兰河传》这本书而言,我想作者想告诉我们,要敢于批判那些腐朽落后的习俗文化,而不是把一种“病态的灵魂”加以炫耀,甚至是成为戕害人性,阻碍社会的利剑。反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一个传播人间真、善、美的传道者。
后来我去百度了一下关于长颈族的介绍,发现几年前已经有一些长颈族女性不再戴铜圈,并且走出村落,去迎接一个未知的全新的世界。我在为她们感到开心振奋的同时,也不免想到是不是还有很多人生活在那个“呼兰河”的小镇上呢?
内容简介:这部散文式的小说,主要讲述了在呼兰河这个地方发生的一些列故事,由于他的写作结构,并不是按照严格的小说描写方式,所以,没有连贯性的主线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没有绝对的主角,但是通过对这些“大泥坑”、“跳大神”、“洗热水澡”等故事的描写,深刻的揭露了在这个呼兰河的封闭性与这个镇上市民思想的封建性。
…………
看完这部散文式的小说,除了像我国现代作家矛盾所赞叹的那样: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给人描绘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之外,更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悲恸之感。
面对整个小镇的“大泥坑”、“跳大神”、“热水澡”,我是多么迫切的想冲到他们的面前,冲着他们大骂:你们这样做是落后的,是抹灭人性的,是做阻止社会文明的,你们用自己以为的幽默、机智、善良来扼杀这里的民众,来摧残这一块美丽的土地……
想骂的有太多太多,想指责的也有太多太多,但是当冷静下来之后,我问自己,如果自己真的置身于这个环境之中,我自己是否还会有这种觉悟,是否还有此等勇气呢。而到最后会不会沦落为其中的一员,面对“大泥坑”,盼望那一点猪肉鸡肉,面对“跳大神”,成为其忠实的粉丝,面对“热水澡”,也会添一把柴,加一瓢水呢。抑或是把自己看的清高一些,虽不像他们那样迂腐麻木,但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自己过自己的清闲生活,管他们鸡飞狗跳,麻木不仁呢。
于此,不禁打一寒颤,竟不敢有一个肯定而明确的回答。
前几天到泰国清迈府那边旅游,然后去靠近金三角的一个有长颈族的村落,她们的脖子每隔3年左右就会加一个铜圈,并且女性不会走出这个村落。作为少数民族的我,无疑也是非常的兴奋的,绝对不亚于去动物园的那种感觉,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动物园只要稍大一点的城市都会有,而这个的话,全世界都没有多少。
到了那边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非常破旧的茅草房,然后他们专门搭了一个区域供游客购物、拍照留影。然后入口处的第一个茅草房就坐着一个比较清秀的姑娘,她也被称为长颈族的最美姑娘,所以她除了出售一些手织品之外,还有就是让游客合影,并收取20泰铢。而在导游的介绍下,我们还到里面的一个茅草房去见了长颈族的大明星,她是这个地区脖子上戴的铜圈最多的一个人,竟有28个之多。她主要也是出售手织品和与游客拍照,并收取20泰铢。毫无疑问,当时兴奋的我,和他们都拍照留影了,还给家人朋友看了照片。
现在回想起来总觉得这很残酷,对于他们而言,残酷了自己的身体,对于我们而言,残酷了自己的心态。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感觉这不是差不多吗,都展示了一个非常落后,甚至带有些许残酷的境况。
我想,如果身在其中,我会做什么,我不知道,也许会成为第一个走出这个地方的人,也许连冯歪嘴子也不如,而在界外的我,会做什么?顶多像在长颈族村一样照顾一下她们的生意,为减轻她们的生活压力,最后再祈祷夏天不要太热,否则会烫到她们的脖子,铜圈能够偷工减料,否则会加重他们的生活难度。
对于《呼兰河传》这本书而言,我想作者想告诉我们,要敢于批判那些腐朽落后的习俗文化,而不是把一种“病态的灵魂”加以炫耀,甚至是成为戕害人性,阻碍社会的利剑。反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一个传播人间真、善、美的传道者。
后来我去百度了一下关于长颈族的介绍,发现几年前已经有一些长颈族女性不再戴铜圈,并且走出村落,去迎接一个未知的全新的世界。我在为她们感到开心振奋的同时,也不免想到是不是还有很多人生活在那个“呼兰河”的小镇上呢?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