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6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也无风雨也无晴——2016读书报告
也无风雨也无晴——2016读书报告
2016年读书极少,只有24本,创下了6年来新低,其中还不乏一些几万字的小说,往往一夜之间就读完了。不过总体来讲我在这一年中读书开始转型,过去只专注于文学作品,今年开始涉略科学、历史、哲学等方面,虽然很多书都只是草草翻阅,但带来的收获却是前所未有。
今年读书的一大变化是我终于买了kindle,其实一开始我是拒绝电纸书的,冰冷的电子设备始终不会有纸质书的温暖感。但在现实面前我终究还是败下阵来——有了kindle之后,几乎所有我想读的经典作品都可以直接下载而无需再买,这对我来说简直欣喜若狂,一方面可以省下书钱,一方面又可以像逛图书馆一样任意挑选而不受限制。所以,我果断放弃了纸质书,投奔到电纸书的怀抱中来。实际上,这一改变也拯救了我今年的阅读,若非kindle,我今年的读书量可能还会更少。
以下是我今年读过的10本好书:
虚构类:
1、《自由》 【美】乔纳森·弗兰岑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梁文道的《开卷八分钟》里,今年这个节目已经停播了,梁文道转战网络,又办起了《一千零一夜》。我记得梁文道在节目中不止一次地提及“伟大小说家”这个词,据说在美国这是一个专有名词,特指像福克纳、海明威这样的作家。当乔纳森·弗兰岑的这本《自由》出版后,美国媒体将这个词用在了他身上。
《自由》是一本写作手法上非常传统的长篇小说,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现在许多小说家似乎都亟不可待地想要突破传统,用尽各种方式去讲述各种怪诞的故事,但实际上,我一直认为传统是先锋的基石,一个优秀的小说家,首先要具备讲好一个故事的能力,再去谈艺术创新。
我记得《自由》刚出版的时候在美国是一本畅销书,在中国也火了一阵子,我当时跟风买了一本,但几十万字的大部头让我望而却步,直到今年才拿出来读。但其实这本书一点都不深涩,比起英国人的严肃、法国人的散漫和俄国人的深刻,乔纳森·弗兰岑的这本书和很多中国小说家的小说有些类似,尽量让故事去引导思想,而非相反。
我个人并不排斥畅销文学,一本小说能赢得读者却赢得不了评论家的赞许,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尽管每个作家在写作时所怀抱的目的不同,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必须写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就《自由》而言,乔纳森·弗兰岑是满意的,我作为一个中国读者,能在这本描写美国家庭的小说中感同身受,已经十分知足了。
2、《玻璃球游戏》 【德】赫尔曼·黑塞
这本书前前后后大概读了两个月,黑塞是我很喜欢的作家,当初读《荒原狼》和《在轮下》时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但到了这本《玻璃球游戏》,我却经常卡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
黑塞在《玻璃球游戏》中创造了一个与人类现有的任何体制都不同的地方——卡斯塔里。卡斯塔里可以被称为学校,因为那里的学者都致力于研究学问以及探索玻璃球游戏的奥秘;卡斯塔里也可以被称为教会,因为那里所有的开销都外部政府负责,有点像基督教会,还有点像佛教寺庙。
我不觉得黑塞写了一个好故事,实际上这本小说里的故事情节也很单调,就是玻璃球游戏大师克乃西特波澜不惊的一生。这是黑塞人生中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大概他太想把自己的思想包容进去,所以也放弃了对故事的雕琢。
但这个美妙的寓言(或者称之为预言)依然足够有力量,我后来干脆不再将其视作一本小说,而作为黑塞一生的哲学笔记来阅读。
3、《米格尔街》 【英】奈保尔
这本书是南京一位作家推荐给我的,和《自由》一样,我买来很久,直到他推荐我才拿出来开始阅读。
读《米格尔街》这样的小说是轻松的,那段时间我刚好被《玻璃球游戏》折磨地有些烦躁,所以花了一天的时间将这本“奈保尔青年时代故事集”读完。这是奈保尔的成名作,作为一个出生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英国籍印度人,奈保尔的背景已经具备了这个时代所有小说家该有的一切。混乱的童年环境、交融的文化背景以及恰到好处的教育条件,让奈保尔有机会将他所经历的一切写出来,就像马尔克斯的马孔多、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和莫言的高密乡一样。我对这样的作家和作品保留一点意见,在读完《米格尔街》之后,我写下一句评论:“战争之后,所有人都开始怀念家乡。”
4、《伪币制造者》 【法】纪德
纪德是恋人一般的存在,据说他是同性恋。我不是同性恋,但如果认识纪德,我可能会喜欢上他。王尔德也是同性恋,但我不会喜欢王尔德。对我来说,纪德的小说有一种恰到好处的美,不过分,不多余,像生长节制的菖蒲。
遗憾的是纪德的作品太少了,所以每次读都很珍惜。《伪币制造者》好像是他最长的一部小说,主题是关于教育的,他把当时的教育比作是在制造假币,生产出来的都是表面看上去光亮但实际上空无一物的假币。这种象征性地写作方法并不少见,毛姆就是个中好手,但纪德相比毛姆,更细致也更精致。过去我把纪德称作连接两个时代的作家,现在依然如此认为。
5、《假面自白》 【日】三岛由纪夫
今年最大的收货还是三岛由纪夫,夏天的时候买了一箱子三岛由纪夫全集,除去《金阁寺》和《潮骚》,都是新鲜的。当初随便挑了一本开始读,没想到《假面自白》也是三岛由纪夫的成名作。
我喜欢跟着一个作家的成长轨迹去阅读,读黑塞,一定要先读《在轮下》;读村上,一定要先读《且听风吟》,依着这样的轨迹去阅读,不容易失望,也不容易产生跳跃感。
不过三岛在《假面自白》中一上来就是浓郁的个人风格,与《金阁寺》别无二致,一读就知道是他的作品,而且丝毫不显生涩。所以说,三岛由纪夫是日本真正的天才作家。
非虚构类:
1、《日出:量子力学与相对论》 张轩中、黄宇傲天
自从去年看了那本名为《上帝掷骰子吗?》的奇书,我对物理学的兴趣就被重新点燃。今年在kindle中一口气下了若干本物理学的书:《时间的形状》《时与光:一场从古典力学到量子力学的思维盛宴》《宇宙的琴弦》……还有这本《日出:量子力学与相对论》。我之所以觉得这本书超过其他几本,除了因为它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一起讲之外,在文字上也比较有人情味,特别是后记中几次提及自己学习物理的经历,非常动人。
豆瓣上这本书的评分不算高,备受指责的一点是两位作者在写作时头绪不清楚,总是“东边日出西边雨,想到哪里写哪里”。不过可能由于我已经读了好几本物理学史的书籍,所以不太存在理不清头绪的情况。作者之一的张轩中本是一位文艺青年,但最终进入北师大学习物理。这是一条我至今看来非常羡慕的路,如果当初自己在大学选择物理而不是生物,说不定也会兴致使然写一本这样的书。不过,就书中的内容而言,看完不懂的地方还很多,正应了张轩中在后记中的一句话:“这本书不会让你懂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但可能会让你知道你自己不懂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相信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不会觉得空虚,因为物理里面,埋藏着永恒的东西。”
2、《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 熊培云
熊培云的名字老早就在书店见过,一直没有读,对于这些挂着被贴上“公知”标签的作家,我一向比较谨慎。今年秋天原本一个书店要邀请他到南京做沙龙,我有机会参加,便提前阅读了这本《西风东土》,不过遗憾的是等我读完这本书后,就得知他因故无法前来了。
《西风东土》是熊培云在日本做访问学者时的一本随笔集,虽然是随笔集,但对于这种勤奋的人来说,写的并非那么随意。熊培云对中国、美国和日本有着大量的思考和比较,他认为美国是“强政府、强社会、强个人”,中国是“强政府、弱社会、强个人”,而日本则是“弱政府、强社会、弱个人”。在这方面,中日恰好互补,所以他称日本为中国的一服药,至于药效则要看中国如何服用这服药。
虽然熊培云的有些观点我并不太同意,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为了写这本书做了大量功课。而且,他和刘瑜都属于那种夹在左右两派之间的自由人,有时候是两边拉拢的对象,有时候又是两边打击的目标。一个知识分子,始终坚持己见难能可贵;一个社会,始终让人抒发己见更加难能可贵。
3、《神秘的量子生命》 【英】吉姆·艾尔·哈利利、约翰乔·麦克法登
这本书顾名思义,探究量子力学在生命微观层面的一些作用。我上大学时最头疼的课就是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一个三羧酸循环就要画一大张图,关键是画完之后我并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反应,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觉得在分子水平上探索生命的作用方式已经非常困难,而讨论量子水平更是没有意义的。然而这本书实在让人大开眼见,实际上全世界有那么一小撮研究量子生物学的科学家已经取得了不少突破,至少证明了知更鸟根据地磁导航的能力与量子作用有关。
实际上,化学分子之间势必会有量子现象存在,所以量子作用于生命是必然的。困难的是,在这两门均不成熟的学科中搭建一座桥梁,让人们通过生命窥探量子世界的奥秘,且通过量子来探索生命的起源。
4、《枪炮、钢铁与病菌》 【美】贾雷德·戴蒙德
这本书我同样是久仰大名,不过阅读的动机很偶然——在电影《神奇队长》中,一个十几岁的女儿手中捧着的就是这本书。
去年在读《人类简史》时就对人类演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实际上我虽然学了四年生物,但对于人类的起源一直存在误解。在读了《枪炮、钢铁与病菌》后,对于这个问题的了解更多,思考也更多。
不过我觉得作者在对诸多现象的分析上有些繁琐,似乎没有抓到问题的本质。我觉得人类出现差异只有两个原因——长期的竞争,即人群之间存在竞争且时间较长。当然,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推测,而且也不可能用任何实验来证明。读书的乐趣有时候就在这里,不是一味的接受,而是先接受一点再去反驳,结果就是要么被作者说服,要么坚持自己的观点。事实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况且这世界根本也没有一尘不变的真相。
5、《天国之秋》 【美】裴士锋
美国人写的太平天国,并非是纯正的历史书,但有着历史研究的严谨。裴士锋在写作该书时除了文献正史,还引用了大量的当事人笔记或口述,这让全书顿时变得有趣起来。我在读书时不太关注局势的变化或者各方势力的作用,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是160年前从皇帝到流民的每个中国人。
看完这本书,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为何中国会两次败给英国。我们的历史夸大了双方科技的差异,洋人的枪炮的确技高一筹,但并非高不可攀,至少英国人进入中国后不能像西班牙人在印加帝国那样肆无忌惮。真正拉开差距的是对“文明”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当咸丰皇帝卑鄙地下令绑架英国使者并严刑拷打之后,这种“文明”的差异便被赤裸裸地展现在全世界面前,满清焉能不亡?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人和西方人对“文明”的理解和接受仍有差距,但已经不再是不可弥补的地步。况且,现在西方人一手建立的“文明”也在经受考验。也许在人类这个集体的贪欲面前,所有的文明都不值一哂、挥之即灭。
2016.12.27
2016年读书极少,只有24本,创下了6年来新低,其中还不乏一些几万字的小说,往往一夜之间就读完了。不过总体来讲我在这一年中读书开始转型,过去只专注于文学作品,今年开始涉略科学、历史、哲学等方面,虽然很多书都只是草草翻阅,但带来的收获却是前所未有。
今年读书的一大变化是我终于买了kindle,其实一开始我是拒绝电纸书的,冰冷的电子设备始终不会有纸质书的温暖感。但在现实面前我终究还是败下阵来——有了kindle之后,几乎所有我想读的经典作品都可以直接下载而无需再买,这对我来说简直欣喜若狂,一方面可以省下书钱,一方面又可以像逛图书馆一样任意挑选而不受限制。所以,我果断放弃了纸质书,投奔到电纸书的怀抱中来。实际上,这一改变也拯救了我今年的阅读,若非kindle,我今年的读书量可能还会更少。
以下是我今年读过的10本好书:
虚构类:
1、《自由》 【美】乔纳森·弗兰岑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梁文道的《开卷八分钟》里,今年这个节目已经停播了,梁文道转战网络,又办起了《一千零一夜》。我记得梁文道在节目中不止一次地提及“伟大小说家”这个词,据说在美国这是一个专有名词,特指像福克纳、海明威这样的作家。当乔纳森·弗兰岑的这本《自由》出版后,美国媒体将这个词用在了他身上。
《自由》是一本写作手法上非常传统的长篇小说,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现在许多小说家似乎都亟不可待地想要突破传统,用尽各种方式去讲述各种怪诞的故事,但实际上,我一直认为传统是先锋的基石,一个优秀的小说家,首先要具备讲好一个故事的能力,再去谈艺术创新。
我记得《自由》刚出版的时候在美国是一本畅销书,在中国也火了一阵子,我当时跟风买了一本,但几十万字的大部头让我望而却步,直到今年才拿出来读。但其实这本书一点都不深涩,比起英国人的严肃、法国人的散漫和俄国人的深刻,乔纳森·弗兰岑的这本书和很多中国小说家的小说有些类似,尽量让故事去引导思想,而非相反。
我个人并不排斥畅销文学,一本小说能赢得读者却赢得不了评论家的赞许,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尽管每个作家在写作时所怀抱的目的不同,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必须写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就《自由》而言,乔纳森·弗兰岑是满意的,我作为一个中国读者,能在这本描写美国家庭的小说中感同身受,已经十分知足了。
2、《玻璃球游戏》 【德】赫尔曼·黑塞
这本书前前后后大概读了两个月,黑塞是我很喜欢的作家,当初读《荒原狼》和《在轮下》时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但到了这本《玻璃球游戏》,我却经常卡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
黑塞在《玻璃球游戏》中创造了一个与人类现有的任何体制都不同的地方——卡斯塔里。卡斯塔里可以被称为学校,因为那里的学者都致力于研究学问以及探索玻璃球游戏的奥秘;卡斯塔里也可以被称为教会,因为那里所有的开销都外部政府负责,有点像基督教会,还有点像佛教寺庙。
我不觉得黑塞写了一个好故事,实际上这本小说里的故事情节也很单调,就是玻璃球游戏大师克乃西特波澜不惊的一生。这是黑塞人生中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大概他太想把自己的思想包容进去,所以也放弃了对故事的雕琢。
但这个美妙的寓言(或者称之为预言)依然足够有力量,我后来干脆不再将其视作一本小说,而作为黑塞一生的哲学笔记来阅读。
3、《米格尔街》 【英】奈保尔
这本书是南京一位作家推荐给我的,和《自由》一样,我买来很久,直到他推荐我才拿出来开始阅读。
读《米格尔街》这样的小说是轻松的,那段时间我刚好被《玻璃球游戏》折磨地有些烦躁,所以花了一天的时间将这本“奈保尔青年时代故事集”读完。这是奈保尔的成名作,作为一个出生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英国籍印度人,奈保尔的背景已经具备了这个时代所有小说家该有的一切。混乱的童年环境、交融的文化背景以及恰到好处的教育条件,让奈保尔有机会将他所经历的一切写出来,就像马尔克斯的马孔多、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和莫言的高密乡一样。我对这样的作家和作品保留一点意见,在读完《米格尔街》之后,我写下一句评论:“战争之后,所有人都开始怀念家乡。”
4、《伪币制造者》 【法】纪德
纪德是恋人一般的存在,据说他是同性恋。我不是同性恋,但如果认识纪德,我可能会喜欢上他。王尔德也是同性恋,但我不会喜欢王尔德。对我来说,纪德的小说有一种恰到好处的美,不过分,不多余,像生长节制的菖蒲。
遗憾的是纪德的作品太少了,所以每次读都很珍惜。《伪币制造者》好像是他最长的一部小说,主题是关于教育的,他把当时的教育比作是在制造假币,生产出来的都是表面看上去光亮但实际上空无一物的假币。这种象征性地写作方法并不少见,毛姆就是个中好手,但纪德相比毛姆,更细致也更精致。过去我把纪德称作连接两个时代的作家,现在依然如此认为。
5、《假面自白》 【日】三岛由纪夫
今年最大的收货还是三岛由纪夫,夏天的时候买了一箱子三岛由纪夫全集,除去《金阁寺》和《潮骚》,都是新鲜的。当初随便挑了一本开始读,没想到《假面自白》也是三岛由纪夫的成名作。
我喜欢跟着一个作家的成长轨迹去阅读,读黑塞,一定要先读《在轮下》;读村上,一定要先读《且听风吟》,依着这样的轨迹去阅读,不容易失望,也不容易产生跳跃感。
不过三岛在《假面自白》中一上来就是浓郁的个人风格,与《金阁寺》别无二致,一读就知道是他的作品,而且丝毫不显生涩。所以说,三岛由纪夫是日本真正的天才作家。
非虚构类:
1、《日出:量子力学与相对论》 张轩中、黄宇傲天
自从去年看了那本名为《上帝掷骰子吗?》的奇书,我对物理学的兴趣就被重新点燃。今年在kindle中一口气下了若干本物理学的书:《时间的形状》《时与光:一场从古典力学到量子力学的思维盛宴》《宇宙的琴弦》……还有这本《日出:量子力学与相对论》。我之所以觉得这本书超过其他几本,除了因为它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一起讲之外,在文字上也比较有人情味,特别是后记中几次提及自己学习物理的经历,非常动人。
豆瓣上这本书的评分不算高,备受指责的一点是两位作者在写作时头绪不清楚,总是“东边日出西边雨,想到哪里写哪里”。不过可能由于我已经读了好几本物理学史的书籍,所以不太存在理不清头绪的情况。作者之一的张轩中本是一位文艺青年,但最终进入北师大学习物理。这是一条我至今看来非常羡慕的路,如果当初自己在大学选择物理而不是生物,说不定也会兴致使然写一本这样的书。不过,就书中的内容而言,看完不懂的地方还很多,正应了张轩中在后记中的一句话:“这本书不会让你懂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但可能会让你知道你自己不懂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相信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不会觉得空虚,因为物理里面,埋藏着永恒的东西。”
2、《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 熊培云
熊培云的名字老早就在书店见过,一直没有读,对于这些挂着被贴上“公知”标签的作家,我一向比较谨慎。今年秋天原本一个书店要邀请他到南京做沙龙,我有机会参加,便提前阅读了这本《西风东土》,不过遗憾的是等我读完这本书后,就得知他因故无法前来了。
《西风东土》是熊培云在日本做访问学者时的一本随笔集,虽然是随笔集,但对于这种勤奋的人来说,写的并非那么随意。熊培云对中国、美国和日本有着大量的思考和比较,他认为美国是“强政府、强社会、强个人”,中国是“强政府、弱社会、强个人”,而日本则是“弱政府、强社会、弱个人”。在这方面,中日恰好互补,所以他称日本为中国的一服药,至于药效则要看中国如何服用这服药。
虽然熊培云的有些观点我并不太同意,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为了写这本书做了大量功课。而且,他和刘瑜都属于那种夹在左右两派之间的自由人,有时候是两边拉拢的对象,有时候又是两边打击的目标。一个知识分子,始终坚持己见难能可贵;一个社会,始终让人抒发己见更加难能可贵。
3、《神秘的量子生命》 【英】吉姆·艾尔·哈利利、约翰乔·麦克法登
这本书顾名思义,探究量子力学在生命微观层面的一些作用。我上大学时最头疼的课就是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一个三羧酸循环就要画一大张图,关键是画完之后我并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反应,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觉得在分子水平上探索生命的作用方式已经非常困难,而讨论量子水平更是没有意义的。然而这本书实在让人大开眼见,实际上全世界有那么一小撮研究量子生物学的科学家已经取得了不少突破,至少证明了知更鸟根据地磁导航的能力与量子作用有关。
实际上,化学分子之间势必会有量子现象存在,所以量子作用于生命是必然的。困难的是,在这两门均不成熟的学科中搭建一座桥梁,让人们通过生命窥探量子世界的奥秘,且通过量子来探索生命的起源。
4、《枪炮、钢铁与病菌》 【美】贾雷德·戴蒙德
这本书我同样是久仰大名,不过阅读的动机很偶然——在电影《神奇队长》中,一个十几岁的女儿手中捧着的就是这本书。
去年在读《人类简史》时就对人类演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实际上我虽然学了四年生物,但对于人类的起源一直存在误解。在读了《枪炮、钢铁与病菌》后,对于这个问题的了解更多,思考也更多。
不过我觉得作者在对诸多现象的分析上有些繁琐,似乎没有抓到问题的本质。我觉得人类出现差异只有两个原因——长期的竞争,即人群之间存在竞争且时间较长。当然,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推测,而且也不可能用任何实验来证明。读书的乐趣有时候就在这里,不是一味的接受,而是先接受一点再去反驳,结果就是要么被作者说服,要么坚持自己的观点。事实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况且这世界根本也没有一尘不变的真相。
5、《天国之秋》 【美】裴士锋
美国人写的太平天国,并非是纯正的历史书,但有着历史研究的严谨。裴士锋在写作该书时除了文献正史,还引用了大量的当事人笔记或口述,这让全书顿时变得有趣起来。我在读书时不太关注局势的变化或者各方势力的作用,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是160年前从皇帝到流民的每个中国人。
看完这本书,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为何中国会两次败给英国。我们的历史夸大了双方科技的差异,洋人的枪炮的确技高一筹,但并非高不可攀,至少英国人进入中国后不能像西班牙人在印加帝国那样肆无忌惮。真正拉开差距的是对“文明”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当咸丰皇帝卑鄙地下令绑架英国使者并严刑拷打之后,这种“文明”的差异便被赤裸裸地展现在全世界面前,满清焉能不亡?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人和西方人对“文明”的理解和接受仍有差距,但已经不再是不可弥补的地步。况且,现在西方人一手建立的“文明”也在经受考验。也许在人类这个集体的贪欲面前,所有的文明都不值一哂、挥之即灭。
2016.12.27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