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没有自杀
写作也许终究是一件孤独的事情,不止是需要无人时的静谧而已,或许还需要一种力,一种强烈的渴望,在暗灯的房间里抱紧自己,将空气挤出胸膛,让过去入潮水回涌,挤出眼泪。整个过程需要一鼓作气的勇敢,一旦窗缝漏尽人间烟火,简单与充实、快乐与幸福的气息将我环绕,我就再也不想写作了。
今夜我仍可以写作,作为一个幸福的人,是因为一位死去的朋友。两周前我去北京出差,与多年不见的A人模人样的在便宜坊吃了一顿烤鸭,那晚的烤鸭太肥,不论夹多少黄瓜大葱,我也只能吃下三四块。第二天下午接到电话,对面告诉我A死了,据说他那天早上硬生生的吃掉了二十三碗素食热干面,然后俯身在浴缸里闷死了自己。知道他是自杀的,因为他在浴缸旁摆了一张高脚凳,上面是留给我的笔记本。
恰好你在北京,就留给你吧,B。 —— 祝好,A
翻开皮制扉页就能看到这句话。
笔记本I 12.28
【 原来以为自杀这件事情,已经早早被我丢在垃圾桶里了。
人生无本有设定的意义,意义需要自我去创造。
这句话上一次出现在我笔记本里的时候,我以为剩下的时间里,最坏的事情也不过是从虚无中重新来过而已。我以为我要面对的最可怖的事情也不过是工程的疲惫,而不再会有遥不可及的绝望了。
诚然,如果并没有远方予我追逐,意义仅存与脚下的一砖一瓦的话。完美的避开了两条通往自杀的路:纯粹虚无 以及 永不可及。
但自杀这个想法还是抓住了我。
事情变得和之前不一样了
这一回
像一名泳者
不
就是一条鱼
在毫无恶意的水里 觉得累了
便沉下去
死亡就这样蔓延心头,覆盖我的视线。我只能说一切都很好,按我妈的话来说:有吃有喝,有手有脚。
但我还是下了这个决定。
不过在最后的死去之前,我要在这里写下一切我认为有必要写下来的东西。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墓志铭上即使是一段冷笑话,也能发人深省。那就在这写吧,写到我觉得再没有可对世界说的了,我就去死。
今天写了那么多,觉得明天还可以接着说点什么,那今天就姑且活下去吧。
】
A的死并没有耽误我任何事情,甚至这本笔记本也是别人送过来的,当晚我没有失眠,第二天的会议顺利。一切完美无缺。葬礼的时间未定,差旅已经结束,返程的列车上,又读了起来,反正也没别的事情做。
笔记本I 1.3
【 近来听说一种理论,人只能用他儿时的眼,来理解世界。
过了某个岁数,世界上便不会再有新的东西,只能看见过去之物拆分组合,变异老化而已了。于是大学教授不过是小学老师的简单叠加;北京的高架路网不过是门前小街的加倍复杂;杂七杂八的新发明、新创意,不过是童年间迷糊梦的实现;将要结婚的妻子,可能也不过是过去几瞬数年前的哭泣和微笑,几处故人的面容,与故人的话......
当然我还没有妻子,不然我在这边写边自杀,肯定要担着更大的压力,不会是现在这般轻松。
而且这个说法逻辑上千疮百孔,具体是从几岁开始,眼界固定了呢?说不清楚。太早的话,看到的情人都是妈妈的面容;如果说每种体验只有第一次值得记住,那估计就太晚了。
但笃信这个理论,对我这种人来说,或者仅仅对我,有着镇静剂般的作用:就像让狂躁病人静坐着去分辨风里春天的味道,让一颗无法长高的树伸展泥土下的根须。对我,不相信意义,也不对无意义觉得空虚,一个简单的不知道该往何处去的人来说:
如果我们只能用儿时的眼光去看世界,那么反过来说,反过来也就是说
在童年的眼里,在小小的我的小小的心里,已经装着我的全部生命了。
这么看来,对于我要不要继续活下去这件事情,有了新的进展:我只要努力让自己的心,回到小小的心的状态,把自己的眼变回童年的眼,就能看到一切我能看到的,就能看到我想要的,也就能看到,我到底要不要自杀了。
】
童年之眼 1.3
【
今夜我仍可以写作,作为一个幸福的人,是因为一位死去的朋友。两周前我去北京出差,与多年不见的A人模人样的在便宜坊吃了一顿烤鸭,那晚的烤鸭太肥,不论夹多少黄瓜大葱,我也只能吃下三四块。第二天下午接到电话,对面告诉我A死了,据说他那天早上硬生生的吃掉了二十三碗素食热干面,然后俯身在浴缸里闷死了自己。知道他是自杀的,因为他在浴缸旁摆了一张高脚凳,上面是留给我的笔记本。
恰好你在北京,就留给你吧,B。 —— 祝好,A
翻开皮制扉页就能看到这句话。
笔记本I 12.28
【 原来以为自杀这件事情,已经早早被我丢在垃圾桶里了。
人生无本有设定的意义,意义需要自我去创造。
这句话上一次出现在我笔记本里的时候,我以为剩下的时间里,最坏的事情也不过是从虚无中重新来过而已。我以为我要面对的最可怖的事情也不过是工程的疲惫,而不再会有遥不可及的绝望了。
诚然,如果并没有远方予我追逐,意义仅存与脚下的一砖一瓦的话。完美的避开了两条通往自杀的路:纯粹虚无 以及 永不可及。
但自杀这个想法还是抓住了我。
事情变得和之前不一样了
这一回
像一名泳者
不
就是一条鱼
在毫无恶意的水里 觉得累了
便沉下去
死亡就这样蔓延心头,覆盖我的视线。我只能说一切都很好,按我妈的话来说:有吃有喝,有手有脚。
但我还是下了这个决定。
不过在最后的死去之前,我要在这里写下一切我认为有必要写下来的东西。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墓志铭上即使是一段冷笑话,也能发人深省。那就在这写吧,写到我觉得再没有可对世界说的了,我就去死。
今天写了那么多,觉得明天还可以接着说点什么,那今天就姑且活下去吧。
】
A的死并没有耽误我任何事情,甚至这本笔记本也是别人送过来的,当晚我没有失眠,第二天的会议顺利。一切完美无缺。葬礼的时间未定,差旅已经结束,返程的列车上,又读了起来,反正也没别的事情做。
笔记本I 1.3
【 近来听说一种理论,人只能用他儿时的眼,来理解世界。
过了某个岁数,世界上便不会再有新的东西,只能看见过去之物拆分组合,变异老化而已了。于是大学教授不过是小学老师的简单叠加;北京的高架路网不过是门前小街的加倍复杂;杂七杂八的新发明、新创意,不过是童年间迷糊梦的实现;将要结婚的妻子,可能也不过是过去几瞬数年前的哭泣和微笑,几处故人的面容,与故人的话......
当然我还没有妻子,不然我在这边写边自杀,肯定要担着更大的压力,不会是现在这般轻松。
而且这个说法逻辑上千疮百孔,具体是从几岁开始,眼界固定了呢?说不清楚。太早的话,看到的情人都是妈妈的面容;如果说每种体验只有第一次值得记住,那估计就太晚了。
但笃信这个理论,对我这种人来说,或者仅仅对我,有着镇静剂般的作用:就像让狂躁病人静坐着去分辨风里春天的味道,让一颗无法长高的树伸展泥土下的根须。对我,不相信意义,也不对无意义觉得空虚,一个简单的不知道该往何处去的人来说:
如果我们只能用儿时的眼光去看世界,那么反过来说,反过来也就是说
在童年的眼里,在小小的我的小小的心里,已经装着我的全部生命了。
这么看来,对于我要不要继续活下去这件事情,有了新的进展:我只要努力让自己的心,回到小小的心的状态,把自己的眼变回童年的眼,就能看到一切我能看到的,就能看到我想要的,也就能看到,我到底要不要自杀了。
】
童年之眼 1.3
【
-
踪点戏剧社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30 17: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