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记
查看话题 >No. 1 - 2016年喜欢的Artworks 芝加哥MCA篇

“After much contemplation and debate, the clowns that run this degenerating society agreed there was only one way to explain the status quo to the masses: they are clowns too, which leaves everybody without an audience.”—— Basim Magdy 写在前面: 本来想把自从8月来到纽约之后看到的喜欢的现/当代艺术作品都写在一篇里 然后发现篇幅会太长 所以就分开写啦 先写最近在芝加哥逛的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和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下次写) 之所以想写这个系列 既想记录一下这些有意思的作品以及我的感受 同时也想让同样喜欢艺术的大家来感受一下 选出最喜欢的实在很难所以排名不分先后啦 (因为看展时候不会专心拍照片 所以很多作品图片是来自网络或者博物馆主页 我会cite source 同时也有我当时随手拍下的 ) 1. Basim Magdy 13 Essential Rules for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2011. 一个5分16秒的super 8 mm短片 非常cynical 非常defeatism 非常nihilism 可以在Vimeo上看到HD video版本! 请戳这里 https://vimeo.com/32191221

短片里Magdy把郁金香拟人化,我当时在想为什么选用郁金香。后来查了资料,发现这部短片首映是在第13届伊斯坦布尔艺术双年展。有趣的是,郁金香的故乡就是在土耳其(而不是在荷兰),奥斯曼时期,郁金香在伊斯坦布尔大量种植,当时,郁金香象征着美好、和永生,并在艺术作品里广泛运用,艺术家往往会把它和天堂联系起来。而后来,荷兰引进郁金香并且大量种植,它的象征也有所改变:荷兰人用其来传达生命短暂。我更愿意相信Magdy是想到了在荷兰文化里郁金香的象征,这样更加符合他想要传达的荒谬主义吧。 在13条建议中,我最喜欢的有: 2. Never try to change anything. You can't even change yourself. 8. Never use logic. Abstract behavior is the way of this world.


9. Never invent or produce anything. Others will use it and complicate things more. 13. Life is a tangled web of unexpected events. Never claim or believe that anything is certain. 后来读到了他的访谈, “Stay focused on what you do and experiment a lot, but always remember there are much bigger problems in the world than you not getting exactly what you want. Don’t take yourself or your work too seriously.” 这是他给年轻艺术家们的建议(看,是不是还是很cynical) 有趣的是,第七条 “Never try to make a point. No one will ever care.” 他也在表明自己的言论也并不重要不是吗 归根到底 一切都是无意义的 荒谬的(前两天正好在读西西弗斯的神话 I am just so into absurdism and nihilism) 2. Basim Magdy Last good deed, 2009, double-sided poster, 100 x 70 cm.

还是Magdy的作品,厚厚的两叠posters,放在展区的中间。参观者可以带走。让我想到了Jewish Museum的interactive exhibition - Take me, I am yours. (之后我会专门写,非常有趣的展!参观者可以带走里面的任何展品,糖果、苏打水、药片, 还有Hillary 2016的poster lol)这年头互动式策展好像很热门。

“Knowing he could die the next day, a man desperately tries to tickle heaven…” “Knowing he could die the next day, a man desperately tries to tickle heaven, but heaven doesn’t laugh. Instead, frogs start falling from the sky.” Magdy思考human morality 并且运用black humor 于是有了这一组poster。我曾经看展时候会更容易被visual effects吸引,可能也是因为自己是个visual thinker. 现在真的越来越喜欢关注text本身所传达的故事。啊当然poster那个站在轿车上 想要tickle heaven的男人这个画面本身就非常有趣了。我喜欢Magdy做了对应的两张。第一张解释了这个男子本身意识到了mortality 然后他做出一个看似奇怪的决定:tickle heaven. 他或许在思考 May heaven be placated by tickling? What does heaven generally feel like? If the heavens are in a good mood, will this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afterlife? 第二张表达了 heaven doesn’t laugh 似乎是一种必然,我感到很强烈的宿命感。而且浓雾落下这个意象让我觉得是死亡在更快的降临。我喜欢Magdy的黑色幽默,他讽刺了人类生存的无意义。这种现实和虚幻像结合的创作,体现了极度强烈的无力感。 想让上帝发笑?人类来思考啊。 时间是一种必然性。人类用自己的方式体验自身消亡。 抵抗也许真的很虚无,我还是想选择脆弱的抵抗着。 想到自己喜欢的英雄主义和悲剧,都是一次次向这个世界,这个时代挑战,但最终败北。胜利是那触不可及却也许并不存在的迷人。 于是我问自己 如果知道明天自己就会死去,我会做什么。 该干嘛干嘛。 3. Andrew Yang A beach (for Carl Sagan) 2016

这里有七吨沙子 七吨沙子 大约有1000亿粒 粗略统计,银河有大约1000亿颗星星 一粒沙子 代表银河系里的一颗星星 其实,宇宙里星星的总数,是地球上所有沙滩上的沙子的颗粒总数的10倍。(Data from the Hubble telescope, 2003) “The milky way, we live in it, we are surrounded by it, we are it.” Andrew提到,由于现代社会严重的空气污染,大多数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过星星了。我们就生活在银河系里,我们却对它如此陌生。他想通过这个作品,让人们更贴近宇宙。同时,仔细听可以听到很细微的声音,那是来自宇宙起源时期的一种宇宙微波产生的白噪音。

Hubble peers into the heart of the Milky Way Galaxy, 2016 Image Credit: NASA, ESA, and Hubble Heritage Team (STScI/AURA, Acknowledgment: T. Do, A.Ghez (UCLA), V. Bajaj (STScI) 我一直都很喜欢Oscar Wilde的一句话 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还有在中学每次念出来都会心潮澎湃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我们渺小,我们无法和时空对抗,我们甚至时常感觉自己活在黑暗里。 可至少我们还可以享受着苍穹啊 这样想想也没那么糟糕。 4. Andrew Yang Stella’s Stoichiometry (all things being equal, 6 lb. 13 oz.) 2012

这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作品,我仿佛看到一个geek又artist的爸爸笑呵呵地为自己的女儿而创作。 这是Yang的女儿Stella刚刚出生时身体包含的六种化学元素的含量。他根据体重和化学知识,精准地估算了Stella出生时碳、氧、氮、磷、氢和钙的含量。然后选用自来水,冰糖、芥花油、粉状精氨酸,三个牡蛎壳,和泡打粉来代表这些元素。

“There is a real question whether anyone may fully grasp the nature of any object when that object has not been perceived, wished for, missed, and thought about in love and in hate, in excitement and in apathy, in distress and in joy.” —— Silvan Tomkins Yang说这个作品的意义,正如标题注释所说:All things being equal. 在银河系里,大多数物质都是由相同的元素组成的,只是不同的构成比例,最终决定了个体间的差异。Einstein曾经说过 "The most incomprehensible thing about the world is that it is comprehensible." 这个和宇宙的游戏真的有趣,你知道他手里的每一张牌,可你并不知道他会怎么出牌。我总觉得人类的赌徒特质和冒险精神是我们得以成为现在的“人类”的最重要原因。 5. Alfredo Jaar, Chilean, The Sound of Silence, 2006


在展厅一楼角落里,有一个铝制的密闭空间。建筑外部有非常刺眼的白光,然后有一个入口 特别像在医院要进去拍胸透的那个小屋子。当绿灯亮起来,便可以进去啦。


里面放映的8分34秒的短片 是关于曾经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Kevin Carter的故事。整个短片更像是一张张幻灯片,放映着剧本的每一句。像是在读书所以给了观展者很多想象的空间。 Carter拍下了著名的同时也富有争议的《饥饿的苏丹》当这幅摄影作品发表在New York Times的时候,引起了巨大轰动。很多critics在质疑Carter为什么不去救小女孩。同时关于新闻摄影的道德性也在不断被议论。在获奖的两个月之后他自杀了。根据短片里的描述,Carter因为无法忘记曾经在苏丹看到的这些让人心碎的画面,深感无能为力以至于精神崩溃。

最让我震撼的是在影片即将结束的时候,屏幕上的文字慢慢消失,然后旁边四盏白炽灯突然同时亮起,屏幕上出现了那副《饥饿的苏丹》。我没办法形容我当时的惊恐 心碎 和无奈。我也在看过这个短片之后在想,到底Carter的做法是不是道德的。如果他当时没有拍下这一刻,而是赶走了秃鹰并给了小女孩食物,那世界上其他人也许仍然不会知道在苏丹由于大规模饥荒,成千上万的孩子都经历这样的悲剧。我还是多读一些新闻摄影的伦理性问题再来谈这个问题吧。 先写到这里。感谢阅读 大家圣诞快乐hh

© 本文版权归 inhersilenc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福来我娜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07 10:56:18
-
格温帕克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03 06:54:03
-
颠倒梦想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11 10:55:12
-
Ant1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2-28 14:21:49
-
-Paranoid_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26 15:31:24
-
GreenDynamite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26 15: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