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温暖与这碗粥不可辜负。
常言道:过了腊八就是年。邂逅时光相信,在寒冷的天气,唯有温暖与美味的腊八粥不可辜负。

【一】
伴着漫天的雾霾,从南到北,同此凉热,如同一个人,从头顶冷到脚心。最难将息之夜,有什么食物能送来一点温暖的慰藉?反正我最先想到的是一碗热腾腾的粥。
在北方喝粥多半简单朴素,比不上南方喝粥时的花样多端,最典型的是将要喝到的腊八粥。腊八粥讲究原料多种多样,按照作家阿城的说法:“入冬后,北方蔬果稀少,人体内维生素取之不易,遂将杂粮豆类混煮,取得最大程度的多种维生素。”
一年到头,地里的庄稼都收获了,在这个时刻,好像要刻意展览一下全年收成的丰富多彩,于是就端上来腊八粥。粥里放上大米、小米、薏米、高粱米、玉米;各种豆,包括红豆、绿豆、黄豆、花豆、芸豆;各种果仁,有核桃、栗子、榛子、松子、瓜子、花生,还有葡萄干、桂圆、红枣以及各种果脯。这么一锅粥,怎么得了哦!多彩的色泽,复合的香气,嗅着、看着就让人垂涎。
【二】
腊八粥的出现绝不是单纯对土地作物的纪念,其起源始于僧人在腊月初八佛成道日这天,把斋粮煮成粥来供佛。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里简单两句话,概括了吃和穿。在吃当中,粥和饭相邻相靠、不离不弃。粥和饭,严格讲来,并无不同,只是水放得多寡而已。为什么要多加水?对饱尝饥馁之苦的人来讲,不是考虑到易于消化,而是因为嘴多米少,要让碗里不空,只有多加水。
粥一事,中国旧时文人笔下时常涉及,因而有关粥的文字甚多。《颜氏家训》中有一位裴子野,说他“有疏亲故属”,凡“饥寒不能自济者,皆收养之。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躬自同之,常无厌色”。只有自己饥饿过,才能体会别人饥饿的痛苦,裴子野与众亲友一齐捧碗啜粥,那是充满了人情味的温馨场面。同样,在郑板桥《家书》里说“十冬腊月,凡乞讨者登门,务饷以热粥,并佐以腌姜。”
是以,这每年必熬的“腊八粥”,当是粥中之王,是粥之集大成者。谚曰:“谁家的烟囱先冒烟,谁家的粮食堆成尖。”到腊月初八这一天,家家起五更熬腊八粥成为一年必不可少的节目。
【三】
一碗粥,貌似简单,其实却可上天可入地。
关于粥,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里作了一个权威的论定:“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
腊八粥承载着普通百姓对生活的渴望。小时候,尽管家里并不富裕,母亲总是在前一天忙碌地准备煮粥的食材。腊八这天天不亮母亲就起床,趁着昏暗的灯光挑拣昨晚泡好的黄豆、豇豆、红小豆、花生,然后往锅里放上大米、小米一起煮。冬日的寒夜,精心挑选的食材,被小火细细地熬煮着,逐渐翻滚,香气弥漫在小屋的每个角落里,常常会把熟睡的我熏醒。我睁眼就看到袅袅的热气在空中悠然地腾散,一种温馨的甜在心中悸动。
印象里,每年腊八的早晨,邻居总要端着一小盆刚刚出锅的腊八粥来我家。其时,母亲也早已准备好自家的腊八粥,给邻居们送过去。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大都清贫,邻里之间却保持着逢年过节互赠礼物的传统,尽管都是些粘馍馍、腊八粥乃至白薯、白菜之类的食物,留下的却是一份体贴与关心、令人感动的融融情谊。
不过一碗粥而已,在寒冷的冬夜,我们却可以围着取暖。在旧时,腊八开办粥厂是一个传承已久的传统。粥可富贵,亦可充饥,一碗粥似乎微不足道,却救活了多少流离失所的人们。一碗热滚滚的腊八粥,刚端上桌子时还在翻腾、滚烫,在冷的夜里,张嘴都是白气,尘世折腾,唯有温暖与这碗腊八粥不可辜负。
一碗粥,可以告诉我们安慰和爱的力量。
邂逅时光连锁客栈 丽江/腾冲/泸沽湖/大理/三亚
微信公众号ID:XHSG4008789767
邂逅初心中最柔软的时光,给旅者一个舒适的家...
reen�m{�WT`��7X�R9����U�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