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施粥 送灶王
西突厥使者离开长安第二天就是腊月初八,李宽原以为腊八这天会像电视剧演的那样,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喝腊八粥。
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腊八粥的材料是用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最早开始于宋代,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要知道自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
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现在腊八这天,先祭祖,再在佛祖面前盛碗白粥供奉一下就好,哪里要喝粥,再讲那是贡品,凡人怎么能吃?粥原是佛陀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要是白粥布施不出去,回去一定会受到惩罚,城外的乞丐,穷苦百姓不接受你们府上的布施,一定是你的主子坏的无人可及,这些都会被守城的记下,事后回禀的,不是闹着玩的。
以后的腊八,都有熬腊八粥,送腊八粥,喝腊八粥的讲究。
腊月二十三这天要送灶,送灶又称辞灶,是送灶神上天的民俗活动。灶神本来在中国是家庭祭祀的对象之一,由主持厨房大政的老妇主祭,后来演变成家中的重大祭祀。灶神很早就进入道教神谱,称东厨司命,后升级为帝,号东厨司命大帝。传说灶神的生日在八月三日(又有说是十五日),该日家家点灶灯祭灶。
灶神平时有监察下民的职责,该户人家的功过善恶,都要定期报告天庭,上天则依据其报告定这家人来年的祸福。一般认为他上天的日子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也有人认为是在二十四),届时便要好生欢送;他上天述职之后,于除夕回来,是时当然必须欢迎。前者为送灶,又称辞灶;后者则是接灶。
灶君上天述职完毕,回到各家为他预备的神龛。这次当然要表示迎接。一般是上供品,放爆竹,而最主要是贴上新灶马。这灶马,有灶君独个儿的,更多是同时与他并肩画着灶奶奶。二老被安置于粉刷一新的神龛中,算是回到了自己的宫中。
------------转载自<风云初唐>
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腊八粥的材料是用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最早开始于宋代,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要知道自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
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现在腊八这天,先祭祖,再在佛祖面前盛碗白粥供奉一下就好,哪里要喝粥,再讲那是贡品,凡人怎么能吃?粥原是佛陀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要是白粥布施不出去,回去一定会受到惩罚,城外的乞丐,穷苦百姓不接受你们府上的布施,一定是你的主子坏的无人可及,这些都会被守城的记下,事后回禀的,不是闹着玩的。
以后的腊八,都有熬腊八粥,送腊八粥,喝腊八粥的讲究。
腊月二十三这天要送灶,送灶又称辞灶,是送灶神上天的民俗活动。灶神本来在中国是家庭祭祀的对象之一,由主持厨房大政的老妇主祭,后来演变成家中的重大祭祀。灶神很早就进入道教神谱,称东厨司命,后升级为帝,号东厨司命大帝。传说灶神的生日在八月三日(又有说是十五日),该日家家点灶灯祭灶。
灶神平时有监察下民的职责,该户人家的功过善恶,都要定期报告天庭,上天则依据其报告定这家人来年的祸福。一般认为他上天的日子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也有人认为是在二十四),届时便要好生欢送;他上天述职之后,于除夕回来,是时当然必须欢迎。前者为送灶,又称辞灶;后者则是接灶。
灶君上天述职完毕,回到各家为他预备的神龛。这次当然要表示迎接。一般是上供品,放爆竹,而最主要是贴上新灶马。这灶马,有灶君独个儿的,更多是同时与他并肩画着灶奶奶。二老被安置于粉刷一新的神龛中,算是回到了自己的宫中。
------------转载自<风云初唐>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