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尔寻人之——“铜匠”苏少伟

每一座喧嚣的城市里都有高山之上的寂僧。
每一条斑斓的街头都有红尘之外的人路过。
不想打扰你的春暖花开,
只想同你一道牧马南山。
哪怕我们只是小憩在同一间驿站,
然后认真敬畏这一次偶遇。
天色初白,各自赶路,茶温未凉。


位于广州荔湾的西关老街, 车水马龙,游人如织。 其中有一条叫恩宁路,行人寥寥, 偶尔有自行车打铃而过,清脆响亮。 路边店里时而传出一段粤剧, 半唱半白,声鬼通俗。

恩宁路,骑楼临立,依稀透着广州昔日的繁华。 这条路的143号是苏师傅的铜器铺。

下午时分,生意清淡,他静坐在门口, 注视着这条奔波了40多年的街道,神色平静。

“老广州人都知道,过去都是有钱人家才用铜器。” 苏师傅说得有些得意, 但还是能看出他是一个不善说话,有点羞怯的人。

苏少伟,铜匠,从小学艺。40多年,以此为生。

“如今用铜器的人越来越少了。” 对于我的到访,他显得有些不自然, 但又好像是一个被冷落了很久的老人, 一开口就直抒胸臆。

“人们看不到它的美了”。 老苏有些愤懑,也有些不解。

是啊,几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 大量新鲜事物充斥进传统的生活, 人们对美的理解正逐渐与“国际”接轨, 无论哪一种西方美学的风格都可以大行其道。

每一个中国家庭正在变得相似, 高大上其实都一样, 没什么可以追溯,没有源头也不知去向, 我们只是跟着走,装不装的,无有区别。

老苏说“年轻人不愿意学,太苦,赚得又少。” 现在的年轻人,买车供房压力太大, 可打铜这件事必须日进日功, 一锤一锤来,一寸一寸过, 他们学几天或者几个月就都陆续离开了。

“我儿子不学我的手艺, 每天下班了会过来看看。” 老苏的儿子在一间民营企业工作,收入不错, 对父亲始终坚守的这家店,不怎么看好。 他认为有些东西应该被淘汰,没什么可惜。

“收入怎么样?苏师傅。”我问 “还可以,当然不能大富大贵咯。” “现在传统工艺还是挺受欢迎的, 你可以通过网络来销售啊。”

我似乎想给他一些希望, 但我知道,电子商务这个概念, 对他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太新潮”。

“我不懂那些,我们打铜呢,是靠手艺过日子, 做得好就养家,做不好就努力做,就这样的啦。” 这是匠人精神?不,这只是匠人。 匠人精神留给这个时代去喊吧。

“你看,这是我们南方锤敲出来的钵, 它应手是光滑的,这是北方锤打的,不平整。” 老苏一边说一边拿出两件铜器教我看门道。 他说从小就学这个,有感情了,放不下。

“儿子不接你的班,以后怎么办?” “没办法,儿大不由娘,我现在身体还行, 这些工具也跟了我几十年, 每天不摸一摸,敲一敲,真不知道该干什么。”


我很吃惊,他对未来的看法, 老苏没有因为儿子不接班而发愁, 没有因为这个店无法为继而担忧, 他很坚决的为自己每一天的生活找到意义。

老苏只是广州铜匠之一, 恩宁路上铜器店停不下日渐衰微的脚步。 这个时代,或者追求新生的, 或者找寻死去的,正在快速遗忘当下, 老苏一锤一锤敲出的那把粼光闪闪的铜壶, 只是安静的看着那些过往的各色容颜。

你走,就走吧。 离开广州的车上,我拿出老苏送我的一只铜杯, 给帮他弄了好一阵子的支付宝上转了钱。


老苏,生意兴隆。
原创传媒品牌
「良尔」有平淡,亦新鲜 假如你身边有出色的人 无论天南海北 联系良尔寻人 让更多的人知晓他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