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路,不一样的分岔
花了两个半天读完《我们台湾三十年》,我也连带着勾起了一些往事的回忆。
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同伴间突然间都在说某某的哥哥昨天在山上捡到了一大盒飞机上投下来的饼干,他却怎么也不肯承认,晚上回家,爸妈谈话间说到他家有个亲戚也就是我们这个同伴的伯伯解放前在国民党部队里当兵,后来跑到台湾去了,这才恍然大悟,虽然那时我还小大概不过五六岁吧,不过万恶的旧社会和老蒋我们是知道一点的,跟台湾扯上关系,谁敢认哪。当时,台湾时不时有飞机空投物品和传单,小时候的小道消息里少不了某某家捡到了手表、饼干、宣传单之类,而且现在想起来很奇怪的是,那些捡到东西的往往是跟国民党跟台湾或多或少有点关系的人家,也不知道可信度有几分。这些对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可能很多都有记忆吧,甚至是对台湾最初的印象。我就是如此。后来读书了,对他们的“坏”以及台湾人民的“水深火热”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不过现在都忘记了,依稀记得有丑化蒋介石的图画也细节模糊不敢确定,倒是在短波收音机里嘈杂不清又如风般漂来漂去的“蒋总统中正先生”和后来的“蒋总统经国先生”记忆犹新,那时觉得台湾人说话的声音很特别,有着家里有线广播里播音员同样的气质但是更好听,遗憾的是信号太不稳定,偷听敌台得花很大的精力和时间而收获很小,倒是“在亚洲的东方,屹立着一个国家叫大韩民国”和香港的福音电台比较清楚,在那里知道了世界上还有个叫“上帝”的家伙。
小学毕业,我们村几个家伙因为读书成绩好被乡里推选到县成考重点中学,住在县政府招待所,晚上院子里放电视,郭靖黄蓉洪七公欧阳克流落荒岛那一段,哇靠,生平第一次看到电视还是这样的节目,叫我如何忍得住,在老师一遍又一遍的呼喊和拖拽中大概看了有半集,把我们整到房间里复习后,老师倒是优哉游哉跑出去看了!过了两个多月,我们终于来到县成读书,报道的当天下午就赶到新华书店,居然就看到《射雕英雄传》,跟杂志那样大,上下集两本,2.7元,我毫不犹豫买了一套。现在才知道,那时的金庸在台湾可是不允许发行的,《射雕》是禁书呢,因为“射雕”出自毛泽东手笔,而“东邪”据说暗讽台湾政权,真不愧是兄弟,敏感的地方都差不多。至于台湾当时流行的《楚留香》我则还要过几年,等中学毕业到绍兴就读后才在星期六的录像厅里看到,不过录像带的流行两岸基本是同步的,出租录像带的生意也在海峡两岸红火了差不多同样长的时光,那个时候的年轻人聚在一起看录像是多么普遍的回忆,迈克尔杰克逊、小马哥、当然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AV女星,一群人闷在某人家中看A片,一张张涨得通红的脸,尤其是女生,现在的女孩子恐怕不大会有这样的体验了吧。大概是1990年,中央电视台放了《潮---来自台湾的歌》,真是疯了,之前我们在学校里已经听过了罗大佑、张雨生、齐秦、王杰、姜育恒、那些台湾过来的声音通过9.8元一盒的磁带飘荡在校园每一个角落,激动着年轻学子的心,不过在全社会造成更大的影响可能还是两期的《潮》起的作用更大,那时有《时代劲歌》和其它音乐杂志,几乎是台湾歌手的天下,后来优客李林和小虎队组合出现尤其是小虎队,真的是风靡海峡两岸,看《我们台湾三十年》我们知道了那边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歌迷们能更多的接触,不过我们也看了他们最新的电影,听他们最新的专辑,陪伴着他们的成长一直到解散。在流行乐和电视剧方面,我们几乎是跟台湾同步走过了这三十年,也因此,马世芳在大陆能找到如此多的粉丝,公路也在那边遇到很多的知音,我们拼命读李敖柏杨梁实秋,梁文道们则读巴金鲁迅郭沫若,文化本是同源的,所以一旦开放解禁,我们彼此接触起来毫不费力。最受震撼的除了流行歌曲就是余光中、周梦蝶、郑愁予、席慕容、林清玄、陈映真、……那一长串的名字,古典唯美的气息,精雕细琢的文字,跟我们从小接触的血淋淋的文章截然不同,它们开启了一批批学子心灵里另一片天空。与此同时,台湾的年轻人也读到了阿成、莫言,看田壮壮、张艺谋,同样感受着来自海峡彼岸的震撼。
当然在文化之外,这本书里还涉及到其它很多方面,比如经济、社会问题尤其是有着浓厚台湾特色的省籍问题、教育传媒等等,在这些大事之外还有作者本人的成长经历,包括他的读书、旅游、工作,从台湾到大陆一路的历程。无论是哪一个方面,我们都不难感受到两岸的相同之处,1975年蒋介石逝世与1976年毛泽东的逝世,两边老百姓同样的如丧考妣,1978年,邓小平走上改革开放之路,蒋经国启动十大建设项目,股市的疯狂与崩溃、麦当劳开张时的超高人气与快速扩张、消费者对精品店“限量”品的追求……全球化的大戏几乎是宿命般地在两地上演;学校与课本里,则是差不多的填鸭式教学、异曲同工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意识形态的灌输,服从精神的培养和对自由创新意识的扼杀,文理分科、重点班、补习班、军训,翘课、社团、恋爱……阳光之下无新事,中国人的教育历程里更是没有本质区别。一路读来,仿佛该书作者就是我的同级同学。
不过在这些之外,台湾这三十年最大的变化当数政治环境的巨大变化,由当初的1党专制全岛戒#严到今日的民V主@自!由,其间的惊涛骇浪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足够惊心动魄,这一点因为我们的处境相同与不同步感受尤为深刻。早先看侯孝贤的电影特别是《悲情城市》,虽然不清楚那一段历史却能感受到彼时岛上压抑的气氛,风雨飘摇中时刻不忘“反攻大陆”,那些老兵们期盼着三五年回到老家却终于一拖再拖,希望经济渺茫终于至于绝望,外省人与本地人间的隔阂与冲突,“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那种无奈所造成的悲凉感深深浸透到岛人的生活里,国民党自1949年溃败到台湾就宣布了戒严,高压统治直到1987年才宣布解除戒严状态,而“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更是犹如悬在台湾人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以至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警总”,那种深入骨髓的恐惧甚至在《风柜来的人》和《恋恋风尘》这样的影片中我都能闻到——这也许正是我们的悲哀吧,因为熟悉,才能体会。美丽岛诞生之前的社会气息也似曾相识,可是我们没有那样的好运气,1986年,民进党成立,当时党@禁并未解除,蒋经国说“使用权力容易,难就难在晓得什么时候不去用它”,“世上没有永远的政!党”,后来于“双十节”之后指示修订“人民团体组织法”、“选举罢免法”、“国家安全法”,开启了台湾宪政之门,所以蒋经国晚年政治上的明智是台湾人的幸运,在当时的情势下这条路是必然的但历史往往因为某一个人而可以书写得更漂亮更令人通气。想想1986年以及前后几年我们所经历的,我情不自禁掩卷长叹,台湾之路固然称不上完美但无疑对我们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总体而言,此书以大事件结合个人生活,采用编年体的方式,以普通一介平民的视角给我们描绘了三十年台湾史的轮廓,读来有一种亲切感,当然,我们不能把它当成台湾历史书去读,那样的话必然会失望的,也因此,我觉得《我们台湾三十年》这个书名取得太大了一点,宣传语也人为拔高了它的价值与意义,据说台湾版跟大陆版有很大不同,不是那么和谐,这也算是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台湾之路对于大陆所具有的借鉴意义吧。
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同伴间突然间都在说某某的哥哥昨天在山上捡到了一大盒飞机上投下来的饼干,他却怎么也不肯承认,晚上回家,爸妈谈话间说到他家有个亲戚也就是我们这个同伴的伯伯解放前在国民党部队里当兵,后来跑到台湾去了,这才恍然大悟,虽然那时我还小大概不过五六岁吧,不过万恶的旧社会和老蒋我们是知道一点的,跟台湾扯上关系,谁敢认哪。当时,台湾时不时有飞机空投物品和传单,小时候的小道消息里少不了某某家捡到了手表、饼干、宣传单之类,而且现在想起来很奇怪的是,那些捡到东西的往往是跟国民党跟台湾或多或少有点关系的人家,也不知道可信度有几分。这些对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可能很多都有记忆吧,甚至是对台湾最初的印象。我就是如此。后来读书了,对他们的“坏”以及台湾人民的“水深火热”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不过现在都忘记了,依稀记得有丑化蒋介石的图画也细节模糊不敢确定,倒是在短波收音机里嘈杂不清又如风般漂来漂去的“蒋总统中正先生”和后来的“蒋总统经国先生”记忆犹新,那时觉得台湾人说话的声音很特别,有着家里有线广播里播音员同样的气质但是更好听,遗憾的是信号太不稳定,偷听敌台得花很大的精力和时间而收获很小,倒是“在亚洲的东方,屹立着一个国家叫大韩民国”和香港的福音电台比较清楚,在那里知道了世界上还有个叫“上帝”的家伙。
小学毕业,我们村几个家伙因为读书成绩好被乡里推选到县成考重点中学,住在县政府招待所,晚上院子里放电视,郭靖黄蓉洪七公欧阳克流落荒岛那一段,哇靠,生平第一次看到电视还是这样的节目,叫我如何忍得住,在老师一遍又一遍的呼喊和拖拽中大概看了有半集,把我们整到房间里复习后,老师倒是优哉游哉跑出去看了!过了两个多月,我们终于来到县成读书,报道的当天下午就赶到新华书店,居然就看到《射雕英雄传》,跟杂志那样大,上下集两本,2.7元,我毫不犹豫买了一套。现在才知道,那时的金庸在台湾可是不允许发行的,《射雕》是禁书呢,因为“射雕”出自毛泽东手笔,而“东邪”据说暗讽台湾政权,真不愧是兄弟,敏感的地方都差不多。至于台湾当时流行的《楚留香》我则还要过几年,等中学毕业到绍兴就读后才在星期六的录像厅里看到,不过录像带的流行两岸基本是同步的,出租录像带的生意也在海峡两岸红火了差不多同样长的时光,那个时候的年轻人聚在一起看录像是多么普遍的回忆,迈克尔杰克逊、小马哥、当然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AV女星,一群人闷在某人家中看A片,一张张涨得通红的脸,尤其是女生,现在的女孩子恐怕不大会有这样的体验了吧。大概是1990年,中央电视台放了《潮---来自台湾的歌》,真是疯了,之前我们在学校里已经听过了罗大佑、张雨生、齐秦、王杰、姜育恒、那些台湾过来的声音通过9.8元一盒的磁带飘荡在校园每一个角落,激动着年轻学子的心,不过在全社会造成更大的影响可能还是两期的《潮》起的作用更大,那时有《时代劲歌》和其它音乐杂志,几乎是台湾歌手的天下,后来优客李林和小虎队组合出现尤其是小虎队,真的是风靡海峡两岸,看《我们台湾三十年》我们知道了那边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歌迷们能更多的接触,不过我们也看了他们最新的电影,听他们最新的专辑,陪伴着他们的成长一直到解散。在流行乐和电视剧方面,我们几乎是跟台湾同步走过了这三十年,也因此,马世芳在大陆能找到如此多的粉丝,公路也在那边遇到很多的知音,我们拼命读李敖柏杨梁实秋,梁文道们则读巴金鲁迅郭沫若,文化本是同源的,所以一旦开放解禁,我们彼此接触起来毫不费力。最受震撼的除了流行歌曲就是余光中、周梦蝶、郑愁予、席慕容、林清玄、陈映真、……那一长串的名字,古典唯美的气息,精雕细琢的文字,跟我们从小接触的血淋淋的文章截然不同,它们开启了一批批学子心灵里另一片天空。与此同时,台湾的年轻人也读到了阿成、莫言,看田壮壮、张艺谋,同样感受着来自海峡彼岸的震撼。
当然在文化之外,这本书里还涉及到其它很多方面,比如经济、社会问题尤其是有着浓厚台湾特色的省籍问题、教育传媒等等,在这些大事之外还有作者本人的成长经历,包括他的读书、旅游、工作,从台湾到大陆一路的历程。无论是哪一个方面,我们都不难感受到两岸的相同之处,1975年蒋介石逝世与1976年毛泽东的逝世,两边老百姓同样的如丧考妣,1978年,邓小平走上改革开放之路,蒋经国启动十大建设项目,股市的疯狂与崩溃、麦当劳开张时的超高人气与快速扩张、消费者对精品店“限量”品的追求……全球化的大戏几乎是宿命般地在两地上演;学校与课本里,则是差不多的填鸭式教学、异曲同工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意识形态的灌输,服从精神的培养和对自由创新意识的扼杀,文理分科、重点班、补习班、军训,翘课、社团、恋爱……阳光之下无新事,中国人的教育历程里更是没有本质区别。一路读来,仿佛该书作者就是我的同级同学。
不过在这些之外,台湾这三十年最大的变化当数政治环境的巨大变化,由当初的1党专制全岛戒#严到今日的民V主@自!由,其间的惊涛骇浪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足够惊心动魄,这一点因为我们的处境相同与不同步感受尤为深刻。早先看侯孝贤的电影特别是《悲情城市》,虽然不清楚那一段历史却能感受到彼时岛上压抑的气氛,风雨飘摇中时刻不忘“反攻大陆”,那些老兵们期盼着三五年回到老家却终于一拖再拖,希望经济渺茫终于至于绝望,外省人与本地人间的隔阂与冲突,“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那种无奈所造成的悲凉感深深浸透到岛人的生活里,国民党自1949年溃败到台湾就宣布了戒严,高压统治直到1987年才宣布解除戒严状态,而“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更是犹如悬在台湾人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以至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警总”,那种深入骨髓的恐惧甚至在《风柜来的人》和《恋恋风尘》这样的影片中我都能闻到——这也许正是我们的悲哀吧,因为熟悉,才能体会。美丽岛诞生之前的社会气息也似曾相识,可是我们没有那样的好运气,1986年,民进党成立,当时党@禁并未解除,蒋经国说“使用权力容易,难就难在晓得什么时候不去用它”,“世上没有永远的政!党”,后来于“双十节”之后指示修订“人民团体组织法”、“选举罢免法”、“国家安全法”,开启了台湾宪政之门,所以蒋经国晚年政治上的明智是台湾人的幸运,在当时的情势下这条路是必然的但历史往往因为某一个人而可以书写得更漂亮更令人通气。想想1986年以及前后几年我们所经历的,我情不自禁掩卷长叹,台湾之路固然称不上完美但无疑对我们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总体而言,此书以大事件结合个人生活,采用编年体的方式,以普通一介平民的视角给我们描绘了三十年台湾史的轮廓,读来有一种亲切感,当然,我们不能把它当成台湾历史书去读,那样的话必然会失望的,也因此,我觉得《我们台湾三十年》这个书名取得太大了一点,宣传语也人为拔高了它的价值与意义,据说台湾版跟大陆版有很大不同,不是那么和谐,这也算是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台湾之路对于大陆所具有的借鉴意义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