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的前世今生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在今年杭州G20峰会开幕式晚会上,我国著名歌唱家雷佳为与会的各国来宾演绎了一首《难忘茉莉花》。这首歌是由孟可作曲,于蕾填词,取材自我国享誉世界的民歌《茉莉花》。
说到《茉莉花》,中国百姓耳熟能详,它也是我国一张耀眼的文化名片,早在18世纪便名扬海外,歌剧《图兰朵》更是把《茉莉花》的旋律用于自己的音乐主题,甚至有人将其誉为中国的“第二首国歌”。虽然获得如此多的盛赞与美誉度,但关于《茉莉花》的由来,词曲作者等却鲜有人知。
很多人会因为《茉莉花》曲调俏丽淡雅,甜糯柔和,或是在苏州小河来回穿梭的船娘口中,或是在上海小巷回荡的老旧收音机里邂逅一回,就误认为它是与《紫竹调》、《大九连环》一样的江南民歌。然而实际上《茉莉花》是一首地地道道的江淮民歌。它的基本调式是起源于南京六合、滁州、扬州等地区传唱数百年的《鲜花调》。最早关于《茉莉花》曲谱的记载见于道光年间的《小慧集》,是在明朝就已流行的《鲜花调》的曲调基础上发展来的。而《茉莉花》的歌词甚至比曲调出现的时间更早,现在能见到的与现代版歌词最接近的版本收录在明朝万历年间冯梦龙的《桂枝儿》当中,由此我们推断《茉莉花》最有可能成型于明代初期。
我们现在传唱最为广泛的版本是由安徽籍作曲家何仿在1942年一次下乡演出中,记录并改编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区一位民间艺人所唱的《鲜花调》得来的。他将原曲中唱的“茉莉花、玫瑰花、金银花”意象浓缩成一朵茉莉花,将繁复的花改为一种,不仅有所侧重,茉莉花的形象更是贴合了该曲清新的风格。试想一下,全曲茉莉花若都改成玫瑰花,就会透着一股腻人的艳丽喜庆,而金银花则散发着一股药罐子味,更谈不上“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的意境了。
《茉莉花》的神奇之处不仅在于其传播广度,更在于它极强的适应性。我们既能听到何仿推广版的《茉莉花》和更加接近原味的江苏版《茉莉花》,在传唱过程中,它又与地方戏曲、方言结合产生了河南版与河北版等,发展成了一种曲牌。众多版本虽然风格迥异,但万变不离其宗,依然有着《鲜花调》的影子。《茉莉花》的成功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能反映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与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